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殡仪馆里打电话的老人的天才儿子看哭我了。。。

首发于公众号“贼叉”

你们都知道我很反感用天才这个词,甚至在我的群里有人多说了几个天才就直接被我踢飞了。

在我心中,只有牛顿、高斯、黎曼、爱因斯坦这种可以算天才。这又不是批发市场天才五毛一个一块能买仨,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天才?

不过这回我想破例说一次天才。

故事的主人公叫金晓宇,他六岁的时候被邻居孩子用玩具枪射瞎了左眼,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优异的成绩。结果到了高中,晓宇得了躁狂抑郁症。他开始不上学,情绪不稳,砸家里的电器和家具。在辍学很久之后只经过了短暂的补习就过了杭州大学外语系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因为有被中学处分过的纪录导致没被录取。后来自学外语,拿到浙大外语系自考毕业证。

就在家人以为他有所好转,结果他又吃安眠药自杀,幸亏药量不足救了回来。一个机缘巧合,晓宇妈妈参加了同学聚会,结果有位老同学听闻晓宇在家没有工作,就说能不能请他做翻译,晓宇妈妈一口应允。

后来晓宇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翻译了多部外文书籍。他一共翻译了22部作品,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多个领域。我自己也曾经和朋友合译过一本科普作品,深知翻译的活不好干,要做到信达雅真是谈何容易——要求很高,但是钱很少。

少到什么地步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千字也就一百来块钱。晓宇翻译了超过七百万字的书,税前收入也不过将将破了百万。

可能你光看金额可能仍然觉得不少。为了有个直观的对比,我就现身说法吧:我翻译的那本书还算是我自己的专业领域,如果要我去跨专业翻译我是万万不敢的。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还有人合作翻译,十几万字的书我前后也是经历了一年半才搞定。

而晓宇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七百万字的翻译工作,最后收入也就百万左右,你现在还觉得这个收入很高么?十万年薪当然也不算低,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微博和逼乎,但是考虑到投入的时间,可以说性价比真的极低。而且晓宇翻译的作品连错别字都没有一个,用词之精准令人叫绝,这是对原著很好的再创作。无论是责任编辑、专家,还是普通读者,无不对其翻译水平啧啧称奇。

晓宇这一路走来,父母的帮扶可谓居功至伟。但是现在,晓宇的母亲离开了,他的天塌了一半。。。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动莫过于平凡人的不平凡的爱。老两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孩子经历左眼失明、精神狂躁抑郁之后遭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但是他们的做法真的太温暖,很值得为人父母的学习。

首先是尊重科学。晓宇父亲发现晓宇这些狂躁的行为后,并不是利用父亲的身份呵斥或者以暴制暴,而是看书找原因,然后送医就诊。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某个学生经医院确诊为精神病患者,然而家长拒绝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正规治疗,只是开了点药就带回家了,最后酿成了悲剧。

是的,他们觉得这是家庭的耻辱,不愿意让周围人知道孩子有精神病乃至接受治疗。

其次是不抛弃不放弃。从来都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孩子如果一路顺风顺水,家长自然是喜上眉梢,要啥给啥;但是孩子长时间在逆境中,能做到不放手的家长相对来说要少的多。

孩子治病要花钱,出门闯祸要赔钱,可对于晓宇提出的合理要求他们仍然尽力去满足,特别是在买书上更是舍得花钱。1993年,二老花了12000元给晓宇买了台电脑。

90年代初的12000元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了,关键是当时家里的电器都让晓宇砸遍了,这台电脑很可能就是朝不保夕的命运。为了孩子,他们还是买了。幸运的是,晓宇发病的时候摔过其他东西,但是从来不碰电脑,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用电脑学外语,看原版电影,这为他今后走上专业翻译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老两口全心全意的爱,换回来一个出色的翻译天才,更难能可贵的是,晓宇还是个感恩孝顺的孩子。晓宇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开始变得痴呆。晓宇从来没有对母亲发过脾气,每天给母亲买虾,还把母亲抱到便桶上方便。试想有多少健全的孩子能这样照顾母亲呢?

如果这样的家教不算成功,那我也不知道什么算是成功的家教了。只不过这么温暖的故事最后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在晓宇母亲去世之前几天,晓宇因为病发又进了精神病院。

希望这一家人能早日否极泰来吧!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