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中东:沙县小吃,你变了!
作者:喻汀
沙县小吃,你变了!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醒目招牌,颇具乡土特色的店面风格,常常被吐槽“有点low”的地摊小吃,如今竟摇身一变,登上了老外的餐桌。
5月11日,沙县小吃沙特阿拉伯旗舰店,在首都利雅得盛大开业。现场热闹非凡,就连沙特王室成员都前来捧场。
卤蛋6.7元一个,拌面30元一碗,蒸饺34元一笼……
乍一看并不便宜,但在中餐馆人均消费400元的利雅得,这价格实属亲民。
根据沙特口味进行调整的沙县小吃,也让当地食客纷纷竖起大拇指。
开业当天,多款手工现做全部售罄,营业额突破了5万元。
● 沙特当地食客正在品尝沙县小吃。图片来源:沙县区融媒体中心
这是中东首家沙县小吃加盟连锁店,也是沙县小吃正式进军中东市场的第一枪。
其实,这不是沙县小吃第一次出海了,早在十几年前,沙县人就开始了在海外的扩张。
如今,沙县小吃在海外多达229家店,辐射79个国家和地区,被外国人戏称“中国版麦当劳”。
谁能想到,这个福建山区小县城(2021年,沙县撤县设区),人口不过20来万,却承包了全中国打工人的胃,还走向了世界。
逃出来的国民小吃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自古便是闽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联络地,沙县人民自古就有很强的经商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擅长做小吃的沙县人挑着担子,走出大山,在周边的一些城市走街串巷卖小吃。
当时沙县流行着一个顺口溜:“一把菜刀一把锅,走遍天下找生活;省吃俭用勤劳动,春种秋收好结果。”
1985年,31岁的沙县人邓世奇和妻子原冬英开了一家小吃店。
扁肉一元一碗,拌面只要五毛钱。
物美价廉的小吃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小吃行业进入门槛不高,投入几百元,置办一个煤球炉,两口锅,一些餐具,就可以开始摆摊。
看着邓世奇的小吃店经营得红红火火,当地的百姓也纷纷效仿。
就在老乡们闷声发财时,一场“民间标会”的暴雷直接把全县拖入深渊。
当时沙县盛行“民间标会”,很多人把全部家当投了进去。结果1992年,标会倒了,全县约60%的家庭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包括邓世奇,不仅赔光了本钱,还背上了十几万的债。
为了躲债,很多人逃到外乡寻找出路。
邓世奇夫妇俩连夜乘坐绿皮火车,去厦门投奔亲友。
没有什么技能,但为了生存,夫妻俩东拼西凑借了9000元后,在厦门重新开起了小吃店。
然而首战就遭暴击:刚租的店面被转手,押金打了水漂。
那天,夫妻俩蹲在马路边,“差点去跳海”。
但客家人的狠劲上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
开不起店,就先从摆地摊做起。
两个月后,邓世奇在厦门湖里区挑了间12平方米的店,再次挂上了“沙县原家小吃”的招牌。
地方选对了,他的小吃店,当天的日营业额就干到了388元。而在当时,厦门的工资水平一个月才几百块。
● 邓世奇
与此同时,那些逃往东南沿海各地的沙县人,依靠看家的本领,纷纷干起了小吃的营生。
起初沙县小吃并没有名字,他们也算不上老板,用摊贩形容更恰当。
后来,有人摆起了固定摊位,有人开起了门店。为了方便宣传,他们把小吃统一叫一个名字——沙县小吃。
秉持着“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理念,沙县小吃很快受到中低收入人群的喜爱。
赚到钱的沙县人回到故乡,还债、盖房,好不风光。
很多人把大山深处的亲友带到城市,传授经营小吃的技术和经验。
同乡之间的传帮带,使得沙县小吃迅速崛起。
那么,沙县小吃为什么能风靡全国?
