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复制Labubu效应:一场由稀缺性导演的电车狂欢

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陆续出炉,各大车企上半年的厮杀尘埃落定。

榜单中,小鹏汽车交付新车3.46万台,同比增224%,连续8个月交付超3万辆,上半年累计交付量更是超过2024年全年;零跑汽车交付达48006辆,同比增长超138%,再创历史新高;鸿蒙智行单月全系交付52747辆,刷新单月、单日销量历史新高。

500

图源来自雷军微博

而小米YU7更是一骑绝尘。6月26日晚22点,下定通道开启仅3分钟,大定破20万辆;1小时后进一步飙升至28.9万;最后于18小时内锁单24万辆。按起售价25.35万元折算,订单总价值超过600亿元。

小米YU7的火爆程度堪比中国电车版“Labubu”。只是,与下定速度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其长达一年甚至更久的交付时间。

这背后,或许是产能瓶颈催生的稀缺性,又或是产品价值正从功能性转向情感化,一场由稀缺性导演的电车狂欢正在上演。

从代步工具到“潮玩”载体,Yu7不止是车

“它首先是个‘有趣的大玩具’,其次才是交通工具。”或许这才是小米Yu7的定位。

之所以称其为一款“有趣的大玩具”,是因为众多消费者甚至并未见到实车且未曾试驾,仅凭在线观看发布会就已经完成下单。

再如其颇具吸引力的外观设计。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吸睛的车身颜色(绿色、珍珠粉、银灰色等)精准地吸引了20至40岁的年轻和中年买家。

而且,专为精通科技的年轻用户打造的内饰配置也吸粉不少。例如,替代抬头显示的投影仪表盘、前排乘客零重力座椅、可语音控制调节的智能天窗、车载冰箱等,一同组成了其强大的产品力。

再者,汽车消费市场中,女性购买力的崛起也起到不小的助推作用。《女性车市洞察报告(2024版)》显示,近十年(2014-2023年),中国女性对乘用车市场的贡献显著增长,销量从不足500万辆大幅跃升至823万辆,市场份额也由不足30%升至38.08%。

500

图源来自pixabay免版权图库

对此,雷军也表示,小米YU7车主的平均年龄约为33岁,比SU7略大,女性车主的比例也比SU7更高。同时,小米YU7车主中,苹果iPhone用户占到52%以上,比SU7高4%左右。

前卫的设计、充满科技感的内饰,以及对年轻女性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捕捉,为小米Yu7增色不少,使得其作为代步工具的同时,还兼具情感价值和潮流属性。

产品定位超越代步属性之余,其“稀缺性”也在持续放大市场热度。类似于潮玩品牌泡泡玛特Labubu的“屡抢无果”,小米当前的产能瓶颈和由此产生的长久等待周期,反而营造了产品的稀缺性,进一步刺激消费者想拥有的心理。

目前,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已经出现不少卖家在转让其已锁定的订单资格,定价保持在1万至2万元人民币区间,远高于原价5000元的官方定金。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市场的火爆程度和消费者为提前提车支付溢价的意愿。

本质上,小米Yu7的成功出圈在于其精准跳出了传统汽车的竞争框架,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承载潮流与情感的“有趣的大玩具”。除此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其敏锐捕捉并引爆了女性在汽车市场的消费力。

然而,这种由产能瓶颈被动制造的“稀缺”,真的是小米无往不利的营销利器吗?当“等待”成为常态,稀缺的魔力或许也会发生微妙的“反转”。

产能瓶颈不是营销利器,稀缺性也会“反转”

在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中,Labubu的成功秘诀恰恰就在于其稀缺性——特定款式限量发售引发抢购热潮。

