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玄戒芯片:昂贵的研发项目,划算的溢价构建
眼下的小米,正处在溢价构建的关键期。自研芯片能够带来品牌溢价,这笔投入既能产生研发价值,又能产生营销价值。
作者|杨知潮
从研发的角度来看,小米自研SOC(系统级芯片)的10年500亿投入有些太贵了。
它相当于2024年小米净利润的两倍,尽管名义上自研芯片能够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但眼下,手机厂商算账的结果大多不是这样:眼下,OPPO、vivo、荣耀均未有自研SOC的配置。哪怕是三星这样的芯片巨头,也在旗舰机里大量配置高通的芯片。
但从品牌建立的层面来看,500亿又很便宜。
2024年,小米手机的ASP(平均销售单价)同比增长5.2%,达到了1138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在高端电动汽车SU7的带动下,小米的产品越来越贵。在这个阶段,自研SOC能极大地提升小米的品牌形象,卖出更高的溢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笔10年500亿的投入,既是研发费用,也是营销费用。
01 省钱并不容易
2024年,小米手机在ASP上升的情况,毛利率竟然出现了微弱下滑。尤其是三季度,小米手机毛利从69.3亿下滑到了55.47亿,毛利率下滑接近5个百分点。
——很多钱都去了上游。
上个财年里,高通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0%,尤其是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6%。接近一半的收入,来自小米等中国客户。联发科也没少赚,三季度,联发科净利润同比大涨37.8%,吸走了不少手机厂商的利润。
终端的利润流向芯片已是老生常谈。于是提升毛利率,降低成本,就成为了终端厂商造芯片的最大理由。
不过它的效果究竟几何,很难找到明确的数据说明。
此前有关自研芯片提升毛利率的说法,很多来自苹果。2020年,苹果宣布将在未来两年用自研的M系列芯片替代掉英特尔,最终实现Mac电脑芯片的全面自研化。
按照当时Cowen分析师的测算,一颗M1处理器的成本只有40-50美元,而当时MBA搭载的Intel i5芯片组价格高达175-250美元。相当于每台Mac电脑,有可能多赚100美元以上的毛利。
不过上述M1的数据是根据代工的量产成本,但芯片成本的大头从来不是物料,而是流片等研发费用。联发科的最新毛利率达到了48.1%,比很多互联网公司还高,但最终的净利润率并不到20%。更何况英特尔的芯片组价格是标价,并非苹果的直接拿货价。两边各自打折后,数字绝没有这么好看。
不过此后两年,苹果的毛利率的确大幅度提升。2021年,苹果的毛利率提升了约4个百分点。但这种毛利增长的因素过多:2021年是苹果服务收入暴涨的一年,与此同时也是ASP大涨的一年。而作为一项占比不到10%的业务,苹果并没有公布Mac的毛利率。
相比不单独披露利润率的Mac,芯片企业的数据清晰了许多。
从高通到英伟达,甚至是英特尔的CCG(客户端计算事业部,是生产PC芯片的部门),都在赚取着超高的利润,他们的毛利率在40%-70%上下徘徊,净利率也常年在30%-50%附近。
但芯片企业的超额利润来源,从来不在于芯片设计制造本身,而是指令集、专利等各种要素支撑起的生态。比如英伟达仰仗着CUDA的开发者生态,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兼容性。而英特尔、AMD则拥有和微软合作的X86生态护城河,极大地降低了PC端CPU的竞争烈度。还有高通,它的专利许可部门,也就是QTL的利润率高达70%以上(2025年第一财季甚至达到了75%),其利润率是芯片销售部门的二倍。
但当失去这些生态护城河,直接面对性能的竞争时,芯片企业所表现出的利润率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这方面的典型是联发科,最新的财报里,联发科的净利率只有19.3%。而且,联发科收入里有40%来自智能设备平台,即路由器、智能电视等设备,按照行业数据,这部分芯片由于竞争烈度较低,毛利率还普遍高于手机芯片。这意味着如果联发科只做手机芯片,其净利润率可能会更低。
三星电子的半导体部门,也是一个利润波动巨大的部门。三星电子的半导体业务一度在2023年巨亏800亿(人民币),此后更是交出了4.4%的可怜运营利润率。
而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缺少英伟达这样的开发者护城河,也没有高通那样大量的专利,也不能像博通一样在企业端构成一种锁定效应。最终,他们的商业模式很可能会和联发科这类企业更加接近。
更何况,联发科是全球手机芯片出货量最大的企业,三星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规模效应极大地摊薄了其边际成本。对于难以外供,主要在自家品牌使用的手机厂商来说,手机芯片利润率很可能会是一个不好看的数字。
