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北影+上影双肯定,这位严谨内敛的AI创作者做对了什么? | 对话乔治周士诚
想要用 AI 真正做出东西来,
有技术的同时也要有想法。
文 | 银河纽带
编辑 | 羊羊、Joy
想要用 AI 真正做出东西来,有技术的同时也要有想法。
AinimateLab的总监周士诚今年有两部AI短片斩获佳绩——《缸中之脑》获得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最佳动画;《我的外星女友》则入围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AIGC短片单元六强。
△ 《缸中之脑》海报
△ 《我的外星女友》海报
两部作品的风格截然不同,《缸中之脑》为情感向科幻叙事的深度探索,《我的外星女友》为像素动画呈现的男女情感流动,而它们正是如今AI 影视创作的两面:一是宏大瑰丽的严肃科幻叙事,二是充满大胆想象的“小而美”创作。
△ 《缸中之脑》获北影节AIGC单元最佳动画奖
日前,极客电影(ID:Geekimovie)特别对话周士诚,邀请他谈谈AI影像创作的经验与心得。
周士诚
区别于其他AI影像创作者的开放与善谈,周士诚更加严谨内敛,他对技术既不盲目崇拜,也没有刻意抗拒,而是始终将技术与内容紧密结合,稳步推进。
同时,将激情与对世界的好奇放在了作品里,使之情感色彩更具浓度与深度。
01《缸中之脑》:用AI破解叙事难题的实验场
《缸中之脑》作为AinimateLab“未来症”系列的首部作品,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强烈的实验属性。
它讲述了一个富有科幻色彩的情感故事:一个孩子患上神经疾病,他的母亲用爱改写时间法则,让他的生命在大脑中永生。
周士诚在采访中透露,这部科幻短片就是一次纯粹的尝试。
他还直言,本片的核心目标是探索AI在实际制作中的应用逻辑,而非追求商业回报。
《缸中之脑》的故事并不复杂,并且这个科幻概念也并不新奇,但是周士诚创造性地使用母子亲情作为故事主线,成功地为这个冰冷的故事赋予了一抹温暖的底色,使其成功地在一片同质化的AI短片中脱颖而出,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AI动画奖。
△ 《缸中之脑》主角小男孩周舟
本片改编自AinimateLab已有版权的书籍,周士诚选择以情感表达为核心,恰恰瞄准了AI创作的最大痛点。
AI创作的难点就是叙事,大视效谁都能做,但连续的人物一致性、连续的强叙事,才是最难的。
周士诚的团队在创作中遭遇的最大挑战,正是AI生成内容的"一致性"问题——由于AI生成的每张图像都存在细微差异,如何保证角色形象、场景环境在全片中的统一,成为必须攻克的难关。
△ 小男孩周舟的现实形象VS宇航员形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采用了“线下训练模型+三维场景搭建”的混合方案:
通过提前训练专属模型,确保角色形象的稳定输出;同时用三维软件搭建真实背景模型,将AI生成的角色合成其中。
这种"AI生成+传统制作"的结合方式,既发挥了AI的效率优势,又借助传统技术弥补了AI的短板。
△ 周舟母亲从年长到年轻时的容貌变化非常自然流畅
正如周士诚所言:
AI只是一种工具,就像软件一样,最终目的是把片子做好,而不是为了用AI而用AI。
这种务实思路让《缸中之脑》在众多AI作品中脱颖而出。
相较于那些一眼就能看出"AI痕迹"的作品,它更注重内容本身的完成度,最终凭借扎实的叙事和技术突破斩获奖项,印证了"好作品无关工具,只关质量"的创作理念。
02 《我的外星女友》:像素风外壳下的AI创作探索
与《缸中之脑》的严肃实验不同,AinimateLab在创作《我的外星女友》时,带着更轻松的创作心态。
这部像素化风格的动画短片被他形容为是一部"偏娱乐性的作品",本片由团队中的“AI导演”将个人头脑中的想象场景付诸于画面之上。
所以,与其说本片是一次创作,倒不如说更像是一次肆意泼洒才华的游戏。
《我的外星女友》是一部将科幻与恋爱喜剧相“混搭”的动画短片,讲述了普通男孩方程与外星女孩小麦的恋爱日常。
