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走上来的中层,和上层走下来的中层,以及生来就在中层的中层三类人的差异
【本文来自《左玮:好好的政策传到基层就走样?一些干部道出心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问题实际上出在办事和选人的方法上。实践看来,刚出校门就进公门确实不适合在中层以上单位干事,再高学历也是白搭,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一句话在基层能分解成什么样子。也不认可专家出身的干部,很多时候他们长于指手画脚,但是短于指导基层实践,理论讲的头头是道,但是基层听的云里雾里,到头来还是摊到基层拆分指标,结果不满意还得说一句落实情况不理想。他们适合作为智囊团,主要作用还是参谋、纠偏。
比如前几年,上面不知道是哪个掉书袋的,出了个报告模板,要求统计“上年度数据”,因为法规当中有这一条。这个报告,本身是来年编写总结去年工作,那你这个上年度,到底指的是站在撰写年度统计的上一年度也就是去年,还是站在报告年度统计再上一年度也就是前年,这个实际会造成理解争议,这么大的bug,直到出台2年后才被纠正。结果纠正之后的版本,还留了一个狗拿耗子式的数据统计项目。完全没必要。
从基层走上来的中层,和上层走下来的中层,以及生来就在中层的中层,办事上思维上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异的。一个善于摊派转发的中层,肯定是一个标准的生来就在中层的中层。不知道基层的实际情况,只求任务布置完,工作落实好,报告写得出。古语: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是有道理的,而且所谓的基层工作,不是那些在基层洗了一遍澡的伪基层干部,而是真正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真的遇到高压,阳澄湖洗澡蟹和土生土长的阳澄湖大闸蟹,味道是不一样的。
当然我也承认,基层干部在依法行政理念上是欠缺的。因为实践中,解决矛盾,很可能根本不是法,因为相对人他就根本不懂法。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可能是一根烟、一粒糖、一杯酒。你看,法上面就根本没写,恰恰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法恰恰是最硬的标准,给了一粒糖解决的问题不合法,到了中上层就不能这么做,那就意味着这些干部,要放下用的最顺手的工具,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很多干部适应不了,还在道观念佛经,那结局一般也不好,就容易带坏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