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偿债务,对赌上市,万达老王最近在忙什么?
“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这是前首富老王在2017年年会上的真情一唱。那时,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回A股争取更大市值,国际化再造万达战略方兴未艾,老王在鲁豫节目里提出“小目标”概念,思聪荣登“国民老公”,万达正是如日中天。老王都准备退休后写自传了,谁能想到随后的一年,万达却深陷债务危机,四面楚歌,险些翻船。
第二年的万达年会,画风变成了这样——《歌唱祖国》,红旗漫卷。台下的王健林悄悄留下了眼泪,是什么让万达老王如此伤心,他现在又过得如何呢?
2017年对于王建立来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中国海外投资骤然收紧,万达不仅国内上市无望,4000多亿债务银行要求尽快还钱。5月万达失去了大马城项目;6月,万达出售了西班牙大厦;7月,王健林不得不把13个万达文旅城和77家酒店,以638亿的价格打包甩卖给了融创和富力,万达面对这笔巨亏的交易只能断臂求生。
2018年万达继续卖卖卖,出售了伦敦、悉尼、洛杉矶的海外项目,把万达电影12.77%的股权卖给了阿里巴巴。接着万达之前签订的上市对赌协议因为没能按时兑现上市承诺,本息合计要赔偿300多亿人民币。这一年,老王找来了腾讯、苏宁、京东和融创,向万达商业注资340亿,签订了新的对赌协议,要求在2023年实现万达商管的上市。面对股债双压,老王凭借着勇气和魄力,两年清偿了2100多亿债务,避免万达暴雷。
外界人对万达的这次转型,很多抱着看老王热闹的心态,只有局中人才知道过程有多艰难。据说出售酒店签约前,富力的李思廉还不忘压价,多搭了1家酒店变成77家,气的老王当场摔了杯子争吵。庆祝签约的香槟背后当然是商场的算计,但在商言商,大势使然,老王也只能嚼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上完这一课之后,老王不讲话、不露面了,变得深居简出,低调做人。这种“毁家纾难”式的还债,倒逼着万达逐渐放弃起家的商业地产,转型成了轻资产模式的商业服务提供商。说白了,没钱再大规模建设万达广场的大楼了,万达只能做个二房东,既为万达广场的业主代运营,也租赁其他一些商业地产,通过万达的品牌、招商和运营,把不良地产改造成能收更高租金的优质商业项目。
2022年万达商管收入553.1亿元,逆势增长。万达商管累计开业了473个项目,要知道这可都是大型商场,商铺出租率98.7%。从数据看,万达商业管理的转型很成功,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从商业地产开发商到运营商,轻资产是说转就转的吗?不良地产别人做不好,凭什么放到万达和老王手里就能多赚钱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万达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其实关于万达商业的报道故事层面偏多,而理性认知层面很少,解释不了万达为什么能成为万达。大白去听了老王在网上公开的一些讲演,有一些启发。
简单说,万达是从王健林以下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一套严密管理系统,铁打的营盘,不论谁走了制度依然可以运转。老王有颗清晰实干的大脑,人生只有工作全年无休,又能事无巨细的盯着管着;万达号称“项目从不延期”,钢筋水泥之下是通过技术和制度约束生产流程,每一个模块做成了标准化,就像齿轮套齿轮一样,各司其职又严密配合,富有余量但又刚性不容妥协。万达曾经出版过一本《商业地产运营管理》,针对大型购物中心的选址规划、业态组合、招商运营等提出了很多标准化、工具化的指导,这本书就可以管窥一斑。而且万达只跟行业里排名前三的供应商合作,这样既保证了物业品质,大批量的订单又降低了采购成本。
有了这样的系统性管理,万达不论在哪个行业,都能做到人效物效的极致。所以商业管理就顺利成章的有它的优势。王健林曾经讲过筛选商业品牌的流程。
如今恒大艰难求生,富力度日如年,融创危机四伏,行业的三峡终于出现。反观万达因祸得福,早早降低负债转向轻资产,又熬过了线下封冻的疫情期,老王的险滩算是闯过去了。2023年春节,全国480座万达广场客流达1.6亿人次,销售收入126.8亿元。2022年王健林家族以1000亿元身价重新回到中国地产界首富。
但是69岁的王健林还有一关要闯,按照之前的对赌协议,万达商管要在2023年第二季度完成在香港上市。如果能成功上市,万达从2017年开始的剧烈动荡或许就真的划上一个休止符了。不过,万达商管利润不达标,竞争激烈,友商市值缩水,这些都让赌局充满了变数。
今年2月王健林来到河南洛阳白马寺,这里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显然,老王有心事啊!大白猜测老王的心理,经历那么多起起伏伏,或许早就看淡一切,上市固然好,上不了市就赔它300亿然后自己干呗。人未必都会赢,但一定不能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