片中,AI 技术与团队飞扬的想象力相互结合,使那些离谱的脑洞情节看起来也 “十分合理”。
小麦手中宇宙模拟器、粒子转换枪、形象环形仪等诸多不明觉厉的道具,让观众直接联想到哆啦 A 梦的神奇百宝袋。
△ 外星人小麦拥有许多厉害的道具
然而,片中的经典致敬环节还不止于与此。
宝可梦、马里奥兄弟、逆转裁判等彩蛋场景的出现,更为本片增添了一份类似于《瞬息全宇宙》的 Z 时代狂欢气质。
△ 经典与创新完美结合
这部跨越星际的爱情故事,成功地让所有看过的观众都high了起来。
在技术路径上,本片选择了更轻量化的方案,比如主要使用Midjourney等线上平台生成基础内容,再结合传统合成软件完成后期制作。
其中,约1/3到1/4比重的工作依赖传统工具。这种"线上工具+传统软件"的混合模式,既适应了像素风格对细节精度要求相对较低的特点,也体现了团队对不同AI工具的灵活运用。
作为一个"小IP孵化项目",《我的外星女友》采用类似短剧的形式持续更新,其创作逻辑与《缸中之脑》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聚焦AI在强叙事中的技术突破,前者则更关注AI与个性化表达的结合。
周士诚将其定义为“做着玩”的项目,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入围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AIGC单元。
两部作品虽风格迥异,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认知:AI不是颠覆者,而是赋能者,以及影像创作的助推器。无论是严肃的叙事,还是轻松的娱乐创作,AI工具都会给创作者不同的惊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03 传统影视人的转型:从视效制作到探索AI技术
周士诚的AI创作之路与其在传统电影行业的深厚积淀不无关联。
他早年从事院线电影视效工作,曾经参与过《流浪地球》等国内的大体量制作电影,熟悉UE、Nuke等专业后期制作工具。
可以说,那几年传统电影行业的工作经历,为他后期进行AI创作奠定了基础。
△ 周士诚坚持在B站分享自己的AI创作与经验
而后在2017、2018年,他开始关注AI算法与程序,算是最早注意到未来趋势的一批人。
到了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初,只要AI领域出来前沿的东西,他都会关注与尝试。
所以,他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判断。
在他看来,AI与VR等过往技术热潮的本质区别在于“不可逆”:
它不是资本介入的一时热度,而是必然趋势,与其排斥,不如拥抱。
过程里,严谨务实的态度贯穿周士诚的创作始终。
他强调AI工具的"创作者适配性":
AI更适合创作者,不适合检包式工作。传统导演要求'必须怎么做',但AI是'出什么就接着做',思维逻辑完全相反。
这种认知使其团队能跳出技术崇拜,清醒地选择"训练专属模型"等解决方案,在细腻动作、表情处理等AI短板领域实现突破。
就此,基于多年观察,周士诚对AI创作生态有着独到判断。
他认为,具备传统制作基础或程序员背景的创作者更易突围,而普通玩家若无积累,将逐渐被淘汰:
行业正呈现两极分化,院线大导演可能完全不用AI,而广告、部分电视剧80%可能被AI替代。
未来一定是职业玩家入场,专业度决定生存。
周士诚还分享了自己保持优势的关键,即最朴实的——细节决定成败:
实验室的宗旨就是比市面上其他作品别太差。
不看重细节,就和其他创作者没区别。
显而易见,AI技术正在重塑影视创作的生产链条,但作品的核心价值从未改变。
周士诚及其团队的实践证明:无论是《缸中之脑》的硬核实验,还是《我的外星女友》的轻松尝试,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内容本身,而这显然由创作者的性格和态度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