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菜≠清真,警惕将新疆菜等同于“清真”的错误导向
近期参加某培训,授课老师提到“不得将新疆饮食与清真划等号,新疆饮食包罗万象,新疆菜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样一个观点。
让笔者想起上个雪季接待内地朋友一家发生的“尴尬事”:为了让朋友尝尝特色,专门挑选了一家新疆菜餐馆,点菜的时候,朋友说“孩子嘴馋了,来一份凉拌猪耳朵吧,其他的由你这个地主来定”,一番话让人顿时尴尬,忙解释“这家馆子目前还没有这道菜,我给老板建议一下今后把猪耳朵也做上”,作为长期关注涉疆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的我,总不能解释“新疆菜一般默认没有猪肉”之类的吧,那样似乎有点打脸的滋味。
不得将新疆饮食与清真划等号,这观点本来再正常不过,但通过观察,近几年凡带有“新疆菜”“新疆风味”“新疆特色”字样的餐馆,几乎全部将猪肉这一大众食材拒之门外,至少笔者是没有见过有猪肉菜的,社会上客观上存在着将新疆菜、新疆风味、新疆特色潜移默化为清真的趋势。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起标志性的舆情。炒米粉在新疆人日常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2023年12月,花小小新疆炒米粉被爆“酱料中包含有猪肉成分,不符合新疆地方饮食习惯”,别有用心之人纷纷炒作施压,认为新疆菜都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清真餐,不能含有猪肉。舆情之下,花小小发布致歉声明,称“力争在2024年6月前在保持现有产品口感与风味的前提下,在全国门店全面更新无猪骨汤成分酱料,将新疆特色美食文化发扬光大”,言外之意,承认新疆炒米粉不能含有猪肉,新疆特色饮食是清真的。该致歉声明一出很多网友不买账,质疑品牌方在滑跪,在道哪门子歉,存在将新疆饮食与民族、宗教挂钩的错误,表示“今后再也不吃花小小”。
遗憾的是,在花小小舆情中几乎不见我们的正规军站出来敢于斗争、善于开展舆论引导,普及正确的民族宗教知识。最近,笔者走了几家冠以“新疆菜”“新疆风味”的餐厅,闲聊中发现,提到新疆菜的特点,从业人员的共识是以牛羊肉、烤串、大盘鸡等为主,另一个就是没有猪肉,至于为何不能含猪肉,大家认为这是默认的,再正常不过的事。到现在,一提到新疆菜、新疆风味、新疆特色,社会上形成了“没有猪肉,是清真的”惯性思维,也快成为民众的共识。
我国八大菜系,还有更多的地方分支菜系,没有见哪个菜系将某种食材拒之门外吧,何况还是全中国、整个世界肉类消费量最大的猪肉,说到底,那些鼓吹新疆菜必须是清真的声音,本质上正是宗教极端主义的具象化表现。
笔者在新疆工作生活多年,对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一直有所警惕。想当年,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宗教极端主义进入新疆,采取微观渗透伎俩进行传播,什么都打上清真,极力助推社会伊斯兰化,造成社会不同群体间的隔离隔阂,人为挖掘出一条“你和我不一样”的社会鸿沟,极端主义快速泛滥,成为新疆暴力恐怖活动多发频发的主要思想根源。
经过连续多年的治理,如今极端思想的渗透并不是以往的直接教唆“杀异教徒上天堂”“妈妈是公务员做的饭不清真不能吃”等类似赤裸裸的鼓噪,而是不断变化花样,想方设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展渗透,对民族、宗教概念进行混淆,将宗教行为、宗教禁忌偷梁换柱为民族风俗习惯就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伎俩。
在2017年以前,将维、哈、回等特定民族等同于穆斯林的思维大行其道,笔者问过不少特定民族朋友,“你是不是穆斯林?”回答出奇一致“我当然是穆斯林,一出生就是穆斯林了”……,这些民族的孩子一出生就认定天然是穆斯林(插播一句,笔者认为一出生就带有宗教烙印,那绝不是宗教信仰自由,而是强行套在孩子身上沉重的枷锁),都要遵守不能吃不清真的所谓风俗习惯。在今天,大家可以关注下社交媒体,如:在“新疆古丽在广东”“新疆古丽在安徽”等抖音账号发布的民汉通婚(个人认为使用族际通婚一词更为准确一些)作品下,常能发现辱骂古丽们“吃猪肉背叛了整个民族”“你父母一定很伤心”“私底下吃也就算了,拿来在网上公开就是对你本民族风俗的侮辱”之类的评论。类似跟评的人有部分确实是坏,也有不少人未必知道“不吃不清真的”“不与不信教的人结婚”是宗教禁忌,反而以为是在维护本民族传统习俗。
