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里来中国求医的孩子,为何被家人以“拒绝输血”拦在手术台前?
最近一条新闻看得人五味杂陈。
吉尔吉斯斯坦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求医。病情紧急,医生们迅速安排了手术方案,眼看孩子有望获救,家属却提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不允许给孩子输血。
理由呢?“宗教信仰”。
这个瞬间,很多人可能都愣了下:我是什么脑回路?你都跨国来治病了,结果最关键的一步不让做?你不信这个医生的方案,又为何千里迢迢把命交到人家手里?
更让人揪心的是,中国医生面对这样的“特殊要求”,并没有强硬拒绝,而是极度克制、理性回应:“我们尊重信仰,但如有意外,还是要用。”
这一句话,是责任与人道的底线。
但这件事,绝不是一句“尊重信仰”就能打发过去的那么简单。
01
说到底,拒绝输血这事本身,并不来自主流的医学判断,而是出于某种极端宗教理念的影响。在公众印象中,这类教义最出名的当属“耶和华见证人”——这个源自欧美的宗教团体,长期坚持“不可输入血液”的教条,哪怕面临生死关头。
但这次事件的主角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穆斯林家庭,让人一度误以为这是伊斯兰教义的某种“铁律”。
事实恰恰相反。
伊斯兰传统并不反对输血。在绝大多数伊斯兰法学派中,保命优先( )是高于一切的教法原则。当一条教规和人的生命发生冲突时,可以“暂缓”甚至“豁免”教义要求。更何况,伊斯兰经典中从未对输血做出明确禁止,阿兹哈尔等全球权威伊斯兰机构也都支持在医疗必要时进行输血。
那么问题来了:这类极端拒输行为究竟从何而来?
更多时候,它源自中亚某些地区“去现代化”的宗教再解释浪潮,一些本地宗教团体将现代医学行为套上“污染”“违逆天命”等帽子,煽动教徒对医疗系统的恐惧与排斥。这种“去理性化”的伊斯兰解释,既不是《古兰经》的本意,也不是教法主流的共识,而是政治与宗教极端主义结合的产物。
换句话说,拒绝输血的,不是信仰本身,而是被人为篡改、操纵的“宗教替身”。
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一份扭曲的信仰,被用来替孩子签署“死亡通知书”。
可问题来了:这份“信仰自由”,到底该不该凌驾于“孩子的生命权”之上?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这样的决定到底是孩子自己的意愿,还是家人以信仰之名做出的极端代言?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根本不具备判断生死抉择的能力。那这份“宗教忠诚”,本质上就是家人的观念,绑架了孩子的生命。
想象一下,医生准备开刀抢救,结果因输血被拒,一旦手术中失血性休克,孩子就白白送命。到底是医生“未尊重信仰”,还是家属“亲手放弃救命机会”?
02
我们当然可以讲“信仰自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一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不能以强权干涉个人信仰,不能逼迫他人放弃自己的宗教立场。
但这种自由,不能凌驾于他人,尤其是无辜儿童的生死权利之上。
如果一个成年人坚持“我宁愿死也不输血”,那么这是他自己为信仰做的牺牲。
但如果是家人坚持“我的孩子不准输血,即使死也认了”,那就不是信仰,而是以宗教名义的精神操控、家庭暴力。
在一些国家,比如加拿大、新西兰等,如果家人以宗教名义拒绝给孩子输血,医生可以申请法院临时监护权,直接为孩子输血抢救。这不是“违背信仰”,而是法律明确表态:孩子的生命权优先于家人的信仰表达权。
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立法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做出明确处理,但这次医生的回应,已经展现了某种“医疗伦理+人道主义”的高度融合——在尊重患者的同时,保留生的底线。
03
说实话,一个家庭千里迢迢从吉尔吉斯斯坦赶到中国求医,本身就是对中国医疗技术与制度的某种认可。他们知道在这里孩子有机会被救活,知道中国医院拥有比本国更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团队。
可是就在最关键的生死节点,居然用一纸“信仰”限制了医生的手脚,甚至可能影响手术生死成败,这逻辑就开始打转了。
这像不像你进了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点了招牌牛排,却要求“别用火烤”?你既然信任这个厨师、信任这个体系,为何又要在关键一刀之前强行插手?更何况,这不是你一人的晚饭,而是一个无辜孩子的性命。
很多时候我们批评一些国家、一些宗教团体太狂热,事实上真正狂热的不是信仰本身,而是把它当作迫害压迫工具的那双手。
在这个事件里,中国医生的态度很值得敬佩。他们没有简单地“硬上”,也没有冷漠地“拒收”,而是选择:在尊重信仰的前提下,不放弃基本的救治权力。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应对——尊重个体的文化背景,又不放弃人道主义原则。
当然,也能感受到他们背后的压力与挣扎:一旦出事,家属是否会反咬一口,说你“违反了宗教原则”?媒体是否会被带偏,说你“强迫输血”?国内外舆论是否会借机放大?
想到这里,不会不会感到很是悲哀?
所以中国医生的那句“如有意外还是要用(输血)”,不仅是医学判断,更是一种心理博弈:不能眼睁睁看着人死,也不能让人说“你不尊重我”。
这种智慧,是多年来无数极限场景中磨出来的。
04
很多宗教的初衷,都是劝人向善,让人更有同理心和敬畏之心。但一旦变成教条,尤其是用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它就可能从“信仰”滑向“罪孽”。
我们尊重你的信仰,但前提是:你的信仰不能变成别人的命运。
尤其是——孩子的命运。
别用“信仰”的名义,做“冷血”的决定。别把“天堂的门票”,建在一张张病床之上。
文明的标尺,在最关键的选择里显形。
这场跨国求医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平安手术成功,也希望他的家人终有一天能明白:真正值得敬畏的,不只是宗教,还有生命本身。
医生说得没错:“尊重信仰,但如有意外,还是要用”。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文明社会最不愿说出口但必须坚守的底线:你有信仰自由,但我有责任救命。
这,才是文明的真正温度。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