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光明日报批“娘炮”等畸形审美有感而发

开门见山说几句吧,我个人认为这种娘炮审美的标准根源在于宋朝的风气复活。

赵宋皇族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好男不当兵,贼配军就是宋朝开始出现的观念,社会风气从此急剧变化,从文学作品风格的变化可见一斑,这个等会再说。而科举制度的成熟作为工具进一步助推了这种风气的蔓延与泛滥,伴随着宋明的文化输出,给汉人与周边地区的所有族群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宋朝之前的汉风:君子文质彬彬,恩怨分明。男儿一手拿论语左传,一手提三尺剑。无论门阀还是平民,但凡有点理想追求的人皆是能文能武,出将入相之才。两汉四百年,民间游侠之风经久不衰,贩夫走卒亦不乏心怀天下之辈。男子以阳刚健壮为美,女子以丰盈健硕为美。

良家子争相从军,正所谓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哪怕到了帝国的末年乱世,它仍然是那个质朴刚烈的巨人。

我一直认为三国演义拍的不够好,角色的对话与三国志的出入较大,道具妆容也沾染了一些(宋风)。也是,因为这小说成书于明朝后期。而明朝中期以后就走上了宋朝的老路,好男不当兵,贼配军,官员百姓皆热衷于花魁选美,已经烂到无可救药,公元十七世纪的东亚病夫无疑。作者生活在那种世道,思维方式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

即使如此,但新老两版的三国演义仍然呈现了汉朝的很多特征,可以让我们窥探那个黄金时代的朝气蓬勃。

贴几张大家都眼熟的汉武大帝剧照。

500

500

陈宝国还是给力的,演得很到位。到了东汉末年,帝国虽然行将就木,但四百年的汉风犹存,整个民族就像这个老而弥坚的老人。

接下来贴几张三国演义的剧照。

500

500

当我看到刘皇叔的剧照时才恍然大悟,儒雅君子原本应该是这个样子,文质彬彬,威严内敛,而不是皓首穷经,吟诗作对,手无缚鸡之力,伤春悲秋的宋明清文人士子。

现代人一听到儒雅这个词,脑海中恐怕第一印象就是下面这种清秀俊俏的货色,而完全忘记了原本的儒雅是什么样子。

500

儒雅这个词早在公知,民主,同志等词被污名化之前就已变了味。众所周知,公知原本指的是那些铁肩担道义的知识分子,当代却堕落为自我矮化的洋奴。民主的原本含义是公民当家做主,在污名化的公知们嘴里说出来之后就变了味,成了众人取笑的皿煮制度。

这些都没关系,我们的下一代已经认识到了这点,正在夺回阵地。但是,儒雅等早已污名化长达千年的词又该如何?绝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这个严峻的问题。

赵宋之前的儒生常携刀佩剑,举手投足尽显质朴豪迈之色,贴几首唐诗为证。

            少年行(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李白)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勾践,争博勿相欺。

           和张仆射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塞上曲(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

朝气蓬勃的儒生们创造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帝国反过来又培育了数不清的质朴君子。想找一首风格如宋朝的唐诗实在太难太难。赵宋之后,风气大变,质朴君子越来越少,其罕见程度堪比当代的一级保护动物。儒生以尚武为耻,以会写锦绣文章为荣,从唐诗跟宋词的风格差异就可见一斑。

萎靡的宋风,谁沾谁死。汉人,契丹人,女真人,满洲人,朝鲜人,越南人莫不如是。自宋以后,好男不当兵,汉人的血性呈直线下滑。契丹国主曾曰:来生愿为宋人。好么,堂堂一国之君都是如此,上行下效,可见能征善战的皮室军变成战五渣便是应有之义了。当女真人的猛安谋克们忙着参加科举,效仿宋人吟诗作对(虽然作的不好,此处有笑声),女真军队被来自草原的蒙古人轻易碾得粉碎。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虽然行汉制,开科举,但朝野上下普遍打下宋风,这反倒解除了汉人在两宋背负了三百年的沉重枷锁,重新焕发了生机。元末群雄逐鹿,汉人的尚武精神仿佛又回来了。来自淮西的重步兵跟骑兵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一鼓作气将蒙古人逐回草原并多次深入漠北,汉人似乎恢复了汉唐的荣光。

但大名鼎鼎的宋风如同跗骨之蛆,时刻在等待一个腐烂的躯体供它寄生,直到把它啃噬干净再寻找下一个宿主。明朝土木之变后,拿到主导权的文官们开始搞以文制武那一套,加上比宋朝更成熟的科举制度。宋风粉墨登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文贵武贱,贼配军还多出了数个同义词,比如丘八,兵痞。

除了极少数的异类,儒生君子们又拿不动刀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皆以面容清秀皮肤白皙为美,读书人只会逛青楼,捧花魁,吟诗作对,一唱一和,好不热闹。受“儒生君子们”的影响,上行下效,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与审美标准又回到了宋朝,还把这种风气输出到了周边地区。这些地区只要完成工业化绝对会面临同样的危机。

日本之所以没沾弱宋风气那是因为日本没科举制度,他们汲取了唐朝的文化精华,自身又保持了完整的封建门阀制度。直到日本二战战败,旧的文化体系开始瓦解,受周边国家影响也开始变得娘化,君不见“昭和男儿”通通化作了“平成废物”。

我现在强烈怀疑满清皇帝告诫满洲八旗勿染“汉风”就是指宋朝以来的萎靡风气,但是满族人不可免俗同样也完蛋了。看看纳兰性德这个大才子,他若从清朝穿越到宋朝想必能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

古语有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这里的公侯象征社稷,这个概念放到现在就是民族国家的意思。可见无论人类还是其他哺乳动物,雄性从来都是保卫族群生存空间的绝对主力。男性角色的退化象征着一个民族衰败的开始。不管什么时代,但凡沾染萎靡不振的宋风,审美标准必趋向娘炮,人失血性必失原则,人心贪婪又怯弱,风气必然随之大坏,这是一条通往地狱的衰败道路。

​话说回来。我们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比如为了抵制娘炮宋风的影响,有些人动辄以所谓的爷们自居,自以为这是豪迈质朴,实则粗鄙浅薄,恶形恶状。汉唐的古君子们一手拿四书五经,一手拿刀剑才是应有之义。

宋风必死,汉风当立。请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请同志们共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