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毕业生和1400万高考生
文/挪威
刚去考证的数据,今年再过一两个月,将迎来1200万毕业生和1400万高考生,明年这个数字会更高。
每年都有几个即将毕业的亲戚家孩子过来问我,要考研还是找工作,我无一例外都是建议去工作,如果暂时碰不到好的,可以先躺着。
卷学历?已经严重落后于这个时代了,虽然他们的父母都建议他们去考研去卷学历,觉得读个硕士出来,总比没有好。
父母辈就这点不好,他们的意识里,这个世界永远是不会变化的,而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不会变化的世界。
但现实是,世界是会变化的,你也不知道是变好还是变不好,要是读个两三年出来,岗位需求量更进一步缩小,再加上毕业生供给量更大,是不是还得再去读个博?
小区业主群里,天天嚷嚷着鸡娃的都是没咋正儿八经上过大学的父母,而我身边那些港科大中科大的博士,鸡娃?能生娃就够给这个世界面子了。
我爸老说养儿防老,我是觉得老了怎么着都不好,人只要老了,行动力开始不便了,怎么着都不好,所以多锻炼身体,多补钙多练肌肉吧,等哪天别的老人蹲马桶站不起来但你还能打球的时候,会意识到是肌肉养老。
回归到正题,1200万的毕业生,如果岗位需求量跟不上,劳动力市场卷是必然的,站在31岁往回看,我会建议大家来一线城市但不要留一线城市。
其实我之前文章中重复过这个观点,这种职场模式,我自己称之为「低债务高自由度的职场模式」。
来一线城市是学东西,融入一些圈子,不留是为了离开这些城市的债务体系。剖析一座城市,可以三个纬度来看:
收入体系
物价体系
债务体系
不同城市的收入体系是不一样的,直观点来说,内地一杯瑞性9.9,但香港一杯瑞性30多,深圳一个服务员可能五六千,但香港一个服务员可能小两万。
除此之外,还有债务体系,普通人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房贷,广深一套房和其它一些非省会城市一套房不是一个概念。
我发现真正过得不错,生活质量比较高,可持续性比较强的,都是在吃不同城市上述三种体系差异的红利。
最典型的是港漂住深圳,香港的收入体系,深圳的物价体系,如果买房的话,也是深圳的债务体系,就很香。当然,跨市流动会很累,甚至会非常累。
但不是城市之间都像深圳香港这么方便,如果要享受到这种城市间的剪刀差红利,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做线上市场。
很多人绝对低估了互联网市场这篇土壤提供的机会,而现在AI时代,又高估了自己从新手小白成为专业人士的难度。
我一个学污水治理的都能凭借基础的理科素养再加AI辅助输出一些科普内容,所以不要太担心自己专业性不够。做线上市场也不仅仅是做自媒体或者带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关注过代购,甚至是跨市代购。
比如很多人做本地的山姆代购,一周去一次大城市的山姆,采购物资,众所周知山姆是有会员费的,做代购不仅能解决当地殷实家庭的采购需求,还能替他们省会员费。
我了解到很多出境团的导游,也做代购,特别是日韩之类的地方,之前有一次去泰国,导游买了一大堆泡泡玛特的公仔,说是只有泰国才有货,一次溢价不少。
我大概问了下,往返一次能赚多少,大概能有两千多左右,不过出境比较折腾。
高自由度和低债务是相互匹配的,只有有选择城市的自由,才有选择低债务的自由,不要羡慕那些跟螺丝钉一样拧紧自己在一线城市定居的人,中年危机发生在他们这种群体身上的概率,比在任何群体身上都大。
有个大厂朋友说,买了房之后天天怕被裁,只恨自己的身体不能跟债务一样牢不可破,关键是现在就是想撤也撤不了,房子跌得太严重了。这就叫,套牢。
低债务模式在大家都在争先恐后提前还房贷的时代里是很合适的,而且会延续比较长时间,参考日本的话,可能得一两代人的时间,可以有债务,但不要负债过多。
线上市场是能帮助打破空间物理距离的唯一渠道,否则我想不到还有哪些渠道可以做到这样。
当然这只是个方向性的建议,不是说冲进去就能做成功,现在哪里都卷,但有一些路子,更值得去卷。
另外还有一点,要及时地/无脑地去跟风最前沿的玩法,花点钱就花点钱,但要跟得上,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先来者吃后进者,这是客观规律,犹如都是年轻人交社保养老年人一样,都是客观规律。
反正迟早都要接触,晚接触不如早接触,当我开始用AI辅助写东西,查资料之后,我第一时间就弃用搜索引擎了。
还有就是市场也很重要,有些市场真的很饱和,而且更卷,例如婴幼儿育儿等等,有些市场肉眼可见地在增长,例如养老健康,但这些都得接触才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