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街上的铁匠铺
“泥瓦匠干一天,不如铁匠铺冒股烟”这句俗语生动描绘了铁匠这一职业曾经的高薪待遇。然而,这背后隐藏的是铁匠师傅无尽的辛劳与汗水。他们需要长时间伴着洪炉中的高温,挥动沉重的铁锤,即便赤膊上阵,仍会汗如泉涌。要打造出结实耐用的铁器,他们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掌握扎实、精湛的技术。正因如此,世间有三苦:打铁、撑船、做豆腐的说法。
我住在黑石渡小街上,在我家的旁边,就有这样一间不起眼的铁匠铺。它默默地存在,见证了岁月的流转。这间铺子年代久远,外墙斑驳,砖瓦间仿佛透露着往昔的辉煌与岁月的沧桑。铺子里有两位师傅,老大徐世祥今年62岁,老二徐世海,今年57岁,他们兄弟俩继承了父亲徐国英——黑石渡镇手工业社老铁匠的精湛手艺。四十多年来一直在这简陋的厂房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挥汗如雨,打造出各式各样的锄头、镰刀、斧头等铁器,满足了小镇居民的农耕与生活需求。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或是傍晚,夕阳如血染红天边,铁匠铺里总会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这声音清脆而有节奏,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穿越时空,回荡在黑石渡小镇的街头巷尾。它不仅是两位师傅辛勤劳作的见证,更是小镇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我走进铁匠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炽热的世界。炉火熊熊燃烧,映照着两位师傅汗流浃背的身影。徐大身穿厚重的皮围裙,左手紧握铁钳翻动铁料,右手则握着小锤进行精细的锻打。他一边锻打,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暗号指挥着,同时用小锤精准地修改关键位置。而徐二双手紧握大锤,每一次挥锤都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铁锤落下,火星四溅,铁块在他们的手中逐渐变形,最终成为一件件实用的铁器。
徐大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他深知,作为一名铁匠,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技术是立足之本。因此,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锻炼,无论是劈柴还是跑步,他都坚持不懈。而徐二则更注重手艺的精湛和细节的把握。他常常告诫自己,要用心去感受铁的质地和温度,只有真正理解了铁的性格,才能打造出优质的产品。这份对手艺的热爱与执着,让他们在小镇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铁匠铺里,每一件产品都凝聚着两位师傅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精益求精,从不敷衍,力求每个产品都制作完美。无论是农耕用的锄头,还是厨房里的菜刀,都经过他们的精心打造,经久耐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曾经好奇地问徐大:“为什么你们兄弟打的菜刀那么耐用呢?”他笑着回答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选用上等的钢材,经过多次烧红、锻打、回火,轧钢等复杂工序,才打造出如此好刀,越磨越锋利,越用越好用,市场上即使是名牌刀具,新的锋利好用,旧了磨不动也就不好用了。”这份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让他们的手艺在这方圆百里也是独树一帜。师傅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是啊,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自身硬”的实力和“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智慧。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把握住关键时机,才能事半功倍见成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匠铺的生意逐渐冷清下来。现代化的机械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技艺,许多年轻人纷纷离开小镇前往城市谋求发展。即使每天挣不到200元,但徐氏兄弟却坚守在这里,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份祖传的手艺。他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尊重永远不会改变。这份执着不仅是对手艺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因此兄弟打铁成为黑石渡小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满足居民的农耕与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观赏打卡。
笔者古体诗《铁匠铺》作结束语:
炉火映红霞,锤声震万家。铁铮凝硬骨,匠意铸精华。
器利能断金,坚守可养家。世间多巧手,不负好年华。
图文:何云川 2025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