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企业家,该说点什么话?
文丨阑夕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隔空骂战又有新戏。他在社交媒体上批评美国共和党推出的「大而美」法案。暗指共和党为「猪党」。特朗普最新的回应是「考虑驱逐马斯克出境」。
两人的来回成了各路媒体这一两个月最大的养料池,两人在公开镜头前和社交媒体上的表达与斡旋,每一个蛛丝马迹都成了可能被过度解读的对象。
哪怕此前马斯克已进行了批量删帖,特朗普也在采访中说「并不责怪他」的话,媒体和网友们还是想把这场像「小学生掐架」的瓜继续吃下去,这印证了在无数梗图和MEME面前,看乐子才是最主流的群众心态。
但与此同时,特斯拉的股价却在经历实打实的大起大落,两人首次网络互斥的当天,特斯拉市值蒸发了1500亿美元,创下2020年来的最大跌幅。因为Robotaxi推出的股价也在几天里跌回原型。
「八卦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固然不假,也符合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信息传播规律,但这并不代表企业家们源源不断向公众输送娱乐性而非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应该成为长此以往的「正常现象」。
起码在和特朗普来回骂战上,马斯克给看客们留下的一地鸡毛,除了加深网友的脑腐别无他用,企业家的公众表达应该是这样吗?这与他立志让人类完成旅居太空梦想的星辰大海,是难以匹配的。
· · ·
去年10月,美国知名创投播客《The Twenty Minutes VC》在新一期募资中筹集到了4亿美元,这档播客的主理人Harry Stebbings仅仅只有28岁,从学生时期便开始录制这个播客节目,如今已经做到了千万级别的月下载量。
体量虽然不小,但能募集到4亿美元这个数字,跟Stebbings的人脉也有莫大的关系:《The Twenty Minutes VC》的常客是一众美国科技公司的大佬,包括OpenAI的Altman、LinkedIn的Hoffman以及SHEIN的执行主席Donald Tang都上过这档播客节目。
这并非个例,美国的企业家们——尤其是科技公司的企业家——对于播客的热衷程度几乎是摆在明面上的,不论做客他人节目还是打造个人IP,大佬们不约而同地将播客当做一个重要的输出窗口,既能向外界传递「公司在做什么」的信号,又可以与行业保持高频沟通。
很大程度上,这才是大佬们更能体现自我的舒适区,不是所有企业家都有像马斯克一样旺盛的表达欲,而一旦涉及到与自身事业相关的话题,他们的热忱和兴奋又是隐藏不住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来自企业家的深刻观点,为行业和公众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启发价值。
中国不是没有企业家愿意表达自我的黄金年代,去年淘宝恢复了淘江湖BBS,一则20年前马云在上面发的旧帖被翻了出来,彼时阿里还在主营B2B业务,马云费尽心思想要向网友们传递网购未来将会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站在后视镜的视角里来看,十分令人感慨。
哪怕到了移动互联网初期,大佬们的表达欲也是有增无减的,王兴从饭否转战到微博,一度将它们当成大号朋友圈来发,碎碎念的频次甚至被网友们嫌弃「话痨」,甚至于当时的社交媒体取材灵感枯竭时,大佬们的社交媒体账号成了取材的天然富矿,无论传播度还是启发价值都很广泛。
后来的故事基本都知道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柳传志、王兴、张一鸣,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前几年相继清空了自己的社交媒体,在舆论环境愈发收紧的背景里主动选择隐身,与此同时,另一种企业家做个人IP的模式开始流行,雷军、刘强东、董明珠等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相比于之前大佬们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社交媒体账号,如今企业家IP的主流做法,是将自己前置于企业形象,通过强绑定关系,用IP辨识度换取公司业务上的商业利益增长,风险不低,但商业化的回报率同样可观。
这种方法固然可行,但它同时也淡化了大佬们本身「自我」的部分。观点在前还是形象在前,就是企业家们在舆论场里处境的本质区别。
· · ·
李斌今年新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访谈视频节目《ET9会客厅》,说是节目,但制作手法朴实到近乎没有成本:一辆车、一部拍摄用的手机(偶尔被吐槽收音),以及每期的嘉宾与李斌本人。
跟Stebbings有点像,李斌在商界是非常善于跟人打交道的那类老板,得益于长期口碑的积累,这档节目倒也不愁嘉宾的质量,从第一期到现在也都是大佬云集的景象,且这些大佬很多都来自实业:美的CEO方洪波、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等。
每期视频的体量不算大,时长基本都在十分钟以内,但深度干货却一点也不少,比如对话飞书CEO谢欣,两人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了「在未来,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智能体」同一观点,无论对于员工还是老板,这句话都是很值得细品的。
又譬如对话全球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他就提出了隆基长期秉承着「不领先不扩产」的原则,背后就是对于光伏技术迭代快,重资产投资危险性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是扎根行业25年,遍历行业起伏周期才沉淀下来的洞察。
