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到底是不是主旋律?

想必很多读者还记得四年前《流浪地球》上映时,在豆瓣,知乎等平台上展开的口碑大战,作为平台代表性用户价值取向的体现,《流浪地球》的7.9分和至今仍然挂在前列的左丘失明那篇《流浪地球,不及格》的影评仍然是豆瓣这个平台的耻辱。

这一次,面对已经达到这十几年来质量最顶尖梯队的《流浪地球2》,豆瓣给了一个8.2的分数。从豆瓣这个平台来说,已经算是很给国产科幻面子了。不过稍作对比,前段时间上映的《阿凡达2》仍有8分。这两者之间真的只有0.2分差距么?想必不戴有色眼镜的科幻电影爱好者们自有评价。

500

豆瓣之外,各平台观影用户基本全线好评,虽然大家在讨论中仍然有不少意见,但有一个广泛的共识,就是对这部电影提出的意见,基本上是希望它朝着科幻电影宝座中最顶级的位置继续前进,当下的成品以然是无可否认的顶尖水准。

由于《流浪地球2》在北美,英国,澳洲等地已同步上映,所以也收获了大量的海外评价,烂番茄指数83%,IIMDb平台8.0分,对于非美国本土,尤其是中国的商业电影来说,已经是非常高的分数。

然而,在一些圈子内仍然有很多人对这部电影视如仇雠,不是简单的批评,而一种仇视和痛恨。同时有意思的是,在推特上搜索《流浪地球2》的英文译名,好评居多,而用中文搜索,差评居多。对于国内一些圈子与海外互联网上的某些简中群体之间的共性,想必读者们心里很清楚。

这种共性在哪?我们通过一些知名媒体和影评号的批评可以窥见。

500

500

比如上面,某知名影评号集合多位影评人给出的评价是“不推荐”,通过上面两则评论,我们能明显看出不推荐的原因是什么。同时,该影评号对另外那部目前春节档票房第一,但争议极大的电影极为称赞。

我们再看看一些平台上用户群体给出的评价,可以更清晰的感觉出这种仇视来自哪里。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通过以上评论,读者们应该能清楚GET这些人为什么仇视《流浪地球2》,因为在这些人眼里,《流浪地球2》是在宣扬“主旋律”,“民族主义”,是在助长国人的“自大情绪”。各种话术和四年前相比连词都没换几个,可谓是毫无长进。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些人进而将电影中表达的精神和过去三年我国实行的“动态清零”政策进行一同贬低。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流浪地球2》可谓在现实内核上可谓非常出色了,毕竟流浪地球原著确实讽刺的就是这类人,这不就是典型的“石砸狗叫”么?机智的网友们显然也明白这些人为什么愤怒,纷纷贡献精彩段子。

500

看过球1和球2的朋友想必都清楚,这个系列从来就没宣扬什么民族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相反,它是极少见的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的商业科幻大制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和中国角色形象的正面展现是必然的,毕竟这是中国人自己拍的电影,又不是《长城》这种,不太可能以外国人为主角吧?但就是这点,就已经让上面提到的那些群体破了大防。

500

现在,我们认真讨论一下,《流浪地球2》到底是不是主旋律?那它到底是什么主体的主旋律?

看过沉思录之前文章《这不是我想要的宏大叙事》的读者们想必应该清楚,网络上大部分人说“不想要宏大叙事”时,往往只是因为这个宏大叙事不是他想要的,对于身处现代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说,他的三观倾向总会跟某一种宏大叙事有关。

对于这些批评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们之所以要反对一种主旋律,只是因为那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主旋律。

500

500

我们四年前对这些批评的批评放在今天仍然完全适用,这次再发出来给大家作一参考——

这些人最容易摆出的姿态是对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批评。实际上,电影表达本身与民族主义并无关联,但影片热映所带来的的关于“中国科幻崛起”、“中国人拯救地球”的讨论,却引发了大众对文化输出的热切关注,由此也令批评者们感到异常不适和匪夷所思。

也许这种不适只是出于他们长期接受美国文化熏陶所形成的无意识,但在批判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之狭隘的同时,有些人却对好莱坞电影大加赞赏,难掩崇敬之情,而对其间可能存在的文化霸权视而不见,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人们通常称这一群体为恨国党/逆向民族主义者。

