意识活动的异化:意识内容制造的柏拉图洞穴

人生而有肉身,却无往不在意识之中,自以为意识到了感官的不可靠、物质世界的虚妄,却意识不到诸种虚妄是意识所造、感官是忠实的合伙人。

当人们在谈论与思考“意识”时,往往没有意识到“意识”的二重性:意识内容与意识活动。有的在谈论意识内容时,实质指向的是意识活动,反之亦然,极易混同。一个意识过程包含意识活动和与之对应的意识内容,同时兼备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哲学上讨论意识问题时,经常在意识的二重性上发生漂移,指东打西,牛头不搭马嘴。

意识内容与意识活动,如影随形,每一项意识内容都伴随着一个意识活动,每一个意识活动产生一项意识内容,当大脑空白时,意识活动空白,意识内容也空白。

意识内容总是在意识活动中被理解,一项意识内容与另一项意识内容之间不能沟通,只能是在意识活动中被沟通融合;迄今为止一个人的意识活动也不能与另一个人的意识活动直接沟通作用,必需借助意识内容这一中介沟通彼此的意识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要理解的并非是意识内容,而是他者的意识活动,但问题是,即使在人与人之间用脑波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之间传递的仍然是意识内容,意识内容与意识活动无法分割,好处是意识内容的变化被即时捕获,彼此间意识活动的多样性能被准确传递,不会被意识内容过滤屏蔽掉。

一个人独自思考时,意识活动无法自我知觉,知觉到的是意识内容。主体自我交流都无法摆脱意识内容的中介,唯一优势在于在意识活动状态中的意识内容是多变不确定的,是有无限可能性的,被确定规定性时才会留置在记忆中,而被否定时会被意识活动擦除。一项意识内容一旦说出,便“死”了,此项意识内容表失了能动性,丧失了主体性,缺失了多样性和可能性,而转变成为“物”,转化为“实体”。可知,具备主体能动性的是意识活动,而非意识内容。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主体间的意识活动并不能直接交流,必须通过意识内容;人们彼此之间无法知觉彼此间的意识活动,知觉到的仅是彼此间的意识内容,从更严格意义上,主体间或他者知觉到的并非外部载体直接的意识内容,而是外部意识内容激发了主体间或他者的意识活动并在其内部生成相应类似摹本的意识内容,这就是中介的作用。意识内容占据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中介位置,成为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代言人。意识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被剥夺,成为了僵死的实体。

意识活动制造了意识内容,却被意识内容控制。意识内容储备得越多,意识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就缺失得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差。庞大的意识内容编织了精致的信息茧房,构筑了幽深的意识洞穴,掐住了感官的咽喉,囚禁了意识活动,声称感官不可靠,外部世界是虚妄的,偏偏忘记了洞穴是意识内容所构筑,外部世界是意识内容所投影,所有的不可靠和虚妄皆源自意识内容。

人是意识的动物,意识活动与意识内容相伴相生无法分割。人们需要做的是阻断意识活动的异化,夺回意识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是意识发生学、禅学和科学的任务),把意识内容重新放回客体与实体的位置(这是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工作)。形而上学混淆了意识活动与意识内容,使意识内容的中介性蒙上神秘性的迷雾,也是形而上学失去合法性的根源。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