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温铁军老师解读一号文件有感

今天有幸抽空观看了温铁军老师对2022年度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颇有感触,在此附上链接,供大家参考。

500

在谈论温老师的话题之前,我先说两点,以便于大家理解我后面的思路:

1. 中国当下的优势是什么?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优势又是什么?

简而言之,庞大的工业体系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

这两者完美应对我在文章反复提到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发展而经历的“双重转移”,即消费转移与产业转移。

而对于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他们的优势在于对高科技产业的掌控能力,以及通过军事霸权支撑起的金融霸权。

川宝发动贸易战时我就十分赞同范勇鹏老师的观点,贸易战为虚,科技战为实,而且我当时认为即便川宝下台,对于高科技的封锁也不会改变。

这不,拜登上台这么久了,华为仍然在14nm芯片领域被卡得死死的。苹果一年之内全盘收割华为的高端市场,不可谓不惨烈。

中国具有的产业体系与市场规模,对上美国所具备的高科技产业与金融霸权,这是我们博弈的基础。

我们在这里不说美国那边的事情,就说说自家里的问题。即我们这些博弈的优势同时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问题呢?

2. 工业体系与市场规模面临的问题

维持工业体系运转的底层逻辑是“能源”,维持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工业体系运转则要再往上加一点,即“工业回报率”

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工业回报率出现问题,是我们当下所面对的,特有的情况和难题。

而前者受资源禀赋高度约束,不可能马上逆转,要解决它的话,就需要从两个点发力:

1)推动新能源革命

2)让进口能源安全可靠

就这点而言,如温老也提到的一般,中国跟俄罗斯在能源层面的合作,今后还会加深。

在这里没必要因为陆上输油管道经过外蒙古就否定中俄之间的这种战略合作需要。毕竟我们当下就是需要稳定可控的能源输入,这是刚需,不能因为把油管接进来的姿势不对味,就不跟人家干了。

而在工业回报率这一端,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资本的流向问题。

因为市场经济过度自由所带来的产业回报率的不合理分布,使得资本脱实向虚,当我们将这种脱实向虚的进程以城乡演化的视角来看,那即是从农村(农业生产)->城镇、城郊(工业生产)->城市(三产)的过程。

这条演化路径上,我们看到的是资本向收益更高的地方流动,而同时产业的参与者,人也向着收入更高的地方流动。

由此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农村人力资源抽水(在当下也存在三产直接抽水的现象)所导致的农村空心化过程,进而又是三产对于制造业抽水,最终使得制造业不得不去人工化(使用机器人)的过程。

在此次两会上比较有热度的,让年轻人去工厂打工,不去跑外卖的讨论,其实就是我所提到的人力资源从城镇、城郊(工业生产)->城市(三产)的过程。

有趣的是,这个过程完美地在美利坚得到了应验。而美利坚的解决之道只有一个,那便是放任前两者的凋敝,用技术去解决问题。

这也是马督工这样的工业党人认为可行的思路。

然而为何我会批判这种思路呢?其根源在于温铁军老师所提到的,中美之间原住民比例的不同。

中国比美国承受着更大的人口压力,全部圈进城里,然后通过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给我们已然高度依赖能源的工业体系增加更大的负担。

说穿了,完全依托于工业化的农产品生产模式,节约人力,消耗资源。且不说这种生产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光是要支持这种模式,就会加剧我们对于能源的需求。

那么一方面我们本身庞大的工业体系就面临着极强的能源进口依赖,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将农业生产全部工业化,并且将人口集中在城市这种更需要大量能源来维持的社会结构中。

这看上去是有巨大风险的。

而如果要低风险地实现这个目的,那么我们起码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大幅度降低中国的人口

2)发展出完全自主的新能源

并且即便做到了上述两点,我们依然会面临新的问题。

譬如,人口的降低会导致我们的市场优势丧失,同时会高度依赖外来移民---这也是美国当今的现状。

我在《为什么我认为属于美利坚的“飘2030”一定会到来》一文中提到美利坚反生态的现代化模式是一个向全世界抢钱抢人抢东西的殖民模式。

在我看来人口层面的进口依赖,本质上与资源进口依赖是一样有风险的,甚至需要我们像美国那样全世界搞文化霸权洗别人脑壳才能做到。

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而自主能源本身也会消耗资源,除非你搞出可控核聚变,但这技术要量产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

因此,把中国的未来堵在如此风险巨大的冒进上,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理完上面的思路,我们就应该想想,适合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农业现代化为何在主基调上一定得是生态化的?(我在这里说的是主基调,也即是生态化的农业也不排除现代工业与生命科学技术带来的农业技术的引入)

因为我们现有的工业体系已然面临严重的能源依赖,因此农业这块就不能再给整体的能源依赖添堵了。

无脑地追求农业的工业化,用工业大生产的模式去推动农业现代化,将会使得我们更加依赖化石能源的进口。

而美国之所以能够做到大规模农场这样的产业模式,其底气说穿了也是来自于屁股底下丰富的页岩油吧。

而欧美日本为何选择生态农业?大家想想他们家产不产油,自然就清楚了。

所以从战略安全角度来考虑,生态化的农业基调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是可持续的,也是符合我们的需要的。在感慨美国农业模式牛叉的同时,也要想想人家凭什么可以这么搞。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入局而绎,跳出局,一切都是空谈。

