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红是原罪,红了什么都对”?
众所周知,在演技综艺里,除了演技啥都能看到。
这不,最近又有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哈妮克孜因为太美被换角,又因为不够美被制片人挑剔。
在这个荒诞的“牛鬼蛇神现形记”里,我终于对导师们感同身受了。
“不红是原罪,红了什么都对”?
好久没看《无限超越班》了。
一看,我真的要被里面这些制片人的发言惊到了。
哈妮克孜前脚刚说完自己有因为上镜太好看被换过角。
紧接着,制片人张书维对哈妮克孜说了这样一段话:
“哈尼我觉得你是有问题的,你知道吗?”
乍一看,好像是要从专业的角度点评一下哈妮克孜的演技问题。
其实并不是。
“你过来的时候戴了一个大镜框眼镜,我当时看到你第一眼我好失望”
“因为和我看到镜头里的哈尼克孜完全不一样。”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后来考虑这个角色的时候,我觉得你不够好看,所以最后没有用你。”
哈妮克孜的表情像是第一次知道这件事。
惊讶、意外、苦涩。
没想到自己的探班也能成为一次面试。
张书维后来还笑嘻嘻的说:“如果你当时探班像现在这样,可能马上就定你。”
旁边的郝蕾直接当了观众嘴替,告诉哈尼不用听。
“不红是原罪,红了什么都对。”
很直接,却很真实。
没流量的话,连颜值都能被随时吊销。
另外一个演员颜安也是如此。
刘涛说自己最看好他,郝蕾都说他的身台形表都很好。
而饶雪漫却说现阶段首先不考虑他,把刘涛气的直郁闷。
她们还开玩笑的让颜安继续干直播,别拍戏了。
“难道演员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职业吗。只要有流量,谁都可以来当演员?”
在节目里的几位导师看来,职业演员无戏可演绝对不是演技不够,而是他们没名气。
这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狂欢里,真正被写“死”的,恐怕是整个行业的专业底线。
难道不红真的是原罪?
不红真的是原罪?
对于现在的娱乐圈来说,不红确实是原罪。
娱乐圈的“红与不红”,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死题。
张颂文几十年终于等来《狂飙》,张小斐演了多久的小品和喜剧才靠《你好,李焕英》爆火上桌……
这些所谓“大器晚成”的剧本,却恰好暴露了行业的畸形逻辑。
没有爆红,连努力的资格都会被抹去。
娱乐圈的蛋糕只会分给“红透半边天”的人,而那些“将红未红”的中间地带,早被写成了淘汰名单。
“不红是原罪,红了什么都对”的这个观点,本质上是对娱乐圈权力规则的概括。
就拿颜安来说,他也是靠搞抽象和直播走红后才接到了更多的邀约。
只有先获得流量,才能获得机会。
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其实是行业异化的结果。
资本用播放量、热搜数、代言费等等构建了一套“红=正确”的评估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一个演员的演技、一个导演的叙事能力、一个编剧的文本深度,都被压缩成冰冷的数字。
市场对艺人的评判标准逐渐从专业能力、作品质量,异化为单纯的曝光度和话题度。
票房破亿就是好电影,热搜霸榜就是好演员,带货千万就是有价值。
这套逻辑不仅改变了行业规则,还重塑了大众的审美标准。
观众长期被算法投喂快餐内容,他们的鉴赏能力也会被驯化。
最后形成了“数据好就是质量高”的思维定式。
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剧集明明非常难看,却能靠营销和粉丝控评逆袭口碑。
更何况,网友们本身也在默许这种规则。
他们一边痛斥“资本喂屎”“流量当道”,一边又狂热地参与打榜、控评、刷数据,用真金白银为这套规则续命。
爆了就是好看,实绩就是权威,黑红就是赢了。
哪怕剧情稀烂,只要热搜够多就是好剧。
哪怕被骂上热搜也好过无人问津。
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
在这期节目里,一共有张书维、姜磊、鄢蓓和饶雪漫四位制片人,他们的作用是让演员知道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制片人的权利真有那么大?
为什么有人年纪轻轻就能当上制片人?
制片人的权利真有这么大?
制片人,就是影视剧制片生产全过程的总负责人。
全权负责剧本统筹、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财务审核等等工作。
在制片人以下,还有执行制片人、生活制片、外联制片等等。
在欧美成熟的影视制作体系中,制片人被视为整个项目的绝对领导者,他们甚至能换掉导演。
因为资方更相信制片人能够把控全局,制片人也需要对结果负责。
而在中国,早期的影视行业依然偏向“导演中心制”或者是“明星中心制”。但是在平台和资本的介入后,制片人的话语权正在提升。
制片人的核心能力不是“搞创作”,而是搞钱、整合资源、控制风险。
从统筹的方面来看,制片人一般会负责选题策划、IP开发等项目孵化的过程,主导剧本方向,然后通过联合出品方注资、广告的植入等来完成对项目的融资。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他们往往有选角决定权,在一些商业片里甚至有最终剪辑权。
可以说,他们参与了从项目开始到结束的所有阶段。
那要怎么成为一个制片人呢?
一般来说,成为制片人是要从基层做起的:场记→统筹→执行制片→制片主任→制片人。
这种情况下需要用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通过行业内的长期沉淀,获得资方和团队的信任。
但是不排除有些人自带资源,可以直接主导项目。
如果具备强大的资金或行业资源,完全可以跳过基层阶段。他们可能经验不足,但凭借资源整合的能力,也依然能够推动项目落地。
就拿张书维本人来说,1997年出生,比哈妮克孜还小一岁。
21岁就当上了制片人,27岁合作王一博和白鹿。
除此之外,就是作家、网红、经纪人等转型成为制片人。
经典如郭敬明和韩寒。
先靠作品吸引粉丝,获取流量,之后再转型进入影视圈。
说白了,这圈子要么靠流量硬砸,要么靠资源硬刚。
红不红都随缘,横竖都是资本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