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的背景下,看看日韩的建筑劳动力市场,更有参考意义

【本文由“chaohon”推荐,来自《月薪上万都没人干,建筑工地为何后继无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校尉说的对,月薪上万是没人干,自2020年开始,热点城市的绝大部分建筑工人的月结工资水平早都高过两万了。从2012年开始,中建、中铁的建筑工人宿舍里陆续配置了WIFI、空调、暖气,从2018年开始已作为工地标准化项目强制执行。而且,停车场也在近几年开始陆续配置,总之,建筑工人是存在短缺,但也并不像你说的那么绝对。

拖欠?!你当上至国务院、住建部下至地方政府这几年重点解决拖欠都是在做样子吗?清欠办、法律援助中心、建筑市场管理中心、管片派出所四部门联动,些微风吹草动包工头立马请去谈话。

了解一下啥叫市场准入企业农民工资保证金、建设项目农民工资保证金、总承包单位主体责任,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均从市场准入环节、建设工程立项环节以及工程总包单位设专门的劳动力管理员岗位三个环节,全面强化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措施。2018年住建部“三年治理整顿建筑市场”开始,就没再见到过身边劳务企业敢欠薪的。另一方面,政府还强化了工人欠薪投诉渠道,除了四责任部门的电话,现在哪个正规建筑企业敢欠薪,一个市民热线电话就能搞定。如果工程项目欠薪也是无法通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的,开发商或建设方是拿不到房产证的。

社保?!如今国内连退休职工跨区医疗结算才刚刚起步,哪里有能力覆盖这4000万建筑大军。你们这些业外人士可能不知道还有个建设工程工伤保险/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吧,从2006年就已经首先在天津开始试点,成熟后,从2008年全国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就已经开始推行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直至2016年10月北京成为最后一个发文执行建设工程工伤保险的省级单位。相比社保,作为业内人士,我一直呼吁建设工伤社会保险覆盖所有在建工程并体现在建筑工程造价定额中,建设工伤社会保险覆盖遇险工人全寿命周期,目前一次性理赔的做法,存在很大弊端。一线扶贫干部遇到的受伤老农民工生活困难的情况,就是历史欠债,当然这种历史欠债是属于我们全社会的,通过脱贫攻坚已经部分弥补了制度的缺陷,然而以后再遇到工伤,不再有全面攻坚这样大力度的情况后,怎么办?!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源头想办法解决。

总之,不同行业间对劳动力的吸引节奏是不均衡的,建筑工程作为订单型、重资金投入的行业,是完全有能力持续吸引社会劳动力持续进入的。以香港地区、新加坡为例是错误的,真正的样板在韩国和日本,在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的背景下,看看这两个国家的建筑劳动力市场,也许更有参考意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