这是《ET9会客厅》节目亦或是李斌这个人最为特立独行的地方,在全网企业家们都极尽追求个人IP,为噱头话题撕扯脸面的商业回报背景里,李斌却愿意后退一步,不大聊特聊去带货ET9的产品功能,而是将话语权让渡给这些从未在公众舆论场里抛头露面,但又是真正托举过去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实干企业家们。
刘金成是中国锂电领域的灵魂人物,2001年成立亿纬锂能的时候,国内锂亚电池市场还是一片空白,适逢国内水表、电表的高速普及阶段,刘金成投入了两年时间研发锂亚电池,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局面。
如今亿纬锂能的业务横跨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多个板块,体量上也已经是一家市值千亿的行业巨头了,但刘金成本人身上的工程师特质却依然很浓厚,相比「刘总」,他始终更喜欢「刘工」这个贯穿了研究锂电池生涯四十年的称谓。
在李斌提到动力电池产业在近些年的质变时,刘金成的表达十分坦率,他说自己当初并没有想到自己所在的行业会迎来如此机遇,但研发电池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长期工程,所以无论自己还是亿纬锂能都属于「长跑型选手」。
在广州考察换电县县通的时候,李斌特地去亿纬锂能的展厅拍了张照片,上面是一句中国电化学奠基人查全性教授的嘱托,「应该为解决人类交通能源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史的进程我们通常无法决断,但个体的理念,却是每个人都有控制权的。
通常来讲,像刘金成这样的企业家在领域里持续多年的深耕,他的想法和观点难以被大众所了解,但与此同时,大佬们又都是行业里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制造、能源,光伏,正是这些鲜少站在舆论场聚光灯下的行业,托举起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奋起直追的叙事。
从朴实的拍摄手法,到把幕后的实干者推向镜头前,《ET9会客厅》的诞生都基于同一种理念:不常被看见,不代表就不值得被看见。
很大程度上,李斌没有选择让这档节目随浪逐波,也恰巧构成了它在当下的稀缺性:不是去一味追求带货商业回报,不是去用娱乐骂战至死的成分消解严肃,我们也是可以沉淀下来好好谈一谈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有别与记者采访CEO之间提问和被动接受的对话关系。李斌作为在新能源泥泞马拉松里创业十多载的企业家,也展现了少有的,属于企业家之间的同频对话。创业本身也不是一种可量化的科学工程,大佬们成功的背后可能是无数次的冒险试错,更何况无论是否已经功成名就,保持同频对话的沟通与碰撞,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同样,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熟悉——做客的那期,他的职业生涯贯穿了中国经济数个发展周期,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董事长的5年间,还把这两家企业带进了世界500强。
宋志平和李斌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总结非常形象,这里我把原话放出来感受一下:
“经营它是「做正确的事」,提高效益,它是眼睛向外。然后它是要从市场上「多赚三桶水」。
那管理实际上是正确地做事。它是眼睛向内,是节流,是少花钱,是「干毛巾拧出三滴水」。”
只有经历过从一无所有到高速增长的那个年代,才会在经济承压期到来前,对居安思危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这样的经验和理念,在中国如今多数年轻公司身上恐怕是难以看见的。
最新一期嘉宾,长期观察企业史的吴晓波与李斌之间也有类似的共鸣,2015年,吴晓波写出了那篇传播度极高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在当时中国消费升级的环境下,中产以上阶级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从世界各地「拼凑」出来的。
十年光景,潮汐变幻,十年前被普遍认为羸弱的中国制造业,如今已经有了把高端商品送往全世界的能力,那些媒体和企业的哀叹,在今天也终于有了回响。吴晓波说,全球创业者都没有中国创业者有梦想又敢于投入,这就是敢想有为的含义。
《ET9会客厅》把「敢想有为」四个字定成了节目主题,某种程度上,既是对过去的回应,也是对当下的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来自实干企业家的思考,是无比宝贵的。用评论区里的一句话「ET9背后反映的精神真就好像给中国民营企业家们找到了归属感」。
· · ·
好在民营经济被重视的程度还在不断提高,过去「失语」过的企业家们,正在通过种种方式逐渐拿回话语权。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命题,于私心而言,我当然希望像《ET9会客厅》这样的视频能被更多人看见,即便它的能量,未必能改变什么每个人所遭遇的时代困境,但内容的星星之火每多一次传播,也就多一份价值。
看到李斌发的微博说这周日还会和吴晓波以及近百位企业家走进工厂直播,不知道还会聊出什么话题。再次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代不缺乏「说真话、做实事」的企业家,但如何让他们的话被听见被看见,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