诋毁英烈、抹黑国家,为什么大多是高校教师,而不是中小学教师呢?

近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课堂上,宋姓教师在课堂上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称“当年的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了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这个‘30万’只是一个中国历史小说写作的一个‘概述’”。16日晚,上海震旦职业学院通报:教师宋庚一于课程中发表错误言论,造成重大教学事故和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给予其开除处分。

发生在高校的此类事件已不罕见,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诋毁英烈、抹黑国家,为什么大多是高校教师,而不是中小学教师呢?

500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作为一个高校一线教师,感觉可能有这个因素:

部分课程本身就很“水”,基本不存在统考问题,自己讲课,期末考试自己命题,自己想考什么就考什么,期末考试之前还会给学生考试范围,于是学生上课根本不会认真听,都是抱着手机或平板刷屏,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授课教师就会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抛出一些奇谈怪论,以此吸引眼球,做法类似于媒体上常见的“标题党”。加之课时很充足,授课教师很容易就会跑题,信马由缰,东拉西扯,其实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心目中本身就没有多少存在感的。

那么为什么这种问题不会发生在中小学课堂呢?我个人看法:中小学的课程都是固定的,基本没有“水课”,每堂课讲授什么内容,都是授课计划早就确定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开小差,否则就完不成教学计划,年级统考就会出问题,也会影响授课教师的年度考核。

以上仅仅属于一家之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