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龙舟超5000条!汨罗如何把“非遗”做成2亿元大生意?

端午将至,粽叶飘香,汨罗江上又响起了激昂的鼓点。千百年来,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代代相传,而这一切,都与一位伟大的诗人紧密相连。2300多年前,屈原在汨罗江畔怀沙明志,使这里成为端午文化的源头,也让龙舟竞渡成为这片土地最鲜活的记忆。

如今,这份厚重的文化传承正在汨罗大地上焕发新的生机。漫步汨罗,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龙舟队。每逢端午时节,江面上百舸争流的盛况令人振奋。更令人惊喜的是,汨罗传统的龙舟文化已催生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汨罗已有20多家专业龙舟制造企业,年产各类龙舟超5000条,年产值突破2亿元。从东南亚到欧美,汨罗制造的龙舟正划向世界。

然而,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汨罗龙舟产业如何实现从“文化符号”到“产业品牌”的跨越?让我们走进“龙舟故里”,探寻这条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

龙舟故里,楚风赓续

“端午是汨罗人的年。”这句俗语背后,是汨罗人与龙舟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作为“龙舟故里”,汨罗的龙舟制造技艺已传承千年,如今正经历着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产业的蜕变。

走进汨罗江畔的龙舟作坊,空气中弥漫着杉木的清香,匠人们手中的刨刀在木料上游走,每一道纹路都延续着千年的工艺。但仔细观察,这一传统工艺制造场景中已悄然融入现代元素——数控雕刻机精准勾勒着龙头轮廓,玻璃钢材料与传统杉木巧妙结合。这种“守正创新”的探索,正是汨罗龙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龙舟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是什么?是如何实现传统工艺的时代化演进与市场化需求的动态平衡。

这一命题至少包含三个维度的深层挑战:工艺传承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张力,文化本真性与商业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以及非遗保护与产业升级之间的辩证关系。

“传统工艺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传承中创新。”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桂生如是说。

500

传统木质龙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但在实际应用中,其重量大、易变形等物理特性会降低龙舟航行速度与操控稳定性,难以满足现代赛事对器材标准化的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龙舟赛的标准化要求,许桂生不断改进龙舟制造工艺,将玻璃钢薄膜应用到木质龙舟的舟身和舟底。这一工艺获得了国家专利,使得龙舟既保持了传统的木质品味,又减轻了重量、减小了阻力,进一步提升了龙舟的稳定性和竞速能力。通过改良船头弧度、优化船体配重,许桂生制造的龙舟在全国赛事中屡获佳绩。

目前,汨罗龙舟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成为国际赛事指定用船。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既守护了传统龙舟的文化基因,又为其竞技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工艺的不断改进,让汨罗龙舟开始走出国门。当地制造厂家在保留汨罗特有的龙头凤尾制式基础上,会根据海外不同客户要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单艘出口龙舟售价达3000至5000美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汨罗龙舟产业过去“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正被现代化产业链取代。龙舟协会的成立整合了20余家分散企业,推动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建立。这也标志着汨罗龙舟产业从“小而散”向“精而强”转变。

500

然而,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汨罗龙舟产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利润空间压缩,折射出创新驱动力的不足;年轻匠人断层现象,暴露出非遗传承体系的脆弱性;而国际市场的文化认知差异,则考验着文化输出的精准度。

这些深层次矛盾,实际上指向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传统产业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这一问题的解答,或许就藏在汨罗龙舟产业的最新探索中。

奋楫击水,以赛兴城

五月的汨罗江,鼓点震天,浪花飞溅。2025年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暨第二届龙舟超级联赛即将擂鼓开赛,24支国内外龙舟队将在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展开激烈角逐。随着赛事将近,这座“龙舟故里”再次沸腾起来。

江面上,训练中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岸边上,工人们正忙着搭建观赛台;街巷里,艾草香囊和龙舟模型成了最抢手的伴手礼。这一幕,正是汨罗以赛为媒、激活龙舟经济的生动写照。

放眼全国,从贵州榕江火爆全网的“村超”到内蒙古的“村BA”,这些成功案例印证了一个趋势:根植于地方文化的体育赛事,正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赛龙舟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更是一项竞技运动。

据中国龙舟协会秘书长何懿介绍:“2002年,划龙舟被正式纳入全国体育大会比赛项目。随着中国龙舟协会的推广发展和规范管理,划龙舟相继成为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冬季运动会、东亚运动会、亚洲沙滩运动会、亚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500

汨罗作龙舟文化的发源地,已经连续举办十多届国际龙舟节等系列大型赛事。

在多年的实践中,汨罗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龙舟经济发展路径:在赛事运营方面,通过国际邀请赛与本土联赛的双轨并行,既保持了赛事专业水平又夯实了群众参与基础;在产业链构建上,形成了“赛事IP开发—文旅融合—商业变现”的完整闭环。

这种“以赛为媒”的发展模式具有多重意义:其一,通过赛事流量转化,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其二,借助龙舟运动的竞技化、国际化,推动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据统计,2024年,汨罗龙舟赛事期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仅艾草香囊就售出1000余个,龙舟模型日均销售量是平日的20倍。

值得关注的是,赛事经济产生的“长尾效应”持续发酵:龙舟运动培训机构和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龙舟+”的产业融合模式不断创新,衍生出龙舟研学、龙舟文创、龙舟主题民宿等新业态。

500

由此可见,借助赛事经济,汨罗龙舟产业成功实现了从单一文化符号到复合产业生态的转型升级。这种“文化为魂、赛事为媒、产业为体”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传统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创新路径。

如今的汨罗江,既是竞技场,也是大课堂。青少年在这里学习划桨技巧,创业者在这里寻找商机,游客在这里感受文化魅力。这条穿越千年的江水,正托起一座城市的产业梦想,让“龙舟故里”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当鼓声再次响起,汨罗向世界证明:传统文化不仅能活在记忆里,更可以奔跑在发展的赛道上。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