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满江红》对谁人的回复

这是谁人的私信:

谁人笑我太疯癫 : 难怪你读书少,所以你认为一部电影能够改变别人的思维。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你们为了防止别人改变禀性和想改变别人禀性和你们一样时,可谓呕心沥血,想尽办法。正劝方式无效,又用反讽手段。

老百姓不就是过年看了一部张导导演的电影吗🎬?你们犯得着这样吗?

你们是害怕我们变得和你们不一样还是害怕和你们一样的变得和你们不一样呢?

好在你还有自知之明,你没有什么文化,成为不了社会精英,没有独立思维能力,害怕失去,没有自信。

我们现阶段最大的矛盾是老百姓日益增加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你们的责任是怎么样追求幸福生活,而不是害怕一场电影让你们万劫不复。你们需要有自信,你们需要受阳光的事物影响,你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正能量。

我在此公开答复如下:    

所言极是,是我多虑了。    

下面是我发起投票的结果。

500500    

从统计的角度,样本太少,而且肯定存在偏差,但仍可以发现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抓住秦桧而不杀的选项为零!    

客观的说,电影的前段还是不错的,观众还是很投入的,直到最后一个反转大家都没出戏,沉浸在慷慨激昂的朗诵会中。但走出戏院,回归观众的视角,就会发现有些别扭,感到不通畅--最终所有人都会知道秦桧没死呀,死的是替身。   

 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不要替身行不行?这就是投票的初衷。可以没抓住(历史如此),但电影的结局就是悲壮的,可能会影响票房;抓住了,在朗诵会后处死奸臣,是全片的高潮,说不定效果更好,票房更高;抓住了,在朗诵会后放了,这么违背人民朴素公平正义感的事,谁会去做?反正我是不敢。    

如果即不触碰人民意志,又要秦桧活着,怎么办?剧组玩了一手薛定谔的猫,死了(替身),活着(真身)。问题是,这么画蛇添足的弄个替身,戏里戏外都说不过去呀?如果有人能圆了这个问题,那这部电影值得二刷三刷。    

观众们不是专业的,过年就图个乐,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从投票可以看出,人民朴素的公平正义感不是一部电影可以消解的,所以我也反思自己的格局不够,多虑了,要相信群众。    

常识告诉我,一部票房第一以亿论的电影,和一篇几百字的文字,谁的影响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谁人也多虑了。我是很有点自知之明的,确实“读书少,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是”社会精英”,但对“没有独立思维能力”持点异议--应该从文章中看不出啊,有那么明显吗?至于“害怕失去,没有自信”,看着像星座算命的玩意,但谁知道呢,万一有呢,搞得我倒有点疑神疑鬼起来。    

谁人最后一段说的很好呀,只要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大家都是中国人,就不要你们、我们的了。一部电影,一篇文章,也可以归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上,而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强的,你说是吧?   

欢迎指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