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俄罗斯,东北要振兴,再工业化,必须依靠内循环为主

【本文来自《东南沿海的产业发展过程,本质上也是接受西方产业转移的结果》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合川老农民norlanseed
  • 友善探讨:

    1.衰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时发生的事情。苏联的军事威胁解除与否不是东北衰退的主因,应该说,恰恰因中苏关系恶化,才导致了东北的衰退,这种恶化倒不完全是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而是中国逐渐走入美国的阵营,那么产业重心地带就一定会从东北往其他地方转移。而东南沿海的崛起,基于的是大量接受西方产业转移,且在这个过程中配合西方的产业转移,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而这种外贸导向性的经济,就决定了东南沿海靠海有着天然巨大的优势。而此种外贸导向性经济,在98年、08年金融危机时都对经济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时候国家搞西部大开发,林毅夫提议投资拉动发展内陆,才逐渐开始改变这种结构。而东北大下岗,不过是东北经济衰退之后的一个必然现象,其发生时间也恰好处在改革开放进入90年代之后(95年左右),此时中国正好融入了服务于西方产业转移的外贸导向型经济,基于这种全球分工格局,自然会在市场经济层面呈现出东南沿海相较于东北的比较优势。

    这里想说的是,虽然表面上看去是经济原因,但实际上底层逻辑仍然遵循政治经济学规律。

    2.重工业的转移,特别是军事重工业的转移,本质上还是遵循战略安全的。比如成都的成飞,绵阳的九院,还有一系列兵工厂。

    3.海运相较于铁路公路运输之优势的根本在于它服务的对象,即外贸。如果做外贸,海运自然优势巨大。如果做内需,你海都没有就只能运个寂寞了。(当然一带一路原则上也可以走海运,比如东南亚国家,但海运还有一个安全隐患,就是美国的海上封锁,所以综合下来,陆运还是得搞)还有别忘了中国内陆还有一条长江经济带,本质上依托的仍然是水运,不过是从河上走,依然是服务于内循环的好方法。

我基本赞同你的观点。但是认为,有些地方需要修正。

1. 我国军事工业最初集中在东北,有其历史原因,这个你我都清楚。军事工业向全国扩散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不是躲仅仅苏联钢铁洪流。毕竟,坦克工业和火炮工业最终还是留在了内蒙。武田信玄说人是垣,不仅仅是民心,也是指人力。因为要防苏联,所以不但不能撤,反而要堆。

2. 东北衰退终究是内因为主,重化工业体量庞大但技术落后,不能迅速转型,有不是国家死保的对象。国家死保的造船和航空,转型成功以后还不是有声有色。但国家当时也只能有所保有所不保。

3. 别指望俄罗斯。东北要振兴,再工业化,必须依靠内循环为主

4. 中国产业布局仍然受天然禀赋影响制约,其中最大制约因素应该是淡水资源,其次是较为平整的土地。经济中心不会离开东南沿海,但是会向其他区域扩散。江汉、四川、江淮的机会比较多,关中缺水不好说。

5. 经济产生超级中心的规模效益是必然趋势,很难单纯用政治因素逆转。但是发达的物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平衡。中国物流同样也是东部发达,西部欠缺。这个可以通过国家投资来弥补。西部陆路出国,同样也是需要不断投资加强。

6.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确实带来脆弱性,但也是有利条件。不要只看见沿海地区易被从海上攻击和封锁,更要看到发达的沿海地区是走向海洋的基础和出发点。太平洋不姓美,不走向海洋,海洋就会走向你。

7. 不能仅仅想着怎样才能更抗揍。美国现在有一些疯子鼓吹核打击长三角,这是因为这些畜生掐指一算,拿美国西海岸换中国东南沿海,值。但假如他们再怎么算都是拿三亿美国人换十亿中国人的话,这些畜生会立即冷静下来。同样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国封锁,而不能做强有力的军事回应的话,美国同样可以破坏我们在第三国的路上交通基础设施,比如要炸掉哈萨克斯坦境内某一桥梁,恐怕既没有道德包袱,也没有技术困难吧?

8. 国家安全决定了经济效率的地板,而经济效率决定了国家安全的天花板。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必须仔细、慎重地平衡两者地权重,而当今的国际局势又十分微妙,安全形势在恶化,但是又不会很快就打起来。

9. 如何改善中西部地区能源、物流、水资源建设和全国粮食安全建设,要花很多钱。但不应该是国家单纯用政治因素强推,也要利用市场规律引导。毕竟中国经济集中在东南沿海,这是过去几十年外加场作用下符合玻尔兹曼分布的客观规律。今后,在外加场削弱的前提下,部分回归平衡、均匀同样是热力学客观规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