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要用阵风赌国运

大家好,我是《大明生死线》、《地图里的人类史》、《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三国》、《地缘看世界》等书的作者温骏轩。今天的主题是——印度为什么要用阵风赌国运

国际政治领域,没有什么是真正的突发事件,有的只是顺势而为、厚积薄发以及借题发挥。就像你不会真的相信,中国和日本在1937年7月7日开启的那场全面战争,起因是一个日本兵的走失一样。

2025年的印巴57空战也是这种情况。表面看是印巴这数十年来矛盾累积的爆发,起因也是几名恐怖分子,在印控克什米尔实施袭击所引发的,但在战略上却是蓄谋以久。为了这一天,印度已经做了将近十年的准备,并直接导致中印关系恶化,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恢复。

从印度的角度来说,57空战的爆发不仅是一种必然,莫迪在战前还认定为,是一场必胜的国运之战。只不过让莫迪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国运之战的结果与其愿景背道而驰。以至于印度一方面不惜血本的在停战协议签订之后、生效之前,用导弹饱和式攻击巴基斯坦军事基地,以期取得能够挽回颜面的战果;另一方面更是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舆论宣传战,让印度民族认定自己才是胜利战。

问题是,哪怕印度派出了7个宣传小组,远赴32个国家和欧盟总部,澄清所谓巴基斯坦获胜的谣言、向70余国通报印度才是胜利者的战果。印度输掉了一场影响巨大的空战,都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将对印度的大国梦造成沉重打击。

接下来,我们就从源点开始,理一理印度的大国梦计划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500

1

印度主政者的基因缺陷——不知兵

印度从1947年建国以来,一直认定自己是一个大国,最起码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的领袖。不过再大的宏愿,也得有实力作为基础。与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独立后的印度需要重新打造治理体系,尤其是完成工业化。百废待兴的局面,使得发展中国家想对自己动大手术的话,客观上需要强力领导者。

这一诉求使得很多国家和地区,是由军队出身的领导者来做具体推进工作。韩国、土耳其、埃及等国都是这种情况。只不过有的国家到了一定阶段,能够进入文官主政期;有的国家一直到现在还将军队视为国之基石。军人或者军人出身的政客能够不时通过选举或者政变的形式,出任国家最高领导人。

巴基斯坦就是这种情况。1947年-1948年,刚刚分治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两国,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印度得到了3/5的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得到了2/5,由联合国调停形成的停火线,至今仍然没有变成真正的国界线。

虽然表面看,印度得到了更多一点的克什米尔,但鉴于双方的实力对比悬殊,且印度的目标是全取克什米尔,所以巴基斯坦在客观上成为了打赢立国之战的那个(跟朝鲜战场的情况类似)。由此军队也在巴基斯坦享有了崇高地位,被视为抵抗印度的核心力量。尤其是1965年、1971年,双方又打了两次印巴战争。

基于这一地位,使得巴基斯坦军队在独立后,先后发动过三次政变实施军管。虽然以军干政的传统,看起来不是什么好事,但好处在于不管政府总理怎么换,军队这条主线的内部传承不受干扰,并且能决定巴基斯坦的外交取向。

主政者“知兵”带来的最大好处,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什么时候就得卧薪尝胆。最典型的案例是埃及,作为阿拉伯联盟的老大,四次中东战争的主导者。埃及在输掉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在苏联的支持下花了六年时间备战,结果主动发起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仍以失败而告终。此后埃及不得不在美国的主持下,也以色列达成和解,并一度因此被阿拉伯世界视为叛徒。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否则你也看不到改革开放后的中美蜜月期,看不到“韬光养晦”这个词,曾经长期出现在中国的外资辞令中。

500

印度的情况则完全是反面教材。与其说印度的独立,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起作用,不如说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破解欧洲老牌列强过往的全球地缘优势、重塑对自己有利的地缘政治格局,在幕后有意推动全球殖民地独立。换句话说,印度就算没有甘地,也会跟其它殖民地一样独立了。

