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业,工作时长不一,加班情况也不同,反对那种无意义干熬时间的加班
【本文来自《很多人其实在单位就是摸鱼,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很多人还抱怨开的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观网小白太多,很多人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只能纸上谈兵。
工作时长跟行业相关。
以三个产业划分,第一产业,这个是农业,最基础的,农民自己干,肯定不是加班,累死都不算。但是给人打工就算了,根据我的生活经验,东北秋收,玉米收割,要么机械干,秸秆还田,家里养牛的,雇人收,秸秆留着喂牛。人工收割,如果是外人,雇佣的,一天多少钱那种的多,根据亩数,基本就是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来,管三餐。妥妥地超过了12个小时,种植玉米的时候也这样,去年还是前年,松原出了两次交通事故,死伤很多就是种植和收割玉米的打工人,年纪基本是40+,很多50+的,还有60+的,年轻人基本没有,都外出工作了。这活就两个时段,五一播种,十一收割。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得益于工业化的完成,现在很多流水线和生产线还是比较规范的,要是国企肯定幸福指数高,加班没那么严重,私企就不一样了,拼效率,干多少活,拿多少钱,电子厂或者各种日用的小的零部件小厂之类的,加班加点计件的,比如富士康那种,条件还是可以的。
钢厂这个我熟悉,一线工人三班倒的多,干部两班就行了,这就是要多四个小时了。其他生产线不检修不停的基本都这样吧。后面的行政支持不是一线岗位的,就不用熬着了。
建筑业最被诟病,很多路桥或者新区的楼房,要求工期,三天一层楼,某地产商更狠,这是前三的,要求时间压缩到正常标准的一半,这就必须加班加点了,一线工人可以三班倒,后面做设计的那就只能一个人顶到底了。土木的牛马在一线熬的是时间,后面设计院的那就不仅仅是时间了。
这些年土木的人多,所以三总五项只能说是传说了,加上工业化完成,以后国内不需要那么多的土木牛马,更是买方市场,爱干干,不干赶紧提桶滚犊子。
工业和建筑业这块还好算工时。得益于这些年地产大发展,搞装修的人也很多,个体单个干或者小包工头占了至少六成以上,这部分人是没有加班概念的,天亮开工,干到日落为止,可能要求的急,那就晚上吃完接着干。
相比之下,第三产业服务业,这十年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占比提升非常大,各种办公室白领,主要是一线二线城市居多,加班主要是大厂那种带起来的,毕竟迭代速度快的行业,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最后被淘汰,反应必须迅速。这个行业相比工作时长,收入堪称国内顶尖,工科生的最好出路了。
金融业也是服务业,这个行业很多时候拼资源,不讲了。
其余的服务业,很多,比如餐饮行业,都不交五险一金,加班吗,呵呵了。交五险一金的才叫加班。
现阶段,全国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的有6亿人,所以很多工作,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个就没办法了。
至于劳动保护之类的,要么认真执行,要么公司黄了。
举个特殊行业,就是销售行业,卖房子卖车,卖设备,卖保险,甚至有些金融行业的也算是销售型,比如券商拉人开户的这种,最近看到的一个96的中信证券的员工给82年的客户替考,考研替考让人抓了,太卷了。这个行业有的给底薪,有的甚至底薪都没有,看的就是业绩。为了业绩,那就拼吧,没有工作时长的概念了,甚至可能每天都在考虑如何成交。。。远比技术型或者行政型的工作辛苦。
行业不一样,时长能固定,受限于效率,干不出来只能公司黄了。
我是反对那种无意义干熬时间的,有那功夫不如看看书,找找案例,或者学点技能提高自己了,坐办公室半天八小时内时间摸鱼了,到点就走人这样的人其实很多,各种借口吧。但是有一类人可以这么干,因为他爹是董事长或者他是董事长的亲戚,至于寒门子弟,卷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