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去中国化”,一场政治表演秀?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据《今日印度》7月2日报道,印度国防部决定启动全面军购审查,核心目的是彻底清除供应链中的中国产零部件。其陆军设计局副局长放言,降低对外国,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是应对潜在安全风险的关键举措。
表面看,这是对现行禁令的加码——印度早前已明令禁止在军事装备中使用中国产零部件。印度此次审查将重点聚焦无人机与反无人机系统等领域,试图从供应链底层实现“去中国化”。在其国防部的审查清单上,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系统被标为红色重点。
但现实却令人尴尬:最新报告显示,部分供应商虽向印军方吹嘘“本土化率达80%”,但仍在暗渡陈仓,甚至通过第三国转运中国零件,特别是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系统这类敏感装备。
印度审计机构还发现,连最敏感的电子战设备里,关键传感器竟也写着中文编码。
更让印军方焦虑的是,今年5月印巴冲突中,当发动“朱砂行动”时,前线部队急需补充装备。可后勤部门紧急采购的夜视仪刚送到战场,就被技术员发现电池产自中国。
更讽刺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去中国化”运动背后,是印度自己的制造业根基在摇摇欲坠。
今年3月,莫迪政府悄悄终止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
这个曾砸下230亿美元的工程,本打算在2025年前把制造业占GDP比例提到25%,吸引富士康等大厂离开中国。结果四年过去,印度制造业占比反而从15.4%跌到14.3%。
截至去年10月的数据更惨淡:印度信实工业等本土巨头生产线空转,富士康的苹果手机车间只建了半截,750家签约企业只完成37%的生产目标,政府承诺的补贴仅发放了8%。
印度智库专家比斯瓦吉特·达尔直叹气:“这种规模都失败,还能指望什么?”
一边是军方对“中国零件”草木皆兵,无人机订单因一枚螺丝就遭取消;另一边是本土制造业激励计划惨淡收场,补贴发放迟缓逼退企业。
当安全焦虑遇上产业软骨病,印度军工的“国产化”雄心,正卡在理想与现实的裂缝中艰难喘息。
尽管口号喊得震天响,印度军营里中国零件的存在率却高得惊人。
陆军维修车间里,从坦克通讯模块到单兵电台电池,60%的替代件印着中文标签。
海军更头疼——军舰雷达的冷却系统轴承必须每月更换,而印度唯一供应商的原材料全从中国进口。
最讽刺的是稀土材料供应。印度坐拥全球第五大稀土矿藏,却因缺乏提纯技术,制造无人机电机必需的钕铁硼磁铁100%从中国进口。
印国防部去年想改用法国零件,结果成本暴涨三倍,项目直接搁浅。
新审查机制看似雷厉风行:国防部将雇佣外部机构深挖供应链,核查所有零件的“血缘证书”,连技术转让合同里的专利条款都要翻个底朝天。
可基层军官们心里打鼓——去年测试国产无人机“尼尚特”,飞控系统死机五次;改用以色列货后发现,里面照样有中国产的电阻。
与此同时,印度海关数据暴露了更大矛盾:2025年前五个月,印度对华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在电子元件、机床设备等军工必需品类别,中国占比不降反升。
审查令发布当天,印度国防采购局连夜发出厚达87页的供应商自查表,要求所有军工厂两周内填完零件溯源报告。
但表格最后一栏让老板们集体沉默:“请列出可替代中国零件的印度供应商及交货时间”。
然而,印度自身军工产业长期存在研发能力薄弱、技术严重依赖进口的弊端,军工生产的国产化率提升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剔除中国零部件,不仅可能导致军购成本飙升、交付周期延长,还可能影响军事装备的性能与可靠性,可谓是一场大冒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积极推进军购“去中国化”的同时,其与美国的军事联系在不断升温。
近期,美国国防部发布声明称,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与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通过电话会谈达成共识,双方计划在年内签署新的十年期双边国防合作框架协议。
这一原则性协议,早在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印度总理莫迪会晤时就已初现雏形。
双方还就即将启动的美国对印重大军售项目展开讨论,涵盖F-35隐身战斗机等先进装备,同时探讨加强两国军工领域合作的相关事宜。
过去十余年,美印军事关系持续紧密,美国已向印度出口超2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包括P-8I反潜巡逻机、“鱼叉”反舰导弹等。
此外,双方还在推进联合生产项目,如“标枪”导弹和“斯崔克”装甲战斗车辆。
印度试图借助美国的军事技术与装备提升自身军事实力,而美国则希望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在印太地区构建更为紧密的战略布局,以实现其遏制竞争对手、维护自身霸权的目的。
印度一边推动军购“去中国化”,一边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勾连,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与战略考量。
一方面,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与政治博弈因素促使其在军事领域展现强硬姿态,试图塑造独立自主的军事形象。
另一方面,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诱导与军事支持,让印度认为找到了提升国际地位与地区影响力的“捷径”。
然而,印度忽视了自身军工体系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规律,过度依赖美国军事技术与装备,可能使其在军事安全上陷入新的依赖困境,沦为美国战略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此外,这种做法也将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破坏区域和平与稳定。
安全审查的大网撒向中国零件,却捞不起印度制造业沉疴——当PLI计划在补贴迟滞中沦为废墟,再严苛的禁令也补不上产业根基的裂缝。
军工自主的豪言,终究要在车间的铁砧上经受锤炼。
印度想通过“去中国化”讨好西方,却忘了自己的工业基础有多薄弱。所谓的“全面审查”不过是一场昂贵的自我安慰和莫迪政府的政治表演。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