然而这也让印度的执政者产生了一种错觉,只要能够煽动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就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同时让印度上层虽然重视军队的建设,但又严格遵循文官管理军队的政策。这种情况跟明朝后期的情况很像。那些事关军队建设方向的政策,以及一场仗要不要打的决策,是由一帮不知兵的文官做出的。

由此带来的弊病,在57空战前就已经显露了出来。2025年4月29日晚,印度空军出动4架阵风战机进入克什米尔空域,准备实施空袭,结果被巴方的歼10CE雷达锁定警告。当时吓出一身冷汗的印度飞行员赶紧撤回印度境内。正常情况下,这已经是一个失败的前兆,但在莫迪政府强大的宣战压力下,印度还是在一周后再次发动攻击,并导致重大失败。

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印度在1962年中印战争的失败,又何尝不是因为主政者“不知兵”酿成的惨案呢?战前印度总理尼赫鲁信心满满,认为印度军队在对巴基斯坦等国的军事行动中,占据了上风,觉得中国军队完全不是对手。而战前军方在准备时已经发现,武器、补给都存在严重不足。相比之下,打了35年仗的中国军队,则在战前制定了详细计划,包括对前线补给能够支撑多长时间战事,都做出了精密的计算。

2

尼赫鲁与莫迪

虽然在基因上存在“不知兵”的缺陷,但印度却从来没有放弃他的大国梦。更准确说,印度对自己的定位已经是大国了,其目标是成为“不朽的印度”(莫迪语),而不是成为一个大国。

无论有什么样的大国梦,发展中国家想完成工业化、追上发达国家,在追赶期出现强有力的领导者,都是一个必要条件。印度是一个议会制国家,总理而不是总统才是真正的话事人。于是这个问题又可以进一步聚焦于,有没有一位印度总理能够在国内取得高支持率,从而延长执政时间。毕竟政客们要是总需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选战上,就没有办法为国家战略负责。

以这个标准来说,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是第一个能够有威望帮助印度实现大国梦的领导者。尼赫鲁是圣雄甘地政治遗产的直接继承者,后者为了扶植尼赫鲁,甚至将自己的姓氏“甘地”送给了尼赫鲁(原名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这也让尼赫鲁和他的后代,能够以“尼赫鲁·甘地”之名,成为印度第一家族。

500

1947年尼赫鲁就任第一任印度总理。印度总理的任期是5年,同时无连任限制。在这种体制下,如果能够连任三次,那就说明这个政治家的威望足以达到放手进行一场改革的程度了。在莫迪之前,尼赫鲁是唯一达成这个成就的印度总理。

1964年,执政17年的尼赫鲁逝世。此后尽管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外孙拉吉夫·甘地,都试图继承其政治遗产,并出任过印度总理。但印度的内部矛盾,使得他们都没有办法再让印度拧成一股绳,甚至都在上世纪80年代遇刺身亡。

与印度一直视为对标对象的中国相比,印度的表现更显得不尽如人意。

上世纪中叶,印度和中国相继建立新政权。体量摆在那,自然都会自视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因为共同把西方视为压迫者,两国也是有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的。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双方因为边境问题,在1959年8月爆发第一次边境冲突,1962年打了一场中印战争。

完败于中国两年后,75岁尼赫鲁就去世了。你可以说是中国严重打击了印度的大国梦,也可以说是尼赫鲁去世后,印度再没有新的领导人解决印度本身的问题。此后的印度依然认为,自己必然会超越中国。因为与中国在冷战时期先与美国绝交,后跟苏联交恶相比,印度一直是两个超级大国的拉拢对象。尤其是苏联,将印度视为远交第一国、永远不会发生地缘冲突的伙伴。

