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缩水425亿后,“玻尿酸女王”赵燕急了

500

雷达财经出品 文|孟帅 编|深海

素有“玻尿酸女王”之称的赵燕,携华熙生物一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的“檄文”,在医美行业掀起惊涛骇浪。

在这篇文章中,华熙生物毫不留情地“点名”多家券商,直斥其通过研报唱衰透明质酸(即玻尿酸)产业,引导资本和市场资源聚焦于新概念。

尽管文中未直接点破“某重组胶原企业”的名号,但结合华熙生物罗列的研报内容,港股上市公司巨子生物无疑成为这场纷争的另一个主角。玻尿酸和胶原蛋白赛道之间的暗战,借此被摆上台面。

而此番公开“叫板”多家券商的背后,华熙生物当前正面临着来自业绩和资本市场的双重压力。2023年、2024年以及今年第一季度,华熙生物的营收、归母净利润持续走低。而在资本市场上,华熙生物当前的市值,也不敌靠重组胶原蛋白突围的巨子生物以及锦波生物。

作为华熙生物的实控人,赵燕的财富版图亦受冲击。今年,赵燕家族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财富已从2021年的650亿元跌至225亿元,足足缩水425亿元,排名也从第240名滑落至第1198名。

面对重重压力,身为华熙生物掌舵者的赵燕很难坐视不管。今年3月,她在公司内部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贪风暴”,并表示“这个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织,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

为扭转业绩颓势,赵燕还亲自挂帅,带领管理层深度下沉业务一线。今年第一季度末,她直接接管品牌与传播管理中心,以及BM肌活、米蓓尔两大核心品牌。通过精简管理层级、重塑创业型组织架构,华熙生物试图唤醒团队的创业精神。

“玻尿酸女王”赵燕,手撕“玻尿酸过时论”

5月17日深夜,华熙生物在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将矛头对准多家券商,指责他们故意唱衰玻尿酸产业,试图将投资者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热门概念上,这一举动在资本市场和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华熙生物在文中提到,近年来,透明质酸在资本市场概念切换的浪潮中遭遇了谎言与践踏,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诸如“过时”、“不如某物质安全”、“不如某物质更具生物活性”、“不如某物质具备市场价值”……

而与玻尿酸被唱衰恰恰相反的是,自2022年起,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迅速崛起,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新宠儿。华熙生物表示,为了营造比透明质酸产业更大的预期,在围绕某重组胶原企业的研报中,出现了大量直接针对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所谓“对比研究”。

文中,华熙生物罗列了华泰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西部证券等多家券商发布的研报,并言辞犀利地强调——“他们的名字与误导性言论被永久地记录在了互联网的世界里”。

尽管华熙生物未指明“某重组胶原企业”的具体名号,但从其整理的券商研报内容来看,该企业疑似指向港股上市美妆护肤企业巨子生物。

华熙生物认为,这些研报中的误导性“结论”,伴随着随后兴起的“玻尿酸过时论”被媒体和自媒体广泛传播,形成了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舆论共振,伤害了经几代人努力的、一个中国优势产业的市场转化基础。

华熙生物称,面对不断重演的概念切换,产业企业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经过审慎的评估,华熙生物决定开放透明地讨论这些言论是否存在基本的科学基础。

针对华熙生物此次公开发声,5月20日,经济观察报致电多家被其“点名”的券商机构。其中,华泰证券工作人员表示需协调相关部门对接;方正证券工作人员称,以公司官方公告为准;平安证券与西部证券工作人员均表示对涉事研报内容不知情;信达证券表示不清楚由哪个部门负责。

而参与撰写相关研报的两位分析师同日向《经济观察报》回应称,研报的内容均合规,也并非外界所说的“站台巨子生物”。其中一位撰写人表示,研报是根据客观的公开资料整合撰写。另一位分析师称,若需要论述两种不同的成分,分析师通常不会进行绝对比较,而是各自论述优劣势,保持平衡客观。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此次公开“叫板”多家券商之前,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就曾在一季报中表达过类似观点。她当时指出,尽管市场存在对新概念的需求,但新概念间的竞争使得透明质酸和糖生物学“过时论”背后存在巨大利益动机。

在赵燕看来,“过时论”和“取代论”完全不符合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走向,改变不了透明质酸和糖生物学未来在细胞外基质ECM和细胞生物学中的核心研究地位,动摇不了其在衰老干预、减龄管理中的巨大转化应用前景。

而在华熙生物此次发文两天后,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共同发出倡议书,呼吁从业者及资本市场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初心,华熙生物官方公众号随即转载了该倡议书。

对于近期发布的文章,华熙生物方面向媒体透露,此次发声是基于多重考虑,且此次官方发声前已与上述两大行业协会进行了沟通并获得支持。

公开“叫板”券商背后,华熙生物业绩面临低谷

在此番公开“怒撕”多家券商的背后,华熙生物的业绩正处于低谷。时间回拨至2022年,华熙生物全年斩获63.59亿元的营收,这一数字创下其自上市以来的营收新高。

但这份辉煌未能延续,随后到来的2023年,华熙生物的营收却减少4.45%降至60.75亿元。到了2024年,华熙生物的营收仍未止跌,反而颓势加剧,其营收规模同比再度减少11.61%降至53.71亿元,跌破60亿元关口。

