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病员工,金庸的处理方式和90%的资本家截然相反

500

最近在看金庸的传记。好巧,他在《明报》创业的时期,也遇到了员工重病的事情。对此,金庸的处理方式,和将员工赶出公司的网易是截然相反的。

当年,《明报周刊》的总编雷炜波因积劳成疾,到台湾养病一年多。在这段时间里,金庸一分不少发他的工资。

雷炜波养好病回到香港后,金庸让他继续负责《明报周刊》的事务,还给他大幅度加薪,并不限制他上班时间。如此,雷炜波一周仅到单位上班两天,其余时间都在家里用电话、传真统筹编务。雷炜波也得了遥控编辑的外号。

作为一个资本家,金庸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生病的员工。他是在做慈善吗?当然不是了。作为一个极其成功的商人,金庸直言不讳,写小说就是为了赚钱,拉动报纸销量。他办报纸也不走阳春白雪的路线,而是要吸引最多的读者。

金庸也确实赚得盆满钵溢。1992年,《明报》年利润达到1亿,金庸个人资产12亿。倪匡戏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知识分子。

但在赚钱的同时,金庸从来没有忘记社会责任的担当。

金庸初创《明报》,就在发刊词表明了维护“公正和善良”的立场。你可能会说,这不过是商人唯利是图本质的美丽掩饰外衣。

然而,金庸为了坚持立场,长期跟左派报纸针锋相对,甚至被左翼势力列入暗杀名单。但他不为所动,甚至没有逃跑:“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只是为了赚钱,有必要把身家性命都搭上吗?

金庸写小说也是如此。

他为了拉动报纸而写小说,但和咪蒙这类为了赚钱输出有毒价值观的自媒体不同,金庸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并没有丢掉小说的审美本质,以及侠之大义的价值观。

正因如此,他的小说迎合了大众趣味同时,还能成为一个专门的文学研究课题。金庸也因此跻身鲁迅、巴金、沈从文等现代文学大师的行列。

所以,金庸对于员工的人性关怀,其实跟他办报、写小说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在赚钱之余,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感。

然而,中国人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大而空的层面。他们以为社会责任就是单方面的奉献,像一贫如洗的教师、知识分子,带病坚持工作的工人,都被塑造成有社会责任感的奉献者典型。

这种社会责任的道德标准太高,与人性的利己主义相悖,大多数人根本实践不了,反而常常被当作虚伪的外衣,披着干一些敲骨吸髓的事。

如此,社会责任在大众的意识里,就这是一件少数人的事。资本家把赚钱当作天然的正确,甚至连虚伪的外衣都懒得批,赤裸裸地暴露着沾血和肮脏东西的毛孔:我作为商人,就是要赚钱的,不是来搞慈善的。

李嘉诚说过的一段话,可以说为这种思维提供了绝佳的注脚:

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不赚钱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没有资本利润去做善事。很多人认为,商业赚了钱之后,应该回报社会。这个我是认同的。但是如何回报社会,这个分歧巨大。难道商人应该亏本,去补贴国家和政府吗?这显然是荒谬的。

你看,他认为回报社会,就是亏钱去补贴国家和政府,不就是把商人的社会责任简单化为单方面的奉献吗?

所以,李嘉诚对香港的地产、天然气、水、电力、港口、零售业等行业的垄断,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用一句“我是个商人”就可以推卸掉责任。

同样地,某些资本家也因为这个无懈可击的逻辑,可以在公众场合肆无忌惮地宣扬996,可以在辞退员工时赤裸裸地耍流氓。

最为可怕的是,某些被压迫者甚至还为资本家辩护,为996唱赞歌。他们站在资本家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职场的本质就是残酷,不是什么田园牧歌。

可见,资本家的去社会责任化,已经成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识。

但是,社会责任本身没那么复杂,简单地概括,不外乎多赢二字。

企业赚到钱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员工实现个人价值,这就是多赢,也是企业应尽到的社会责任。

这种道德标准,本身并不崇高。商业不就是要多赢吗?用专业的经济术语来说,合格的企业,不就是要赚钱的同时,还要实现正的外部性么?

伟大的企业,本身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正如汽车方便了人类的出行,甚至引发了城市走向城市群的聚合。社交网络也改变了人类的沟通和交往方式。

在员工与企业层面,两者本身也应该是一种双赢状态。

员工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活,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了资本家的金钱理想无条件奉献。

如果员工拥有一个快乐稳定的工作环境,得到了体面的生活保障,实现了个人价值,便会在正反馈的激励下,更加富有工作激情。这对企业,绝对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金庸的《明报》有很多有实力的老将,这一方面是因为金庸的人性关怀,另一方面则是金庸不轻易招人,一招人就基本不会辞退,还给予应有的升迁空间。

那些对员工人性关怀的公司,离职率通常都不高。并且,这种人性关怀,对人才也是种良好公关,会吸引真正有价值的人才加盟。

然而,很多资本家的思维,还停留在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阶段。

商业不就是要双赢吗?我赚了钱,你亏了钱,这是哪门子商业?不,他们觉得,员工多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从我的口袋里抠出来的。善待你就是对我自己残忍。

所以,他们在不涨工资的情况下推行996,因为你多干一个小时,我就多赚你一个小时。

他们不知道,员工如果被剥削,就会跟资本家斗智斗勇。你要996?那我就绞尽脑汁,如何划水又不被惩罚。而员工一旦有资本了,就会选择更能实现个人价值,个人权利更受尊重的公司。

你资本家精打细算,但现在的员工也不是傻子。

当然了,你也没法指望目前的一些企业想明白这个看起来并不复杂的问题。企业家的商业理想、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员工人性关怀的企业文化,都需要时间积淀,不可能一触而就,本身回报周期也很长。

但目前社会偏偏弥漫着赚快钱的畸形价值观。赚快钱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尽可能地突破底线,践踏社会责任,在产品生产上形成负的外部性(咪蒙、三鹿之流);另一方面,则要极尽所能地压榨员工,实行996,取消各种法定假期,不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辞退了又不给予应有的补偿……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倒闭率这么高?为什么我们很少那种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企业?这是一个人宏大的经济、商业和社会命题,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单个因素。但企业缺乏对法律、员工的敬畏,缺乏社会责任的担当,想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曾不才在别处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