因为骨子里带来的对西方的不信任感,以及与苏联的地缘政治关系,印度甚至在1976年宪法修正案中,将“社会主义”写入序言。换而言之,印度在法律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外印度经济曾经长期以苏联模式为仿效对象,军队亦成为苏联以及后来俄罗斯武器的头号购买者。一直到1991年见苏联解体,才开启经济自由化改革。

经济学苏联、武器买俄国、政治上又学西方,这三个方向性错误,使得印度的经济发展,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和他自己的预期。反观中国,先是在1960年之前,用了十年依靠苏联引入全套工业体系。然后在1978年提前认识到苏联经济模式的问题,开启了面向西方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间那18年时间也没浪费,坚持了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并且完成了中西部的工业布局(三线工程)。

两边认知和方向上的差异,直接导致的就是印度经济被中国远远甩掉。人们常说日本在广场协议后失去了30年,印度最起码失去了两个30年。两国人口相当,1962年开战时,印度的人均GDP是92美元,中国是70美元(甚至比自己之前还低),中国是印度的76%。到了2014年,也就是莫迪上台的那一年,印度的人均GDP却只有中国的20%。

2014年,出身低种姓家庭的莫迪,以印度政坛30多年来的最高得票率,当选新一届印度总理。2019年第二次选举时,又刷新了上一次的得票纪录。2024年更是成为尼赫鲁之后,第二位能够连任三届的总理。所有的一切都喻示着,大多数印度人终于放下心中成见,推选出了一个领袖级人物,来带领印度完成真正的崛起了。

莫迪执政十年后,印度人均GDP与中国的比例上升至21.6%,虽然增幅不多,但总算是看到了点追赶的希望。更让印度人对莫迪有信心的是,那些老牌工业国都增速缓慢,印度虽然发力比中国晚,但也的确是发力了。追中国追不到,追那些吃老本的国家还是没问题的。于是你会看到,2014年印度的全球GDP排名是第8,2024年的时候则超越英国、法国、巴西、意大利,排到了第五。除了中美,也就只是德国、日本排在印度前面。不出意外的话,印度将在莫迪的这个任期内,GDP排名上升至全球第3。

500

即便上台的不是莫迪,以印度的体量来说,追到全球第三也是迟早的事。不管莫迪是不是摘桃子的那个人,现实是在他的任期内,印度的国际地位是一路走高的。

3

反穆抗中——莫迪凝结内部共识的法宝

尼赫鲁是吃了印度独立的红利,那莫迪又是靠什么让印度人相信,他能够让印度不朽的呢?四个字——反穆抗中。

首先是穆斯林问题。英国殖民印度之前,统治印度的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再往前的德里苏丹国、古尔王朝也都是从中亚入侵而来的伊斯兰王朝。由此使得印度独立之前的3.76亿人口中,有大约1亿穆斯林。为此在194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爵士,搞出了个按宗教属性分别建国的“印巴分治”方案。西部的印度河流域与东部的恒河三角洲,因为是穆斯林聚居之地建立了“巴基斯坦”,北部的恒河平原及南部的高原地区成为了印度的主体。

被巴基斯坦夹在中间,还有克什米尔矛盾的现状,使得印度一直与巴基斯坦处在战争状态。1971年更是出兵干涉,帮助“东巴基斯坦”独立为了孟加拉国。一个国家想凝结内部共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有结构性矛盾外部对手,巴基斯坦就是印度天然的选择。

此外虽然通过分治,割离了大部分的穆斯林,但印度境内当时还生活有大约2亿穆斯林,占印度总人口的15%。由于大家都是印度人,之前的印度政府多少还是要玩点平衡的。莫迪的策略是不玩平衡,直接搞“印度教至上”原则。包括把自己这些年取得的成就,比如在古吉拉特邦(相当于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取得的经济改革成就,以及对国家的奉献精神、禁欲修身的做法,归结于印度教的熏陶。

考虑到印度教徒占据印度总人口的85%,莫迪的做法虽然势必会引起国内穆斯林的不满,但的确能够做到凝结大多数。只不过这样做的话,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和平就完全没有可能了。巴基斯坦必然要被描述为一个邪恶国家,并不断通过摩擦,来强化莫迪“印度教之子”、印度守护者的身份。

