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居全球科研之巅,高质量产出优势持续扩大

6月11日,国际权威科研出版机构自然集团发布《自然指数2025科研领导者榜单》。中国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榜首,并在标志科研质量的关键指标——“份额”(Share,反映作者对顶级期刊论文贡献程度)上进一步扩大了对美国的领先优势。与去年不同,今年的中国科研已非“险胜”,而是“稳稳站在全球科研新高地的中心”,展现出强大的系统实力。

《自然》杂志总编辑玛格达莱娜·斯基评价道:“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系统性投入,以及对国际合作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硬核数据彰显中国科研飞跃‌

自然指数评选标准“硬核”,专注于衡量科研人员在全球145种顶尖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期刊论文中的实际贡献,而非论文数量本身。其有限的期刊覆盖范围意味着这是一个“零和游戏”:一家机构份额的显著上升,往往伴随着其他机构的份额下降。

份额飙升:‌ 2015年,中国份额仅为美国的约三分之一。至2024年,中国份额飙升至32122(占全球的35.6%),远超第二名美国的22083。‌500

机构霸榜:‌ 全球科研机构十强中,中国史无前例地占据八席,仅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马普学会得以坚守。中国科学院蝉联首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三,浙江大学从第十跃升至第四。北大、国科大、清华、南大、上海交大均稳居前十。这不仅体现中国科研产出数量增长,更标志着‌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集中爆发已成为趋势‌。‌500

梯队壮大:‌ 前三十名机构中,中国机构数量从去年的14家增至18家,显示出整体科研产出能力的提升和均衡化发展。

‌东西格局重塑:亚洲崛起,西方承压‌

中国的强势表现是全球科研格局向“东西并立”转变的缩影,亚洲整体科研力量正在集体抬头:

‌亚洲提速:‌ 韩国整体排名升至第七(超越加拿大),印度稳居第九(小幅增长),新加坡排名从第十八升至第十六(份额增幅高达7%,在二十强国家中仅次于中国)。‌

西方份额普遍下滑:‌ 美国(-10.1%)、英国(-10.9%)、法国(-9.3%)、加拿大(-10.3%)、瑞士(-7.4%)等传统科研强国份额连续第二年下降,德国(-2.0)也未能幸免。日本份额下跌9%,下滑幅度位居全球前列。‌

驱动因素:‌ 西方国家科研体系面临投资放缓、结构老化、人才流失等挑战;亚洲国家(日本除外)则受益于持续投入、高校崛起和政策驱动下的全面提速。

‌从“个体突进”到“系统爆发”‌

过去十余年,中国科学院几乎单独代表中国科研的“天花板”。如今榜单显示,中国科研已迈入新阶段:‌从“精英驱动”或“个体突进”,发展为以政策、人才和机制三位一体驱动的“系统爆发”‌,形成了清晰的国家队格局和充满活力的科研生态。

‌权威共识:中国已成高质量科研引擎‌

多个权威机构报告佐证了中国科研的迅猛发展:

2022年,日本报告称中国在“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贡献上超越美国。

自然指数主编西蒙·贝克指出:“中国对科技的持续投入正转化为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持续增长...在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目前已远超此前居于首要地位的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这反映了“全球科研格局的深刻转变”。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执行院长哈米什·科茨认为,中国迈向科技超级大国的历程凸显了“其创新生态系统的实力”。

自然指数特别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成就突出,尤其在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及物理学领域全球领先。国际人工智能专家(如MIT的特格马克、法国的门施)也认可中国在AI(如大语言模型)等前沿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及其启发性。

‌开放合作:中国科研崛起的全球贡献‌

中国科研的崛起并非“独行”,而是以开放姿态推动全球合作共赢:

英国伦敦发展促进署首席执行官劳拉·西特伦强调:“中国在科研领域秉持的开放合作态度,已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中国主导的合作显著提升了亚洲整体科研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榜单显示亚洲优势地位的强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合作(如中国-东盟联合实验室建设)。

自然指数数据显示,2015-2023年间,涉及中国和至少一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自然科学论文数量激增132%。中国通过支持非洲基建、亚洲空间探索、与中亚深度科技合作等,以科技为纽带助力全球创新。

正如贝克所言,只要全球保持开放合作,中国对高质量科研的持续贡献,必将有力推动全球科学前沿的发展。

注:

自然指数是显示机构科研表现的一个指标,采用论文数(Count)和贡献份额(Share)这两个衡量标准。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每年基于上一年的全年数据发布一次,属于自然指数数据库的一部分,该数据库追踪的是对于发表在 145 种高质量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这些期刊是由各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独立小组根据声誉选出,期刊列表会被定期审查,可能有期刊被删除或添加。自然指数在科研实力评估中具有权威性,因为它只计算顶级期刊上的论文,这使得它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高质量科研产出的重要参考指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