的确,在民族主义前面加上“逆向”二字则恰好道出了他们的实质,吴京那番“我爱国无罪”的辩护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或许也并非由于他语言、态度上的攻击性,而是因为他扯下了他们最后的遮羞布——如果你认为美国人爱美国是没毛病的,那我爱中国也一样,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如果说对本民族的爱是一种狭隘和浅薄,那么你对本民族的轻蔑则同样没有逃脱将民族文化本质主义化的视角,甚至于更变本加厉,当对某个民族的恨超过了对另一民族的爱,事实上他更有可能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这些逆向民族主义者徒有高贵的姿态,却更近于狐假虎威,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对本国正在起步的文化工业极尽贬低与不屑,仿佛具有了“文明国家”的鉴赏品位就成了“文明人类”所承认的一份子。换句话说,他们比自己所批判的那些仅仅具有朴素爱国情怀的中国人,更像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者。

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样一种思潮,正是曾在中国知识文化界畅行数十年的主流思想。从八十年代信奉“海洋文明战胜黄河文明”的“河殇派”,到如今张口就是“你国”、“贵支”的“远邪党”,其源流亦从未断绝。借用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内在移民”概念:

某些人身在德国但其行为却仿佛不再属于这个国度,他们在感觉上像是移民: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真的移民,而只是退缩到了内在的领域,退缩到思想和情感的个体性之中。这种形式的放逐不只发生在德国,也并未随着第三帝国的终结而终结。相反,在看来不可忍受的现实下,这种诱惑特别强烈:从世界及其公共空间转到一种内在的生活中,或者,完全忽略这个世界,而去热衷于一个幻想的“应然”世界或曾经存在过的世界。

并非如大家猜测的那样,“内在移民”的产生仅仅是因为这些人道德败坏或心理阴暗,相反他们可能比其他人更深切地体会着民族的困境与创伤,说是“爱之深责之切”也所言非虚。但是,他们终究无力面对近代中国被殖民侵略的屈辱历史和20世纪以来艰难曲折的革命实践,而是选择以反思的名义拒绝反思,以划清界限的方式自我保护,将西方发达国家想象为完美无瑕的理想世界,并将一切有关“国家”、“民族”、“革命”的话语冠以“恶臭”之名,非如此不足以证明自我的清白无辜。

他们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与“东方专制主义”捆绑起来,使其成为与西方文明相对应的“野蛮落后”、“保守愚昧”的代名词,却全然不顾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进行殖民扩张的历史事实。他们将剩余价值理论指认为谎言,自然也无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扬弃。他们将自我想象为某种“小众”的离经叛道者,将异见者斥为毫无自尊与思考能力的群氓,

但事实上,自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以来,国际共运转入低潮,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范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便处于濒临崩解的状态,在不危及政党统治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官方意识形态”的顽强抵抗更多近于一厢情愿的自恋想象。

当然,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觉醒,这种观念也将逐渐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为“恶言”而忿忿不平者大可不必与之计较。而且,尽管站在逆向民族主义的立场批判民族主义实属荒谬可笑,但他们扯过来的那些大旗——国际主义、自由主义,却并非不值得我们辨析和思考。

的确,在这诸多批判之中,也唯有来自国际主义的批判是真正切中要害的。当然这不是针对影片的价值表达自身,而是指影片走红所引发的民族情绪热潮。实际上,在这次论战中,影迷们纷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批评者力证《流浪地球2》宣扬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主义精神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现象本身也说明大众已意识到了民族主义似乎确实存在某种局限。

500

那么民族主义究竟错在何处?个人认为,其局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过分强调本民族优势,优先维护本民族利益,必然会导向某种傲慢与自私,进而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引发民族间的暴力争夺甚至种族灭绝的灾难;

其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必然在这样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内遮蔽其间可能存在的阶级/性别压迫,因此民族主义在根本上是和共产主义相矛盾的,这也是为什么列宁提出要“以国际主义代替一切民族主义”。因此,警惕民族叙事掩盖阶级叙事,避免爱国主义发展为沙文主义,在当代中国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对大众朴素的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怀一棍子打死。因为在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正是民族主义的旗帜团结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可能。如毛泽东所说,“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