把大背景明确了,才方便我们对温老观点的理解。

对于温老师视频的感想:

温老对于农村经济的振兴,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见解,其中对我比较有启发的在于以下几点:

1.资本流向的转变

资本流向农村,需要有相应的组织形式来对接,使其具有规模效应。这种组织形式在温老看来是从农村内部外延出来的,以三变为基础所创造出来的县域经济体。

对于这点,我在风闻的朋友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县域经济的整合有难度,可能需要将现有的农村重新洗牌再整合。

虽然实现路径不一样,但他们对于资本流向哪里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

我个人认为,资本过度集中在城市化这一侧,会带来我上面所提到的,人和钱都顺着农村(农业生产)->城镇、城郊(工业生产)->城市(三产)流失的结果。

在我们无条件做到将一产与二产全部工业化甚至AI的前提下,这种趋势将是致命的。

因此,在中国,资本于城乡之间流向的转变几乎是一种必然。而我们当下的信息技术水平恰恰也支持这种转向。

而关于资本是否应该转向的问题,在我看来是屁股之争,不是学术之争,面对这类观点,我不予讨论,批判即可。

有价值的讨论在于承认资本转向发生的大趋势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以何种方法去使这种转向落地。

2. 将产业互联网从“B端”做到“F端”

温老提到,现在大量的数字乡村,其本质是数字化的销售平台。平台公司挣的是中间商的钱。当中间商的利润不断做大时,伤害的必然是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人群。

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如何将产业互联网从B端做到F端?让信息技术服务于生产而不是消费?我觉得这是数字乡村走向正轨的关键。

这就要回到我之前所提到的,让互联网销售渠道的最终收益国有化的观点。即国家垄断互联网销售渠道的最终收益,只把运营权交给民间资本,限制住资本从销售平台牟利的上限。

3.无限增大消费波动的意义何在?

现代经济的发展,似乎被一个名为“无限增加消费波动”强迫着给绑架了。

经济体系越庞大,对于消费波动的依赖就越病态。而这种病态的现象背后归根结底是人性的贪婪。

乡村振兴将缔造的经济体系,是否能印证我在“经济三相波”中所阐述的稳定的小波。这种小波与城市之间的大波能否相互协调,构建起一个不用每年都盯着GDP增量的,如同夸父追日一般奔向更大的消费波动的饕餮呢?

县域经济的打造,实际上就是对于稳定经济小波的构建,避免我们无脑追求大波。其实践价值,将推翻新自由主义所构建的病态强迫症,也会让国内那些迷信市场万能,天天盯着GDP跳摇摆舞的学者和大V们如梦初醒。

4. 乡村振兴不是复古运动,是用新技术,新思想与生态的眼光去重构文明的静侧。

乡村振兴并不是让农村重回田园牧歌的未开化的状态,这是网络上对于乡村振兴最大的误解,这样会把乡村振兴描述成一个落后于时代的图景。

在我看来,乡村振兴恰恰不仅不是复古,反而是对新技术的最好的实践场地。这种实践空间甚至远大于已经饱和的城市。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实践,其次是对于新金融模式的实践,再来就是对于生物科学的实践。

温老在视频里提到了前两者,即通过信息技术的便捷化达到农村个体单元与社会经济体的接入。而对于乡村金融的创新,他也有自己的见地。

而生物科学所需要的大量的数据其实是无法从钢筋水泥的大城市所获得的。我们必须回归到自然的生态系统本身,才能获取完整的,立体的数据。

陈平老师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很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工业革命初期。

宏观地说,人类的工业革命,从蒸汽机革命开始,首先完成的是一种最初阶的机械化,这种机械化就像人体的肌肉跟骨骼一样,可以承担物理工作,但需要外界给予明确的工作指令。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打开生物科学纪元的关键。因为信息的传递,就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一般,能够传递信号。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机械越来越智能化,硅基生命越来越与碳基生命靠近。

以信息技术爆炸为节点,当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逐渐融合的时候,传统将资本与人力集中在城市端的,服务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方式,将无法为生物科学的发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

就拿农业打比方吧,我们当下所谓的工业化的农业发展,本质上是要依托于一个真实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数据的采集。

譬如,我们要模拟一个适合水稻生长的微型生态环境,那我们的数据得来自于真实的田间。而一旦我们完全消灭了生态农业本身,这个数据源头就没了。那时候,我们只能先模拟出一个生态环境,然后再对其进行数据采集---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生物科学的数据采集,需要依托于真实的大自然。就像机械手臂的运动模式,需要依托于真实的人类一样。

当生物科学成为未来科学发展的主流时,城乡之间的动静平衡就会成为一种刚需。

所以真正的乡村振兴是领先先于时代的,是比所谓的城市化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是一个不断运用前沿科技,最终让我们占领生物科学制高点的过程。

在此我呼吁仍然将城市化视为一种现代性,将乡村振兴视为复古的工业党朋友们,好好思考一下我上面说的话。一定要开放思考,切不可固步自封,千万不要用自以为是的现代化去否定真正的未来化。

文明的发展不是线性,是会突然给你们来点猛料的。只有打开格局,知行合一,才能看到其中的玄妙。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