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材料”到“卖方案”,连云港新材料产业的“升维”之路

500

现藏于杭州博物馆的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距今2500多年。

世界上第一块芯片由德州仪器公司工作的基尔比成功研制,距今60多年。

水晶与芯片,看似云泥之别,核心元素都是硅(Si)。

一个是自然馈赠的“大地宝石”,一个是现代科技的“工业粮食”,正在东海大地上“元素同频”。

连云港东海县,是“世界水晶之都”,也是全国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硅产业集群。

从硅材料到碳纤维,从“卖材料”到“卖方案”,连云港的新材料产业正在“升维”。

500

2016年,东海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水晶之都”称号。

东海县,确实不负“世界水晶之都”之名。

数据显示,东海水晶城是全球最大的水晶交易市场,汇聚7000余家商户,2024年水晶制品年产量达4.5亿件,交易额突破460亿元。

东海县水晶总储量约30万吨,占全国的70%以上。

东海本地对水晶的发现和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改革开放后,东海人纷纷兴办水晶饰品厂,逐步构建起覆盖原石采购、创意设计、生产加工、收藏展示、市场营销、电商平台、物流运输等环节的现代水晶产业链,成就“世界水晶之都”。

500

东海水晶城

水晶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矿物,是石英的一种“优质变种”。

石英属于二氧化硅(SiO₂)的结晶矿物,自然界的储量更大,仅东海一县的储量约3亿吨,居全国之首。

在现代工业体系下,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石英,经过提纯后,成为半导体、光伏、光通信等高科技领域的关键基材。

500

水晶

既然石英的作用如此重要,东海能否在水晶之外,找到第二条产业之路?

其实,东海对硅产业的现代开发,几乎与水晶产业同步。

早在1996年,原国家科委就批准东海硅产业为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

2008年,东海硅产业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基地。

2010年,东海硅产业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国家半导体(硅材料)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

2024年,东海县硅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江苏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东海县集聚了全国85%的石英材料生产企业,拥有600多家硅工业企业,构建了国内以石英为主、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硅产业集群。

其中,高纯石英砂、石英玻璃器件以及熔融石英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90%、80%和70%以上。

500

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图片来源/太平洋石英官网

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专注硅材料创新30年,自主研发出高纯石英砂提纯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三家掌握高纯石英砂量产技术的企业。

智疆航空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以高纯熔融石英为原料生产石英陶瓷型芯,并成功应用到航空发动机涡轮空心叶片的企业。

从石英砂、碳化硅,再到石英陶瓷、光伏组件,东海生产的硅系列产品达上千个品种,源源不断地供应全国。

传统水晶产业属于消费型轻工业,硅产业则是科技驱动型新材料产业。

前者主要面向消费端,后者为国内的光伏产业、信息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

东海硅产业的知名度虽然远不及水晶产业,但重要性已远超前者。

500

东海从水晶产业到硅产业的转型,是一场从“轻工业饰品加工”到“战略型硅新材料”的跨越式升级。

东海的硅产业,是连云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缩影。

2021年,正解局在《造大飞机要用的碳纤维,中国能否打破美日垄断?》一文中,介绍了中国碳纤维产业的突围。(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碳纤维具有比重轻、结构强度高、抗腐蚀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建筑、运动器材等各个领域,被誉为“新材料之王”。

文中提到,万吨碳纤维生产线在西宁正式投产,是我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后高性能碳纤维的单线年产能有望达到3000吨。

这个万吨碳纤维生产线是由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

中复神鹰公司,便是连云港孕育的高科技企业。

2006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张国良创立中复神鹰,立志“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2007年,中复神鹰实现产业化生产的第一批碳纤维下线;2008年,建成千吨SYT35(T300级)碳纤维生产线并稳定生产。