2019年2月14日,印控克什米尔爆发一次重大恐袭事件。42名印度警察在恐袭中丧生。半年后莫迪以此为由头,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终止印度宪法第370条款。这一条款赋予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在印度联邦中“特殊地位”以及更多的自治权,该地区可拥有自己的宪法,单独的旗帜,可拥有除外交、国防以及通讯领域外的独立。

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说简单点说就是居民基本都是穆斯林,按照印巴分治的原则应该归属巴基斯坦。只是当时统治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选择了并入印度。这种情况下,双方都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克什米尔。印度虽然控制了2/3,但为了安抚那些心向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人,便在宪法中加入了允许印控克什米尔成为国中之国的条款。

如今莫迪要打“印度教至上”这面大旗,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特殊地位这件事,就成为拉高人气的武器。然而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克什米尔的紧张局势。2025年4月22日,3名武装人员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朝游客开枪射击,导致26人死亡、至少17人受伤。这起袭击事件,也直接导致了57空战的爆发。

印度在莫迪上台之后的逻辑是,只要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怖袭击,就必须由巴基斯坦负责,然后越境打击所谓巴方境内的恐怖分子基地。实际上巴基斯坦这边也挺冤的,毕竟西部山区的俾路支解放军,以及巴基斯坦基地组织,还经常袭击在巴的中国工作人员呢。说白了,巴基斯坦没办法控制山区的那些极端分子,也没有理由利用他们去打击印度。只不过印度尤其是莫迪政府,就是要利用越境打击,来凝结国家共识和印度教徒的选票。这种情况下,借反恐跟巴基斯坦开战,成为了莫迪提升人气的法宝。

反穆反巴能提升人气,抗中一样可以。

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没发生过战争,所谓王玄策借兵灭中印度的历史,实际是一场印度内战,主力是当时属于印度范围的尼泊尔(时名尼婆罗)7000骑兵。无论王玄策的使团和1200吐蕃兵相当于给人家助战去的。

不过1962年那场仗一打,印度算是真实感受到,来自喜马拉雅山脉之北的威胁了。同时由于巴基斯坦为了对抗印度,与中国结成了全天侯战略合作伙伴,你也很难在激化与巴基斯坦矛盾的同时,再跟中国发展友好关系。

2020年6月15日,中印双方军队在边境地区爆发了“615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印方死亡超过20人、76人受伤,另有包括一名中校、3名少校在内的约50人被俘。中方则有四人牺牲。从这个结果来说,印度又是完败。值得一提的是,加勒万河谷虽然位于中国认定的阿克赛钦境内,但阿克赛钦在印度看来却是属于克什米尔的一部分。1962年的战争,主要也是争夺这一区域的控制权。印度当时顺势跟中国发生边境冲突,同样是莫迪新克什米尔政策的一部分。

自此以后,中印关系进入冰冻期。以签证来说,印度在整个2024年才向中国公民发放了2千份签证,而在2020年之前,这个数字是20万。反观中国,仅在2025年前两个月,就向印度公民发放了5万张签证。

无论印度这种做法,对谁的伤害更大,印度对中国单方面关闭大门,以彰显莫迪政府的抗中决心,都是至今仍在延续的现实。只不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弱者才会去关闭自己的大门。

4

印度军事崛起的关键——空军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最好的兴奋剂还不是GDP排名,而是一场战争的胜利。尤其印度在尼赫鲁时期的崛起势头,曾经被中印战争的失败阴影所笼罩。既然莫迪要带领印度“不朽”,那强军是必然的。

强军的重点是空军。一方面是关于1962年的失败,印度军方有一个观点,认为是尼赫鲁禁止空军出战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中国的陆军优势、地势优势,使得印度想靠陆军占便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使得印度一直在重点发展空军,并自认为对中国具备优势。

