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时锁单24万台背后:小米YU7能否安全度过“产能危机”?

2025年6月26日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小米正式推出了首款SUV产品小米YU7。该产品一经上市,就引爆市场。官方资料显示,小米YU7两分钟大订19.6万台,锁单12万台。1小时,小米YU7大定突破28.9万台,创下全球车企销售纪录。

500

数据显示,小米YU7 18小时内锁定的24万份订单,相当于特斯拉上海工厂3个月的产能总和(上海工厂2025年预计年产能约60万辆),比比亚迪海豹2024年全年销量(53,391辆)还多出12%。但随后市场热度迅速外溢到灰色地带。6月27日凌晨,闲鱼平台出现首批小米YU7订单转让信息,溢价5000元至2万元不等。

500

与狂热订单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冰冷的产能“瓶颈”现实。以7月4日查询数据来看,标准版锁单后最快58-61周(406-427天)交付 ,这意味着如果现在下单,顺利情况下也要到2026年8月左右才能提车;Pro版锁单后最快51-54周(357-378天)交付,预计提车时间在2026年6月前后 ;Max版交付周期相对短些,锁单后最快39-42周(273-294天)交付,大概在2026年3月能提车。

小米亦庄一期工厂的生产车间里,SU7与YU7的生产线正进行着艰难的产能分配。据了解,一期工厂周交付巅峰是7800辆,月交付巅峰是2.9万辆。并且据雷军透露即便在6 月小米YU7的宣传档期,小米SU7新增锁单量不减反增,小米已三次上调SU7的订单预期,6月份最终锁单量约达1.4万辆。这样的情况下,目前小米的二期工厂仍在建设中。有消息称,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建设进入收官阶段,于6月正式竣工,预计7月投产,年产能预计15万辆。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目前正在大规模招聘,准备量产。并且小米YU7现已开放非现车锁单用户限时改配,而改配后需要重新排队。这不免会让大众对于小米YU7的产能问题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小强热线浙江教科报道,此前杭州一名女士预定了一辆小米YU7,销售承诺今年年底可以提车。可她实际下定后,系统提示要52—55周,也就是最快也要一年后才能提车。对此,俞女士有点不想要了。这样的情况也不免给小米后续的交付工作带来了困难。

漫长等待中的多重风险

小米的产能不足问题,已经给他们带来的不小的隐患。前车之鉴,在小米SU7上市的初期,汽车博主孙少军09就曝出SU7的退单率高达40%,并且当时官方的回应称,此数据为内部数据不方便透露,说明大部分用户是因为交付周期超出预期导致。小米SU7的前车之鉴,不禁为小米YU7的交付提了醒,许多用户可能无法忍受如此长的交付周期。

500

政策变动带来的成本风险更具杀伤力。财政部2024年底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的通知》明确:2025年12月31日前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单车上限3万元),2026年1月1日起改为减半征收(上限1.5万元)。这对YU7车主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支出增加:以25.35万元的标准版计算,2025年提车可省2.23万元购置税,2026年提车则需缴纳1.11万元,成本差达3.34万元;而32.99万元的Max版,2026年提车时需缴纳的购置税为1.4万元。

500

黄牛产业链的风险则呈现多样化态势。大量黄牛活动以及消费者因黄牛交易产生的负面体验,会让公众对小米YU7的购买渠道、销售管理产生质疑。可能导致真正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等待时间进一步延长,而黄牛手中的订单又占据了交付资源,影响了整体交付效率和交付质量,让小米汽车在产能紧张的情况下,交付管理雪上加霜 。尽管小米汽车APP明确规定,订单需绑定购车人身份证信息,且订单一旦生成不可修改、不可转让。提车时需出示与订单信息一致的身份证原件,系统自动核验身份信息,若出现信息不符则拒绝交付。但目前已有用户通过黄牛购买了车辆,很有可能最终无法提车。更严重的是法律风险,有律师指出,黄牛通过虚假宣传转让订单可能构成诈骗,而参与交易的消费者也可能因"恶意串通损害商家利益"无法获得法律保护。

500

除此之外小米YU7发布后,用户若已经锁单,后续再想退车,是不会归还这5000元的定金。雷军此前也在直播中进行了回应称,这是行业惯例,也就是车企给大家提供的犹豫期,一般是3天,小米首销期定了7天,主要是担心门店的试驾安排不过来。

产品力不俗,但消费理性不应缺席

客观而言,小米YU7的产品竞争力确实值得肯定。在25万至35万元价位,它构建出了独特的价值坐标系:

与特斯拉Model Y相比,小米YU7的优势体现在硬件堆料上。小米YU7全系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拥有700TOPS算力,远超Model Y;800V高压平台支持最高240kW快充,实测从30%充至80%仅需18分钟。更重要的是价格卡位——小米YU7标准版比Model Y 2025款后轮驱动首发版还低1万元,还多出后排加热、全景天窗等12项配置。

500

但汽车行业的残酷之处在于,产品力的保质期正在急剧缩短。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速度非常的迅速:特斯拉计划2025年Q4量产4680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倍,续航突破1000km;7月3日小鹏发布的小鹏G7以及下半年即将发布的理想i8,都势必会给小米YU7带来巨大的冲击。起售价19.58万的小鹏G7在续航稳定性、智能驾驶的成熟性以及价格上对比小米YU7都有着其突出的优势。而理想i8则是拥有更大空间,并且拥有先进的5C超充技术,或许会成为更多家庭的优质选择。并且随着小米YU7的订单迟迟不能交付完成,在漫长的生产交付期期间,其他车企很有可能释放升级款车型与升级新技术。这意味着,现在下单的小米YU7,等到2026年交付时,其核心配置可能已从“领先”沦为“主流”。比如,2026款问界M8预计升级至ADS 4.0智驾系统,并且将采用900V高压平台,配合5C超充技术,充电5分钟补能300公里以上,综合能耗降低20%。还有2026年小鹏还将规模量产支持L4级别低速场景无人驾驶的车型。同时,小鹏今年将会规模量产自研的图灵芯片,可以同时应用于汽车、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给小米YU7带来不小的冲击。与此同时,现在有个别车企销售为争取已锁单的小米YU7用户,提供购车补贴,为其提供5000元定金补偿,小米YU7或将面临着被各个车企截胡的风险。

500

销量井喷终需回归产品本质

小米作为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的“搅局者”,小米YU7创造的订单奇迹,体现其优秀的产品力以及符合大众情感价值的营销策略。但是,小米汽车的订单“火爆”更像是一把双刃剑,能否及时提升产能,保证下单用户顺利提到车,这才是小米汽车能否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站稳脚的真正考验。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这场销量井喷的狂欢中保持清醒至关重要。在购买之前先“泼盆冷水”理性思考问题,是否能接受1年以上的漫长交车等待?是否愿意承担明年提车政策变更而产生的额外成本?是否能承受提车时已褪去新鲜感的风险?

真正的好产品,值得等待,但不该让等待变成一场赌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