● 沙县小吃的版图。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一个县的抱团发展
首先是品种多样,低脂健康。
沙县小吃历史悠久,经过历朝历代南北饮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品类开放包容的饮食风味。
发展到今天,沙县小吃共有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个品种,少油少盐,如今已经被减肥人士奉为健康减脂餐。
● 图片来源:小红书
而且价格实惠。
二十多年前,沙县小吃的定位是“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
二十年后,物价和收入都翻了几番,沙县小吃的价格依旧亲民,一碗拌面6元,一碗炒饭9元,一顿饭十元以内就能搞定,被网友戏称为“穷鬼天堂”。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沙县政府看到了沙县小吃的商机。
1997年,是沙县小吃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那一年,沙县政府成立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领导拍出王炸:
乡镇干部允许保留工资、职务,脱离岗位两年,带动农民外出卖小吃。
那一年,200多个端着铁饭碗的干部化身餐饮特种兵,走出沙县。一位罗姓镇党委副书记,直接带动百姓开了18家“罗氏小吃店”。
那一年,沙县建了一个小吃街,但很多人嫌租金贵,不敢下手。县领导觉得要找到一个带头人。一番考察,觉得邓世奇很符合条件,于是就动员他回到了沙县,担任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副会长。
也是那一年,邓世奇回到家乡,一口气租了5间商铺,生意越做越大。
1998年,沙县政府注册“沙县小吃”服务商标,并制定行业标准、统一开设培训课程,为外出经营小吃的农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为了更好地推动沙县小吃融入本地,当地政府还在全国29个城市设立了沙县小吃驻外联络处,专门用来支持它的发展。
更绝的是,地方政府出面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一路给小吃业主开绿灯。
此后,沙县小吃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攻城拔寨”,并逐渐建立起了全产业链:
2004年沙县小吃刚打入上海市场时,只要开一家店,政府就补贴1000元。
● 入驻上海市经营沙县小吃的业主获得政府奖励金。图片来源: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
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正式成立,直属地方政府。
2012年,沙县小吃正式开放加盟,只有带有沙县小吃商标的加盟店,才是“正规军”。
集团对加盟商统一培训,要求所有加盟店统一形象标识、服务、装修风格以及管理模式。
2017年9月,沙县小吃集团旗舰店北京001号店正式开业,门店装修大气干净,一改往日的小店形象。
● 位于北京CBD核心商圈SOHO现代城的旗舰店北京001号店
2018年,政府还投资建沙县小吃文化产业园,引进了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对小吃原料进行统一加工、配送。
并建设中央厨房和小吃食品研发实验室,生产出来的蒸饺,个个都是13.8克,面上要有7个褶。
甚至为了搞文化输出,还拍摄了电视剧《沙县小吃》,建设沙县小吃文化主题乐园等文旅项目,开发以沙县小吃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打造国家AAA景区“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
就这样,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持续推动下,沙县小吃的名号越来越响,也由此一举奠定了它的江湖地位。
截至目前,沙县小吃全国门店已超过8.8万家,年营业额超550亿元。
百花齐放
在政府牵头集团作战的同时,敢于创新的民间企业家们,也在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沙县小吃百花齐放的局面。
2002年,邓世奇受到一个展销会的启发,开了第一家“原家小吃”直营店。
2006年,他把“沙县原家小吃”连锁店开在了上海滩。
第二年,邓世奇和妻子一起成立了“沙县原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搞起了加盟连锁,并为加盟店提供统一的制作技术和培训。
就在邓世奇疯狂开店时,张万和把小作坊升级成了ins风网红店。
● 淳百味门店
这个在广州开沙县小吃起家的福建仔,回福州开了首家“淳百味”,并开创了合伙人制度,立下在全国复制1000家店的雄心壮志。
张万和力图打造“更好的沙县小吃”,主要针对年轻上班族和社区家庭的群体。
门店设计融入闽北建筑元素,服务员统一着装,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北海大虾、低脂鸡肉扁肉等创新菜品,打破了沙县小吃给人的低端廉价的刻板印象。
2010年,淳百味只有两家,第二年突破80家,目前,淳百味已经达到150余家。
说起淳百味从单一门店发展到如今连锁品牌的原因,张万和说,关键只有三个字:标准化。
不同于官方沙县小吃,这些民间品牌的加盟门槛很低,“10天就能做沙县小吃,外地人也可以,直接免费授权。”
也正得益于此,沙县小吃的加盟店开遍全国,形成东北老铁卖芋饺,内蒙古大叔包扁肉的局面。
凡有井水处,便有沙县小吃
如今的沙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处,便有沙县小吃。”
沙县人以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带领沙县小吃占领全国、走向世界。
他们依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进行调整,迅速征服了老外的味蕾。
2008年,福建人林建斌在巴黎开设了法国第一家沙县小吃店。去年,沙县小吃成功登上法国优步外卖平台的必吃榜。
2010年,定居葡萄牙的沙县人吴绍华,萌生了开家家乡小吃店的念头,于是把沙县小吃开到了加亚新城商场。
● 在吴绍华店内就餐的葡萄牙顾客点赞沙县小吃
落户美国的第一家沙县小吃店,营业不到3小时便关门大吉,原因是生意异常火爆,所有食物销售一空。
● 纽约布鲁克林沙县小吃店开业。图片来源:东南网
东京一家沙县小吃,门前总是大排长队,客人吃后直呼“好吃”。
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各国运动员被神秘东方美食征服——好看又好吃的柳叶蒸饺,比泡菜和汉堡受欢迎。
截至目前,沙县小吃已经在79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29家门店,在14个国家建立品牌合作公司,成为中华美食文化在海外的一张亮丽名片。
● 纽约唐人街一家沙县小吃的yelp点评:食物美味且便宜,吃得非常好
回望沙县小吃40年的发展路,是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之路,也是无数沙县人的奋斗史和成长史。
从地摊小吃到百亿产业,唯有不断求新求变,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而这,才只是开始。
● 参考资料:
[1] 澎湃新闻丨沙县小吃中东首店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业,首天营业额超5万元
[2] 央视网丨从乡村小吃到百亿产业 “国民小吃”如何点“食”成金
[3] 周黎安、张闫龙、姜万军丨聚沙成金:“沙县小吃”背后的产业政策实践
[4] 宗莲籽丨沙县小吃如何从“国民小吃”晋升“全球连锁化快餐”,餐饮世界,2019.
[5] 南方周末丨餐饮“奇葩”沙县小吃:一个县的全国生意
[6] 新华网丨沙县小吃,走上了外国朋友的餐桌
[7] 光明网丨沙县小吃何以在海外“圈粉”
[8] 日经中文网丨进入日本的中国“软”商品
[9] 三明日报丨沙县小吃中央厨房即将建成,一天生产10吨蒸饺只需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