尽管当代中国早已摆脱了被殖民侵略的威胁,但在文化领域仍然处于弱势,因此弘扬本民族文化,仍然发挥着对抗文化霸权、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作用。当然同时,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才能有效避免民族主义极度膨胀、演变为大国沙文主义的危险。

另外就个体而言,民族认同尽管确有其想象建构的成分,也必然随未来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消失,但在当前历史阶段中,它仍是一个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非生长环境特殊(移民、混血)或真能做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乡土情怀、民族认同仍是他们难以抹杀的自然情感,不必要也不应该强行压抑和否定。

事实上,对自身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接纳也是一个人对自我接纳、建立基本的自尊自信的过程,它关系到我们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客观看待世界的眼光,而强行压抑则会导致某种认知上的扭曲,这也是为什么某些逆向民族主义者总是给人感觉那样拧巴,不是歇斯底里就是阴阳怪气,因为在对同胞的仇恨背后,也是他们对自我的深深厌弃。

最后一点要提到的,是来自自由主义对集体主义的批判。的确,在《流浪地球》中我们久违地看到了一种鲜明的集体主义色彩,无论是如星火燎原般遍布地球表面的行星发动机,还是浩瀚星空下众志成城的饱和式救援,都呈现出一种社会主义特有的精神气象。

如前文所述,这是在八十年代的文化语境中与“东方专制”、“保守愚昧”捆绑在一起,作为“西方民主”、“自由开放”的对立面来极力否定和妖魔化的,正是自由派对文艺领域的长期把控,使人们由衷相信,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泯灭人性,必然与艺术相左、与时尚无缘。

然而,《流浪地球》系列却如此真实地为人们带来了感动。当每个人都主动打破了原子化生存,与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命运而奋斗牺牲时,它同样可以那么美、那么浪漫,那句高悬的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亦不再成为一句空谈。

我们批判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不是因为它已俗套泛滥或是会导向自大自私,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不可能的方式为现实提供了想象性解决,因为它忽视和否定了群众的力量,让人们误以为命运的改变只有寄希望于等待/成为一个救世主。而集体主义却为无产者的反抗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在团结、互助中壮大自己的力量,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他自己。

可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必然只呈现了部分的事实,或者说,它只讲述了某种未来的理想状态,而现实远不会这么简单。其间所遮蔽的正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以及先锋队领导下可能出现的官僚腐败与专制极权。这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要解决它或许只能靠无数代新人的试验与创新来变革社会制度,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

从这个角度来说,自由主义对集体主义的批判确乎可以为我们提供某种必要的警醒,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如其所愿地否定社会主义,走自由化道路,因为他们所维护的自由,实际上是剥削和被剥削的自由,是无法超越其阶级局限的资产阶级的自由。

两部《流浪地球》所引发的讨论早已超越了影片本身,成为各色政治派别的角斗场。流浪地球系列的拥趸大多只是具有朴素爱国情怀的科幻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却在这场持续四年,并仍将长期持续下去的混战中被屡屡冠以“贱民”、“庸众”、“爱国贼”的帽子大加鞭笞,部分素质低劣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或许存在,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支持者来说,这并不公平。只要初衷是出于对同胞的友爱,对创造新世界的理想与热情,那么爱中华民族终会落实到爱中国人民,支持中国也可以发展为支持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反而,仇视《流浪地球》内核价值的那群人,只会与真正的国际主义背道而驰。

所以,如果非要说流浪地球系列是什么主旋律,那它内核中所包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和国际主义闪光,则必然是我们所呼唤的新时代该有的主旋律。

500

人文学者为了追求真理,总是要坚持彻底的批判立场,可绝对的理性往往导向绝望。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中所描述的,那是迎面而来的一堵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向右均无限远,目之所及只有无尽的黑暗。

然而在这黑暗之中,却总有人如萤火般执拗地发着光,当无数萤火汇聚起来,终会形成推动历史的力量。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属于《流浪地球》系列这样有中国独有内涵,又有世界大同理想的关于未来的作品出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