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西行路上,很重要的一个点——阳关
我们西行路上,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阳关,因为过于重要,以至于我们走完了全程之后,才想起它。
敦煌、阳关、玉门关是分不开的。
由此一路向西,就是古代意义上的西域了。
所以,为了仪式感,我们在离开河西走廊之前,还是要走一走阳关道的。
有关这块地方的古诗词太多了……但是仔细想一想就发现,当年那些诗人,其实绝大多数是没有来过阳关的,他们是在长安城就大发感慨,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我们,虽然没有什么才华和想象力,却是结结实实踏在阳关的土地上了,感谢新中国伟大的基础建设和工业化吧。
今天的阳关,是一个设计非常巧妙的旅游景点,它真正的身份是“阳关博物馆”,进门的城楼牌匾上写着“西通楼兰”,城楼的另一边,写着“东望长安”。庭院中,是持节跃马的博望侯张骞雕像,那意气风发的姿态,无愧于“汉使”的威风。
阳关博物馆讲述的只是阳关的历史,还是整个阳关、玉门、敦煌防御体系的发展史,从沙盘地图就可以看出,无论是阳关还是玉门关,都设立在高地上,背靠山脉,扼守水源,俯视一马平川的戈壁……这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基本上可以掌控整个西域入口。
博物馆不大,但藏品几乎件件都是珍品,八面汉剑、斩马刀、秦汉弓弩……特别是那些弓弩的青铜机括,精致无比,从形制上就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制式装备”,如果没有高超的化学、物理、几何学、机械水平,是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如此精密的机械构件的,所以,那些鼓吹“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技术”的人,纯属不学无术人云亦云。
另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文物,那是一个婴儿的小小棺椁,孩子的躯体保存完好,长长的睫毛低垂,仿佛睡着了一样,脸庞有明显的西域特征,陪葬的襁褓、被褥非常精美……可以看出,他的父母是多么爱他,当时是多么悲伤。
从陪葬的物品、衣物、棺椁可以看出,他的父母大概率还是守卫阳关的大汉将士之一,由此可见,当年为了大汉守卫边疆的,也有西域人。
大家来敦煌,千万要来一次阳关博物馆,带着孩子走一走城门,用穿越千载的古诗验一验“通关文牒”,和大汉的“将士”们一起工作,体验点燃烽燧狼烟的感觉……这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出了博物馆,还有当年的阳关旧址遗迹可以参观,在翻过一片沙丘之后,我们站在一片高地上,在烈日蒸腾下,巨大的雪山山脉拔地而起,如同海市蜃楼一般,那不是幻觉,那就是雪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说的就是这座雪山。
中国的边塞诗人虽然浪漫,虽然豪迈,气吞霄汉,但中国的边塞诗人同样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手中笔,腰下剑,文武双全,才能勾勒出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