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夸张点,从小破球开始,中国才有称得上“电影工业”的东西

【本文来自《为什么会因为电影票房吵起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520776461632
  • 笑,你说的是流浪地球还是满江红?我可是两边都买了票的,流浪地球的各位买了吗?哦,估计是打死都不会买的,这种yang脏的东西可能都入不了各位高知法眼。

    我这种人是什么人?一亩三分田,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民族意识未有“文明开化”的小老百姓?这种风气不好,是会犯错误,脱离群众,空谈误国的。

    你这句话对我来说,用在流浪地球2上再合适不过了:”流浪地球2想赚的就是我这种人的情怀钱,要的就是我这种科幻迷跟着喊几句,画面牛X!国产SF牛X!就行了,不然那么多刘慈欣改编烂片(情怀烂片)怎么来的?”我和SF的接触是从小的,高达、eva、攻壳、银河系漫游指南、玩WOW的时代,我玩了十几年的EVE。SF本来就是一个小众爱好的亚文化,随着我们这代人长大,消费能力提升,这几年开始出圈就开始出现被资本收编的现象。然后创造了这种印象,科幻 = 高品位,奶头乐 = 低级趣味。资本胃口很好,这两种钱他都能赚,反而你们撕得越厉害,他就越能轻松的卖情怀。

    小破球2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为什么我就不说了,新之最近的影评里基本上表达清楚了。我现在收回之前的话,不是SF有门槛,是流浪地球2 就是一部资本借了刘慈欣名字的烂片。 无论是观影现场观众的反应,还是身边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哦画面不错,故事感人,但是涉及深刻点的内容基本上乏善可陈。 三体电视剧,还很好的建立起了平台,能和其他人还能聊聊叶文洁、寂静的春天和环保主义的问题。到流浪地球2这里,普通人的印象就剩下特效和燃了,等于还是什么都没改变,没有像刘慈欣其他作品那样引起SF迷之间那样的讨论。

    我一开始也是以为流浪地球有门槛,所以受众不广,很多人看不懂。现在看来,就是这部电影有问题,或者说刘慈欣的原著本身就是写给SF这个群体看的,而电影没做好改编那个工作。或者说,这原本就应该是电影应该做的事情,把刘慈欣在另外一部作品中关于数字生命卡的事情在这里讲清楚,然而电影并没有这样做,而选择了简单的叙述。脸谱化的坏人,像是背景幕布一样的袭击场景。SF的人自然懂,可是其他观众就是一头雾水,这就是这部影片本身的问题。

    请不要会错意,因为真的热爱SF,希望人们通过SF重视发展问题,认真思考现代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所以才严苛。

    至于合家欢,请注意我原本的行文写的是"算是" 不是 "是”。这个“算是”的潜台词是,相比于流浪地球而言、满江红是合家欢。为什么我后面解释了,SF有门槛,而影片又没做好引入的工作。 

我同意你的部分观点,确实科幻不一定等于高品位,奶头乐也不一定等于低级趣味,那些争论都是现在网路舆论极端化的反应而已。但是我不同意你所谓“不是SF有门槛,是流浪地球2 就是一部资本借了刘慈欣名字的烂片”的说法,坚决不同意!在当前环境下,我会怀疑这种言论是给满江红的一种变相洗地。试问现在国内什么样的资本会舍得用4年时间,去等一个“小众爱好的亚文化”的韭菜?又有几个导演要靠着各种的“坑蒙拐骗”去完成一部“情怀烂片”?

小破球系列在制作上的投入和诚意是进十几年来中国电影行业中绝对少见的。以前国内的电影制作水平是啥德行大伙也不是没见过,当年冯小刚《集结号》的特效是韩国团队做的;李安来大陆转了一圈说国内现在连个会做道具的都没有,没办法拉着团队去台湾拍《奇幻漂流》;张艺谋那个古装玄幻版“独立日”的《长城》里面连长矛这些道具都维塔设计的;陈凯歌拍《妖猫传》居然专门修了个唐城花了150亿!这还是有一定追求的A级大制作,其他片子就简直没法说了。动辄就是20万的汉剑、几十万的盔甲,还有上百万的花园布景。要不就是请了什么美学大师,做了几百套旗袍。钱是没一分不少花,那拍出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你在看看小破球,第1部时就有75%的特效是本土特效团队完成了,第2部拉到了90%。还在很多方面完成了国内电影技术突破,比如画面内电脑屏幕UI设计,AI人声人脸合成等等。

说的夸张点,从小破球开始,中国才有称得上“电影工业”的东西!小破球2的成本不管事6亿也好,11亿也好,看看人家那个成片效果,满江红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花了5个亿?如果连这种投入和诚意的片子都能被说成事“赚情怀钱”,那个51天完活的预制菜电影是不是够得上诈骗了?中国要是多几个小破球出品方那样的资本,中国电影到可能是真有救了。所以,您这话里话外的想往小破球身上贴个“和满江红一样是资本圈钱”的标签,实在让人恕难苟同。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的有问题,您认为小破球2是烂片的原因,是因为电影“涉及深刻点的内容基本上乏善可陈”,还有就是没能让人“认真思考现代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如果理解错了,当我没说。如果这就是您的意思,那我觉得您这观点多少有点——矫情。一股浓浓的《纽约时报》影评味。与您所谓“SF有门槛,而影片又没做好引入的工作”的说法恰恰相反,正是小破球的存在才又把科幻电影这个门类带进了大众视野。

小破球之前,中国电影的科幻片是40年前的《大气层消失》和《霹雳贝贝》!连科幻都没有,你还思考个啥?再说你没思考,不代表别人就没思考。

小破球里提出了完全不同于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突出了东方式的集体主义精神、牺牲精神和君子自强不息的气质,这样”每个人都是英雄”的电影,比起好莱坞那些已经是陈词滥调、干等着“the one"、”the chosen one"或者“天选之子”去拯救苍生的流水线产品,立意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小破球这样的作品才是对目前社会上日渐弥散的利己主义、西式自由主义的最好反击!退一步讲,就算像您说的,小破球没啥思考价值,那凭啥一部小破球就非得起到教化民众、启蒙大众的作用啊?!美国大片里漫天乱飞的红裤衩外星人、红铁的百万富翁、阿凡达、星球大战让您思考出啥“现代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了?按您的意思非得拍成《变种异煞》、《时间规划局》和《她》那样的才行?问题是那样片子不赚钱啊,拍科幻的就该赔钱?或者您给我举个例子,那部科幻片即叫座又叫好还能让您“认真思考现代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了?

作为一个第一次读《流浪地球》是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的老科幻读者,我们都知道科幻在中国人的文化环境中无限接近于没有位置。就是小破球的出现,才给中国科幻电影作品打开了一扇透气的窗。我们等这一天太久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