02 选择放弃的友商
有关自研芯片这件事,手机厂商都在用脚投票。
2023年年中,OPPO的芯片业务哲酷被关停。段永平在社交媒体上评价了这件事:改正错误要尽快,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他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作为OPPO背后的老板之一,段永平显然认为OPPO当时自研芯片是一件错误的事。关停,则是对错误的改正。
vivo还在坚持自研芯片,但并非自研SOC,而是各种“小芯片”,比如自研的影像芯片VS1。
荣耀大力布局的则是射频增强芯片,按照荣耀官方的说法,荣耀C2芯片在弱网场景下的手机信号提升了20%。至于SOC这样的“大芯片”,荣耀似乎兴趣平平,赵明在2023年回应过自研SOC的问题:“荣耀今天与联发科、高通的合作,让我们可以拿到最优秀的芯片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高通、联发科也会把很多能力对荣耀开放,或者对未来的规划进行沟通。”
——做“小芯片”,其实也是小米过去的故事。
2017年,在小米5C手机上市,搭载了小米松果自主研发的澎湃S1芯片。但此后几年,澎湃S2等后续系列产品迟迟没有推出。小米的自研芯片也走上了“小芯片”之路,比如影像处理的澎湃C1、充电管理的澎湃P1、电池管理的澎湃G1。
在自研和买芯片的抉择里,三星的选择更加有趣:
三星的自研芯片已经成功,Exynos芯片在全球市场具备一定的份额。但在Galaxy S25系列中,高通却占据了7成的份额。而根据Canalys 2024年三季度数据,三星在所有基于高通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当中占比高达21%,销售额占比更是高达47%。
并且这一数据还有扩大的趋势:今年年初,由于良品率问题,三星 Galaxy S25 系列手机全系将采用骁龙8至尊版 for Galaxy 芯片。
三星的整体半导体技术是包括苹果在内的任何手机厂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拥有从代工到测试的全产业链技术。在包含SOC在内的全球半导体市场,三星长期是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这样一家企业,仍然在高端领域大量选择购买芯片,足以可见自研芯片这份选择的挑战有多么巨大。
03 既是研发,也是营销
当然,芯片不止是花钱的,也不止是省钱的,它还能挣钱。
前文提到,苹果于2020年宣布,计划在Mac电脑中全面取代英特尔芯片。外界不得而知这份计划让苹果省了多少钱,但毫无疑问,它帮苹果多挣了一些钱:
2021年,苹果推出了搭载新M1芯片的Mac产品线。在这代电脑里,围绕M1不同的核心数量,苹果推出了很多种SKU。以14英寸版本MacBook Pro为例,入门版为8核CPU、14核GPU,而在加2个CPU内核后,基础款的售价就多了足足1500元——和前文提到的英特尔芯片组售价差不多。
自研芯片的一个配置,就能多挣出一套英特尔芯片组,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自研芯片真的很赚钱。
除了这些“挣钱小技巧”,更重要的是,自研芯片能够带来品牌溢价。
最广为人知的当然是华为“王者归来”的故事。2023年8月,搭载麒麟9000S芯片的华为Mate 60系列正式开售,起售价高达5499元,最高配更是超过了10000元。但这款昂贵的手机一经上市就极为畅销,去年9月,Couterpoint发布的数据显示,Mate 60系列总销量突破了1400万台。也是从Mate 60开始,华为高端手机重新登上了牌桌。
有关这款手机的成功要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自研的麒麟9000S芯片,为华为Mate 60带来了大量的溢价。
其实这种自研芯片的品牌效应在小米自己身上也有过展现——2017年发布的小米5C首批上市的库存很快售罄,还打破了部分渠道的销售记录。当然,这款手机此后的销量并不理想,但在上市初期,自研芯片的广告效应还是很足的。
而眼下的小米,正处在溢价构建的关键期。整个2024年,小米的成长离不开“高端”两个字。高端新能源汽车SU7的横空出世,中高端手机份额快速提升,全能手机客单价创下历史新高的背后,是这个品牌格调的快速升级。在这个品牌形象不断升级的时期,再搭载上自研SOC,小米的高端手机可以获得更多的溢价空间。
2024年,小米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相加之和差不多就是500亿。烧掉一年的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实在是有点贵。但与此同时,这笔钱既能产生研发价值,又能产生营销价值。
这种独特的“摊薄”方式,很可能让它成为一笔当下非常划算的投入。
头图来源|AI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