营收走上下坡路之际,华熙生物的净利润指标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继2022年创下9.71亿元的佳绩后,华熙生物的归母净利润于2023年、2024年分别下滑38.97%、70.59%,降至5.93亿元、1.74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卷入纷争的巨子生物,去年营收同比增长57.17%至55.39亿元,首次超过华熙生物。而巨子生物22.27亿元的归母净利更是华熙生物的12倍还多。据悉,巨子生物核心品牌可复美为其贡献82%的收入,而该品牌产品的核心成分正是重组胶原蛋白。

在2024年年报中,华熙生物坦言,公司整体经营成果承压,并从多维度剖析了业绩下滑的深层原因。比如,公司收入占比较高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受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周期波动和战略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调整仍在持续。

其次,因管理变革的组织架构升级、薪酬体系变革、咨询公司费用和股权激励费用等超过7000万元,影响了短期损益。

同时,公司加大对长期性、战略性、前置性的投入,包括推进供应链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落地包括海口、天津、东营、湘潭等产能布局,相关费用增加超过1亿元。

再者,公司持续保持前瞻性研发投入,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公司持续加大在创新业务领域的投入,积极布局未来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业务,如再生医学、营养科学创新转化业务等。战略性创新业务投入超过1亿元。

此外,公司对应收账款、存货、商誉等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对存在减值迹象的相关资产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约1.89亿元。

华熙生物将2024年的经营结果定义为“长期持续增长后的战略性主动调整”,强调这是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虽然管理变革和战略升级带来了短期的业绩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些举措将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进入2025年,华熙生物的业绩颓势仍未扭转。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10.78亿元的营收,相较上年同期的13.61亿元减少超两成。同期,公司实现1.0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的2.43亿元降幅更是高达58.13%。

具体来看,第一季度,华熙生物的生物活性物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依然稳健,生物活性物新原料和医疗终端新管线研发、注册和市场化进度加快,但公司收入占比较高的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依然处于调整周期,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主因。

赵燕认为,公司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下滑的根本原因不是市场竞争加剧,该领域众多公司依然快速增长,拥有医疗、生物科技基础认知的企业依然在该板块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赵燕进一步解释称,该板块业务下滑的根本原因是偏离了该业务板块第一轮成功启动的基础——公司在透明质酸及糖生物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偏离了基于公司的核心科技优势塑造品牌。同时,该板块的业绩下滑也并非由于错过了任何“市场风口”,而是基于自身更深层的人才与组织原因。

财富较巅峰缩水425亿,赵燕高举改革“大刀”

作为华熙生物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赵燕见证了公司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深度参与并主导了公司从创立到上市的每一个关键阶段。

据华熙生物此前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截至去年末,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华熙生物58.86%的股份。

目前,赵燕在华熙生物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并通过复杂的股权架构牢牢掌握着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去年,赵燕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达222.8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赵燕虽仍为中国国籍,但其已取得其他国家或地区居留权。

依托实控人身份,赵燕在公司分红中收获颇丰。据同花顺iFind显示,自2019年上市以来,华熙生物累计现金分红6次,累计现金分红数额达11.38亿元,分红率为29.54%。

与此同时,靠着一手缔造的华熙商业帝国,赵燕家族长期在富豪榜占据一席之地。在不久前揭晓的《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中,赵燕家族以225亿元财富位列第1198名。

与同处医美赛道的其他大佬相比,赵燕家族的财富力压爱美客简军的220亿元以及昊海生科蒋伟、游捷夫妇的73亿元,但不敌巨子生物严建亚、范代娣夫妇的315亿元。

而与自身相比,赵燕家族的财富在近几年也出现了明显的缩水。2021年,前者曾以650亿元身家跻身《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40名。但短短几年时间过去,赵燕家族的身家骤降425亿元。

赵燕家族财富大幅缩水,与华熙生物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紧密相连。截至5月21日收盘,华熙生物股价报52.61元/股,与曾冲破300元大关的历史高点相去甚远。

早年间,玻尿酸在医美市场上广泛应用,成就了“医美三剑客”华熙生物、爱美客和昊海生科。而如今资本市场对不同赛道的冷热不均,正加速行业格局的重塑。

目前,华熙生物的最新市值为253.41亿元。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同为“医美三剑客”的爱美客、昊海生科,市值分别为530.87亿元、122.52亿元。

而自诩“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导者”的巨子生物,最新市值高达875.46亿港元。此外,由山西女首富杨霞掌舵的锦波生物,近来也凭借重组胶原蛋白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其511.16亿元的最新市值稳坐北交所“股王”宝座。

面对业绩与资本的双重困局,赵燕并没有“坐以待毙”。今年3月,她在公司内部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贪风暴”,严令所有涉贪人员在3月31日前主动坦白问题并提交辞呈,否则将移交司法处理。

在业务管理层面,赵燕从今年第一季度末还开始下沉管理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并亲自接管品牌与传播管理中心,以及BM肌活、米蓓尔两大品牌。公司还摒弃过去基于折扣促销逻辑开展的低效投放活动,重新建立基于科技实力和AI辅助认知的品牌内容体系。

同时,公司将原“个人健康消费品业务”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参照医美业务的调整变革成功经验,结合公司的优势全面调整消费品业务的管理和运营团队,着力打造一批拥有科学信仰、专业硬核的年轻化管理运营团队。

此外,华熙生物还设立“前沿洞察科学内容研究中心”、设立“竞争情报部”,整合多条事业线的底层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品牌的前沿科研传播工作,全面追踪并有效应对任何与科学常识和科研趋势背离的竞争性传播活动。

大刀阔斧的改革下,手撕“玻尿酸过时论”的赵燕能否助力华熙生物从当前的困境中成功突围?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