当然,大国崛起靠海军。印度也一直是在强力发展海军,早在1957年就从英国手上买了艘二手航母。目前也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双航母的国家。只不过航母的本质是飞机的海上起降平台,战斗力的形成同样有赖于舰载机。所以说印度把强军强国的梦,压在战斗机上并不为过。

印度空军最初继承于英属“印度皇家空军”,分家后得到了7个战斗机中队、1个运输机中队,总计200余架飞机。而在1949年,红色中国的空军仅有17架战斗机。这也是印度军方认为空军参战,就能获胜的原因。

由于与苏联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在1971年签订《苏印友好和平条约)。印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从苏联手中得到了米格21生产线,并开始大量引入苏联飞机。而那时的中国因为同时与苏联、美国交恶,空军实力在客观上与印度差距很大。

上世纪80年代,鉴于苏联战机在中东战场表现不佳。加上巴基斯坦在1982年首次从美国那里接收在中东战场大放异彩的F16战机。决定多条腿走路的印度,1982年与法国签订幻影2000的采购合同。而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也一直在向印度提供最先进的战机。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继续向美国购买F16战机的要求却受挫(美国不想得罪印度,并想得到印度的采购大单),不得不全球收购二手F16。并开始转而寻求中国方案。1999年,中巴两国正式签署“枭龙”战机的联合开发协议 2003年 “枭龙”战机完成首飞 2005年在巴基斯坦境内开始投产。

500

2016年,已经上台两年的莫迪,批准了向法国购买最欧洲最先进的阵风战机的合同,以继续保持自己认为的空中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那场恐袭爆发后,印巴双方也旋即进行了一场空战(227空战)。印度空军于2月27日出动幻影2000战机及俄制战机,对巴基斯坦境内的目标发动空袭。巴基斯坦空军迅速升空迎战,并击落了2架印度战机,包括一架米格21,以及一架苏30MDI,同时俘虏了一名印度飞行员。印度方面则声称击落了巴军一架F16,但未提供相关证据。

2019年这场空战还造就了一个新常态,那就是莫迪要求对所谓的恐怖主义零容忍。简单点说,只要有恐怖袭击发生,印度空军就必须进行越境打击报复。这意味着印巴之间热战的阈值被大大拉低。换而言之,自227空战后,印度空军一直处在备战状态。莫迪则在等待一场新的恐怖袭击,为他和印度人打赢一场国运之战。反之巴基斯坦方面也深知这点,同样处在备战状态。

由于227空战中直接击落印度飞机的是美制F16。美国方面认为F16参战影响了自己与印度的关系(需要印度牵制中国),因此2020年当备战状态的巴基斯坦,寻求美国帮助升级现有F16时遭到拒绝,甚至不允许被使用在印巴战场上。同年,印度接收了第一批阵风战机,开始对巴基斯坦空军构成压制。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空军决定全面倒向中国,并于2022年接收了第一批歼10CE。

由此形成了印度靠法俄,巴基斯坦赌中国,美国坐壁上观的局面。鉴于中国飞机没有实战验证,印度方面普遍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对巴基斯坦空军构成压制(哪怕F16参战)。印度等待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类似2019恐袭那样的机会发动一场国运之战。

500

事实上,早在227空战时,中国制造的预警机与电子战系统就已经发挥了关键作用。那场战争中,巴基斯坦方面所展现出的信息战、数据链能力,已经让一些印度专家印象深刻。只不过导弹不是从中国飞机中发射的,莫迪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500

至于这一次,莫迪是不是还会固执认定优势在我(自欺欺人多了,自己也会信的),那就只能问他自己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今的局面已经是骑虎难下。如果克什米尔那些分离者,还想再看到巴基斯坦空军帮他们出气的场景,并有意再制造恐怖袭击的话。那么印巴之间的下一场空中较量将不可避免。

作者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网络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文章,创作文字近千万。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等著作。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