500

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线

2009年至2012年,中复神鹰逐个攻克了“干喷湿纺”碳纤维的核心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产业化,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目前,中复神鹰系统掌握了T700级、T800级、M30级、M35级千吨级技术以及T1000级、M40级百吨级技术,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在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有率累计保持在50%以上。

连云港碳纤维产能,位居全国第一。

碳纤维的领先,又进一步巩固了连云港在高性能纤维产业领域的地位。

比如,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首家采用干法纺丝工艺生产聚酰亚胺纤维的企业。

聚酰亚胺纤维年产能为2000吨,应用于高温过滤毡、飞行员抗压服、消防员灭火服、抢险救援服、各式防护头套等制品。

位于连云港的盛虹化工新材料,总投资约216亿元,规划建设年产70万吨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年产5万吨高端聚烯烃以及环氧丙烷、苯乙烯及多元醇等项目。

500

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

目前,第一套EVA设备已于2024年10月27日正式投入生产,第二套设备进入试生产环节,而第三套设备正处于紧张的施工建设阶段。

全部达产后,连云港的EVA总产能将达到每年100万吨,跃居全球第一。

2024年,连云港新材料实现产值891亿元,已经成为我国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500

今年4月,连云港新材料产业专项母基金成功备案登记,基金规模10亿元。

该基金由省级战新母基金、市投资基金以及相关市、县(区)属国企共同出资设立,采取“母子基金+直投”的方式,引领带动金融机构、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加快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投资转化,将为连云港市新材料企业注入活力、持续赋能。

500

国家级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

更早之前,连云港率先组建了国家级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国内首家的国家级硅材料检测中心及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

连云港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资源禀赋、技术创新、资本赋能等多重联动的结果。

除此之外,更吸引正解局的是,连云港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联动。

新材料产业的上游,连接着矿产、石油化工产业,下游则连接着复合材料及制品产业。

以碳纤维为例,其上游原材料是丙烯腈,占碳纤维原丝成本的60%以上。

连云港徐圩新区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盛虹炼化、卫星化学可提供充足的丙烯腈。

500

连云港徐圩新区

多年来,盛虹石化成为中复神鹰所需丙烯腈的重要供应商。

2023年,双方签署原材料合作协议,在丙烯腈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就近取材,不仅增强了碳纤维生产的原料供应可靠性,还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石化、新材料双链的韧性。

正解局注意到,连云港新材料产业的正在向下游延伸。

从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律看,单纯的“材料供应”环节利润薄、话语权弱,易受上游原料价格波动和下游客户需求变化的冲击。

反观下游,风电叶片、碳纤维自行车、半导体硅片、光伏硅片等市场前景广阔。

500

多晶硅片精加工技术车间

作为海滨城区,连云港市连云区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拥有2280平方公里海域、6.3万亩沿海滩涂,年均日照时数全省领先,风能资源丰富,新能源发展有比较优势。

连云港正加快打造东部沿海“核光风储氢”一体化发展的国内知名新能源产业基地,也为新材料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

依托“一带一路”陆海交汇枢纽地位优势,连云港的新材料下游产品可快速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及海外市场。

近年来,连云港围绕新材料产业持续强链补链延链,逐步衍生出纺织、风电叶片、碳纤维自行车、碳芯电缆、光伏等下游产业链。

#中复碳芯 电缆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碳纤维复合材料拉挤板材、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以及各类特种导线和高端拉挤复合材料制品,广泛应用于电力输送、桥梁建设、工程机械等领域。

连云港#中复连众 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制造基地,研发的90米级海上叶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单支重量较传统产品减轻30%,却能抵御17级台风冲击。

#日出东方 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A股上市企业,靠太阳能热水器起家,业务已拓展至空气能热泵和清洁电能(光伏+储能+充电),致力于成为低碳系统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

500

日出东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产品 图片来源/日出东方官网

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对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连云港,不仅是优质新材料的“供应池”,更将成为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地”。

从“卖材料”到“卖方案”,连云港新材料产业正在“升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