而长期锁定高价值的奢侈品行业,也是擅长利用稀缺性构建价值的一把好手。比如,爱马仕铂金包的定制等待期可达数年,反而提升其身份象征意义。

再如科技产品领域中,苹果早期iPhone发售时出现的排队现象和黄牛加价,也为其强化了市场地位。

爆火的小米Yu7融合了上述多重逻辑,意外将产能瓶颈转化成营销资产。而且,当交付等待成为普遍预期,等待本身也转变成产品体验的一部分。

只是,对于传统制造业而已,产能不足一直是致命短板般的存在。投资者和消费者接下来的重点应该放在短期订单量转向产能爬坡的实际速度。

据悉,目前小米YU7标准版锁单后最快57-60周交付,最长可能达到15个月,小米YU7 Pro锁单后最快50-53周交付,小米YU7 Max锁单后最快38-41周交付。

而小米现阶段仅有北京亦庄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为15万辆。2024年6月起已经开始实施双班倒模式。小米官方数据显示,每76秒就有一辆车下线。仅凭北京亦庄一期这一家工厂,仍难以解决小米SU7以及小米YU7这两款车的产能问题。

面对产能上的巨大挑战,小米方面也传来二期工厂建设进入收官阶段,以及三期工厂开始着手准备的消息。

今年3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公示显示,毗邻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项目处、约52公顷地块被规划为一类工业项目用地。

今年6月,小米以6.35亿元竞得亦庄新城一地块工业项目,该地块将“用于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项目”。

接下来的半年,产能困境与市场需求能否形成动态平衡对小米来说至关重要。而稀缺效应背后更需要中国电动车产业链提供成熟的支撑。

对小米来说,其无疑将“稀缺性”这把双刃剑舞出了新高度,将本属制造业短板的产能瓶颈意外转化为了塑造品牌价值与市场热度的营销资产。

然而,这种由产能限制催生的“稀缺效应”绝非万能解药。在传统制造业逻辑中,交付能力是生命线。投资者与市场的目光必然穿透订单数字的喧嚣,聚焦于产能爬坡的实际速度与可持续性。

新势力纷纷“截胡”,外资品牌“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只是,接下来半年作为关键窗口期,小米需要平衡产能困境与汹涌需求、维系“稀缺魔力”不至于“反转”成信任危机。

这背后,不仅是对小米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终极考验,更是对中国电动车产业链成熟度的一次大考。而在这场由小米引爆的需求盛宴中,竞争对手们并未坐以待毙,甚至伺机“截胡”。

其中,蔚来、阿维塔以“抵扣车价”的方式全额补偿5000元小米定金,极氪则奖励相应金额的积分。甚至小红书上还出现了销售顾问手把手指导退订的流程。

你来我往的各大车企,在这个”容量固定”的市场里,看似正上演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实则区隔清晰。

具体来看,小米Yu7闯入后,售价与之相当的小鹏G7,主要目标客群为追求高级辅助驾驶功能的科技爱好者,且以男性为主,市场定位小众且聚焦。

500

图源来自小鹏汽车官方

再对比同期的理想i8和乐道L90,定位大型SUV,主攻6-7座家庭市场,与YU7目标客群存在天然区隔。

再是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传统巨头。目前来看,市场普遍预期2026年小米的交付量介于60-70万台,仅相当于比亚迪当前约两个月的销量,因此对传统龙头的冲击也是有限的。

反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却首当其冲。以Model Y为例,虽然售价与YU7相当,但其品牌光环在年轻群体中消退。过时的内饰设计、非真皮座椅、需额外支付6万元的FSD功能,都使其产品力相形见绌。

由此可见,各大新势力的差异化竞争正在加速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扩张。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已从2023年的57%、2024年的65%,提升至70%。预计这一数字未来将突破80%,外资品牌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新势力奋起、传统品牌稳如磐石,外资品牌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场变革里真正的“失意者”。

回溯来看,小米YU7的爆火映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价值驱动”的新阶段。而产能瓶颈意外制造的“稀缺效应”更是成功复制了潮玩经济逻辑,成为兼具功能性与社交属性的“大玩具”。

如今,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内卷大战里,新势力用意想不到的差异化定位“截胡”用户,传统车企用制造底蕴和规模化能力攻城略地,国产自主品牌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作者:江河有堤

来源:港股研究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