从思想根源分析,伊斯兰教通过战争等手段于16世纪成为新疆主要宗教以来,由于其与生活习俗深深挂钩的特征,数百年来教规教义已全方位渗入特定民族的日常生活,宗教活动和风俗习惯互相交织,如饮食、起名、婚丧嫁娶、日常问候语等。恶评、诋毁族际通婚的人脑子中错将宗教禁忌当成本民族风俗习惯,以至于不自觉把自己实质上摆到了宗教卫士的角色,可伶又可悲。
教族捆绑或者说教族一体,正是泛伊斯兰主义、“三股势力”、别有用心之人的重要理论根基。通过从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助推社会生活宗教化,将教规教义上升到民族信仰、民族习俗的高度,大力推动宗教禁忌逐渐风俗习惯化、社会化直至神圣化,最终将民族和宗教牢牢绑在一起。于是依法管理宗教、整治宗教领域乱象,甚至开展去极端化就被描述成剥夺公民宗教信仰、伤害民族感情,乃至扣上“破坏民族团结”的大帽子,好在这一套混账逻辑如今在新疆已经很难行得通了。
然而,内地部分地方就不容乐观了。2023年冬季,笔者去了一趟甘肃省某自治州,看到了清真商店、清真粮油店、清真冷库、清真夜市等荒唐的一幕,印着阿拉伯语、充满宗教色彩的物品打着“民族用品”的旗号公开售卖。今年4月到了一趟宁夏,在2018年、2019年弄得沸沸扬扬的韦州清真寺事件所在的某县,刚开始还好奇很多店面没有居然挂清真字样,以为清真概念泛化整治小有成绩,后来才了解到整个县城没有一家餐馆售卖猪肉菜品,也找不到卖猪肉的店铺,当地人一句“挂不挂清真没有影响,反正全部是清真的”让人唏嘘:全县30多万人,总有人喜欢吃猪肉吧,这些人饮食自由的权利谁来为他们撑腰?
哪怕退一万步说,不谈教族捆绑问题,也不说民族和宗教的区别,新疆生活着56个民族,如果说新疆菜一律是清真的,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千万人口吃猪肉的饮食权利岂不是被代表了?凭什么如此庞大人群的饮食要被无视呢?社会公平体现又何以体现,任何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都代表不了新疆,这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家园。
再者,风俗习惯不具有强制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在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今天,我们新疆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提倡不断向世俗化、现代化的生活迈进,全社会更应该为那些自愿改革习俗的群体撑腰,依法保障其改革风俗习惯的自由。我们的人民政权应理直气壮的对部分群体长期存在的将民族、地域、宗教捆绑等错误认识进行社会纠偏,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增进不同群体间的共同性,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根基。
在新疆由稳向治攻坚期的当下,正确区分宗教要求和民族风俗习惯,对两者进行有效剥离尤为重要,全社会要持续摒弃多年来“太敏感了”“不好把握,搞不好容易出问题”的惯性思维,敢于斗争,树立担当意识,旗帜鲜明去讨论去探讨,得出正确权威的结论,破解现实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严防民族风俗习惯宗教化进而神圣化,防止宗教借风俗习惯扩大影响的趋势,更加注重加强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去极端化不断向纵深推进。
上述啰啰嗦嗦一席话,你觉得新疆菜该包含哪些特征,新疆风味具有哪些特色呢,欢迎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辩论、评论留言,相信真理会越辨越明。
作者:韦良俊,一名普通的新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