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能造车吗?这个视频让人怀疑,仿佛我们不在2025年

视频来源:蔡老板蔡老板,以下为内容由语音转文字生成。

这几年我们国产车的销量非常大,很多朋友都很振奋,觉得我们厉害了,对吧?我们腾飞了,什么进口车、什么合资车,都被我们远远甩在后面了。可是兄弟们,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我们的车企连造车的核心能力都还没有,我们造车所使用的绝大部分工具都被欧美牢牢把控,你会作何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汽车的生产车间,感受一下那种令人喘不过气的差距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造一台车有四大步骤,第一就是冲压或者压铸车门、车架、翼子板等等。后备箱等无数部件刚开始都是用一块大铁皮或者一块铝合金板压制出来的,把铁皮放到提前制作好的模具上,冲压机往下一压,“咯噔”一下,一扇门就出来了。这个环节相对简单一些,目前咱们山东生产的冲压机很厉害,被广泛使用,可是一旦强度超过5000吨,到了八九千吨以上的时候,和日本的AIDA、德国的舒勒等欧美设备在高速智能化多工位冲压系统的稳定性、能耗控制、模具换型时间等方面就有明显的差距了。并且核心的冲压智能管理系统——因为冲压机里面也是有操作系统的——要依赖瑞士ABB的总控系统,而工业操作系统则被德国西门子形成闭环控制。

另外,很多要求高一点的车不用冲压,而用压铸,就是把铝块烧化,将铝水倒进模具里冷却,对吧?一体成型压铸生产出来的部件强度、平整度更高,由于是一体成型,减少了后续焊接的次数,所以也会大幅度降低故障率。可是你千万不要觉得那就是简单地把铝水倒进去晾干就好,不是这样的。因为铝块烧成铝水后温度变化特别快,而模具又那么大,对吧?这边还在往里灌铝水,前面的已经变凉了怎么办?模具里面的结构细小又复杂,有的地方铝水到达不了怎么办?铝水的压入量要做到一滴不多、一滴不少,因为少了的话部件不成型,多了的话模具会瞬间损毁。所以就需要一套超复杂的压射系统,把铝水用高压打进去,瞬间填满所有地方,整个压射行程和速度曲线精确到毫秒级别,否则铝液会出现气孔、缩松,裂纹率变高,车身就报废了呀。

而另一个技术难点就是对铝液的实时精确监测。你想,六七百度的铝水在巨大的压力下打入模具内,这种冲击非常大,要保证模具不坏、能长期使用、能随时调整、能瞬间修复参数,还能实现高速流水线生产,难度可想而知。我告诉你,难度巨大。目前主流的就只有三个品牌,其实想想很可怕——全世界主流的就这三个品牌:意大利的IDRA、瑞士的布鲁勒,还有日本的UBE。一台机器随便就要上亿,而有的型号人家还不想卖给你。

当车上的这些零零碎碎都生产成型以后,就要把它们运到下一个生产线上,开始造车的第二步——焊接。这时候大量的机械臂机器人就登场了,很眼熟,对不对,兄弟们?因为我们现在很多车企整天在自己的生产车间里搞直播,看起来非常先进。绝大多数中国车企使用的这些机械臂,主要看就是四大品牌:日本发那科、瑞士ABB、德国库卡以及日本安川电机。还有一些其他品牌,但基本也都是欧美日的产品。车规级的高精密机械臂,中国品牌介入非常少,有,但非常少。欧美这些机械臂卖给我们,小一点的几百万,大一点的上千万一台。平常换换润滑油之类的简单维护,都是由提前培训好的中国师傅来完成,而培训费用是要付的,很贵。可一旦机器出现故障,涉及一些大问题或者需要大保养,就需要德国、日本派工程师亲自过来解决,费用极高,更换零件等更是贵得不得了,就跟咱们现在开辆进口车去4S店一样。

那价格很贵的,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你一点办法没有。但有的兄弟是不是挺纳闷,这种机器,难道我们就不能拆吗?啊?我们这么厉害了,难道就不能试着修一下吗?兄弟,这些机械臂都是封装好的,如果你想打开一些关键的部分,就需要特种工具,而这些工具人家不卖,那就好像一把钥匙,你没有,它就给你锁住了。

另外,检测故障的软件、仪器代码你都没有,全在人家手上加密着,你说你怎么办?那你是不是觉得这些人怎么这么坏?我也觉得确实挺坏的。那怎么弄呢?你自己造呀?可你造不出来呀。今天就算人家告诉你这些机械臂、这些铁家伙的结构原理,造这些机械臂之前,首先需要用高精密的机器人仿真与离线编程软件,先造一套数字的机械臂,进行数字建模——就跟造车一样,之前跟你讲过的,要精确模拟机械臂的工作流程与路径,一切全测试好、调测好以后,才开始制造实体机械臂,而这些软件也都是人家的。

