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纪行(十a):槟城

槟城的骑楼建筑当然是特色,更有意思的是东南亚的“华风”,好像正式称呼是客家建筑或者海峡折中主义。

客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很独特的,客家人更是分布在世界各地。客家人是历史上逃避战乱或者迫害而从中原迁徙到“南蛮之地”的人,最早是“五胡乱华”的时候,后来历朝历代的战乱中不断南迁,甚至远达南洋。

他们在流浪中形成族群个性,坚持传统以保持自我,这一点和犹太人有点相似。他们一方面对宗祠、族谱、传统、仪式感特别注重,另一方面敢闯敢干,闯南洋的人里客家人很不少,甚至可说是主力。

在漂泊中,他们形成特别吃苦耐劳、敢想敢闯的传统,在并不友好的外族环境里,他们还只有依靠自己、依靠族群,必须抱团。

早年的南洋还是充满风险和未知的蛮荒之地,不是儒商、文人去的地方,闯南洋的大多是胆大勤奋但目不识丁的粗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富大贵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也体现在他们一有点钱就建造的宗祠和豪宅上。

他们对中国建筑的大概样子是有概念的,但在檐头、梁柱上堆雕叠彩的劲头令人瞪目结舌。中国建筑喜欢用彩绘和瓷雕,但没有这样“浓油赤酱”的。必须说,这是南洋华人建筑的一个特色。

槟城有很多华人宗祠和庙宇都是这样的。有趣的是,槟城的华人庙宇大多是妈祖庙、关帝庙、道观,大陆上常见的佛庙好像不多,也可能是我错过了。

500

亚美尼亚街上的谢氏祠堂门面不大

500

500

里面不小,其实平面是L形的,搭着两条街

500

这里能看出明显的海峡折中风格,中西合璧了

500

祠堂里什么都高级一点,这是高级的四眼房

500

这里还供奉这孙中山,他在槟城的地位很高,槟城也是他早期活动的重要据点

500

500

高大、通畅的结构适合南洋天气

500

回避、肃静使人联想到官府衙门,但这里不是衙门啊,大概这是南洋先人能想到的体现庄严肃穆的最好办法,一大排匾额有点“没书袋硬抖”?

500

账房先生的居室

500

屋檐都要装点些彩瓷,这是南洋特色,百年前的土味豪华吧

500

老物件看着有点亲切,这些东西老上海也不少

500

后院通向邻家,墙上的壁画是自娱自乐,外人看不见

500

祠堂常有大戏台,这大概是庆典和节日用的?

500

这个就非常海峡折中了,别的地方看不到这样的

500

龙山堂更大,是邱家的祠堂

500

“有求必应”?你信吗?

500

500

看看这堆雕叠彩,不把你惊得外焦里嫩不罢休啊

500

祠堂的豪华、宏大直接关系到氏族的声望,马虎不得

500

这里也是社群聚会的地方,社群厨房少不了

500

500

这雕梁画柱真是叹为观止,生怕有一寸没有画上,内地没见过这样的

500

这个“王孙大使爷爷”看得忍俊不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