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里应该有知青出现,路遥却不写,我觉得他是投机了

【本文来自《到了城市上学,真的见到了田晓霞这样的官二代,才明白孙少平的际遇不过是一个幻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驿寄梅花西西河
  • 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时代人的权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的文化特点系统性理论性弱,实用性远超于时代,还有生活气息浓郁。这是我对《平凡的世界》的理解。
    如果您是跟路遥接近同时代的人,我很能了解您对路遥不进行45-55的出生人为主角的长篇文学创作的失望,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那个时代文学性故事性太强了。而是掉头讨巧写出了描述到60年生人的76-88十余年的生活,为社会添砖加瓦。
    个人想法,路遥有能力写知青题材,但那个年代写知青题材内容厚度不足,如果突出故事文学还不过是是余华版的《活着》。不写是背叛,写出来还是背叛,仅仅列出写作提纲,知青题材作品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很难出彩更别说超越。
    知青题材如果放到今天来写,都可白描轻松的写出一部史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过很多人不是离开我们了么!
    但活着的作家也没写出像样的作品呀!
    国家之大幸,作家之不幸。这样挺好,好好生活吧

我比路遥小多了,70后。路遥自己老三届,不写自己熟悉的,是因为他自己心里有鬼。按年龄算,孙少平差不多58年的,他这样做不叫讨巧,是投机。哪个年代都有故事,不是让路遥写知青,而是《平凡的世界》该有知青。

知青没多特别,不用厚度啊史诗什么的加光环,但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各个时期出现在各个地方。

六零年代末,我妈还去人家里做工作,最后自己掏腰包买了被褥送人下乡插队,七零年代,我爸在上海赴皖知青慰问团,利用一点小小人脉,帮我表姐安排了个条件比较好的生产队,八零年代,我妈在新疆办,处理新疆返沪知青问题。工作后,我有个同事,初二自己做主去的新疆。

我比较喜欢贾平凹《带灯》这样的小说,好好写些有意思的故事,别老想着什么时代史诗这类的,这也能套一句话,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