说白了,你想造一个工具,可是造这个工具要用到的工具你没有,而且你会发现难度更高。你说这伤不伤心?更伤心的是啥?这些机器人是有操作系统的,就好像Windows、苹果那样的操作系统,可机器人用的是工业级OS操作系统,要求微秒级响应、实时容错、24小时工作、硬实时抢占式调度,绝不卡顿,你说这咋弄?超级难。

目前有这个技术的主要就是加拿大的QNX(也就是你们早以为消失了的黑莓,现在是第一梯队的,想不到吧),然后是美国的VxWorks、美国的IR,以及德国西门子为代表的几家欧洲公司,并且都是封装好卖给你,严格把控源代码,根本不会给你开放。

那你说这咋弄嘛?等所有的焊接工作都做完以后,整车的框架就成型了,这时要开始第三步——涂装环节。涂装绝对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把车子吊起来放到水池子里泡一下”那么简单,绝对不是这样的。涂装是车身制造环节中最复杂、最昂贵、最容易被低估、技术壁垒最高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电泳、中涂、面漆、清漆四个环节,是车身防锈、防腐、漆面平整光亮的重要工序。它要求空气洁净度大于等于1万级,温度正负误差始终控制在1度以内,湿度误差控制在2%以内,各环节涂层厚度正负误差在5微米以内。兄弟,5微米以内啊!气流洁净度、稳定度要求顶级,废气废水环保处理要求也顶级。高端的喷涂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以及背后的喷涂路径编程软件、喷涂厚度实时高精度检测与修复软件,基本全部被日本发那科、瑞士ABB以及德国的企业掌控,很少有企业有能力渗透进来。

只有到了第四个环节——总装,因为这个环节对技术要求相对软性,国产的品牌现在才有着比较大的参与程度。那总装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车体已经喷好漆后,开始往里面安装座椅、仪表台、扶手、门板等各种部件,这就叫做总装环节,对吧?装玻璃也属于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人工参与的程度非常大,但也不是人拿手去抬,而是需要搭配各种运输、搭载、减重等机器人设备来辅助完成,目前在这些设备上,国产品牌的表现越来越好。

那说到这里,兄弟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四大流程走下来要用到海量的各类机器人,并且整个车间的生产流程都是全自动化的,各个链路要配合得天衣无缝、巧妙且科学,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与高效。是什么东西把这么多环节协调起来的呢?你想过没有?它就是被誉为“核心大脑”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它是一切设备的灵魂,协调控制所有设备,没有它,整个车间就是一盘散沙,它是现代汽车制造工业中的顶级技术。

请记住下面这五家公司,因为他们几乎掌握了所有的高端PLC:排第一的是德国西门子,它的S7-1500系列影响深远;然后是日本三菱、日本欧姆龙、法国的施耐德,以及鼎鼎大名的美国洛克维尔。

兄弟们,我今天讲这些没有一点夸张的意思。有机会你们去我们车企的生产车间看一下,或者留意他们的直播间,去看看里面的设备是不是这些,我更不是在捧别人,也不是在嘲讽我们自己。我只是觉得,我们的车企哪天再开发布会,除了能骄傲地介绍内饰、介绍功能、骄傲地宣布销量以外,如果可以再说上那么一句“我们的车是用我们自己的设备生产出来的”,我跟你讲,我眼泪都会掉下来,真的,兄弟们,我眼泪都会掉下来的。因为这才是真的牛,这才是真的不被人卡脖子呀。

你不要觉得好像这些东西都被我们买过来了,就高枕无忧了。兄弟,你要知道,大量这些设备里面牵扯到的软件、操控系统,都是按年来订购、按年来付费的。人家如果不给你续约了,你怎么办?哪天你把人家逼急了,人家心情不好了,说给你停就给你停了呀。往往软件其实比硬件更重要,他给你停了,不给你升级了,后面不给你开发更多功能了,你怎么办?你想有更新的技术、研发更多的车型,他不配合你升级了,你怎么办?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难道你们都忘了吗?所以真的让人很害怕。

那也确实,已经有两三个德国的高端品牌被我们收购了,但又能怎么样呢?主要还是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的核心产品还是在人家手里,5%的最核心顶尖技术人家是不往外传的,对不对?如果收购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收购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今天为止,你去看一看我们的这类产品又能占多大比例呢?

我个人觉得,现在已经不是说“把一个产品做得很好、卖得很好”就够了,生产能力国产化、生产能力高端化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才是未来十年里最核心、最需要去竞争的方向——就是生产能力国产化。

但是话说回来,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方面,中国现在已经有好多家企业奋起直追,真的是从低中端慢慢往中高端冲击,并且影响力已经慢慢上来了,市场占比也开始逐步提升。我真心希望这些企业能顶住压力,最终获得成功。

还是那句老话,亲爱的朋友们,真正的领先,是不再害怕失去任何人。感谢大家的收看,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蔡老板,我们下次节目接着聊,拜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