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万亩油菜大丰收!湖南这座粮油大县的“致富密码”藏不住了

一日三餐,中国人的厨房里总少不了一勺油的热闹。无论是炒菜的滋滋作响,还是凉拌的油香四溢,食用油早已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这熟悉的烟火气背后,却藏着一个鲜少被提及的事实——我国每年消费的3700万吨食用油中,有三分之二需要漂洋过海而来。大豆、棕榈油等进口油料,支撑着千家万户的日常所需。

如何让中国人的“油罐子”端得更稳?答案就藏在油菜这一土生土长的油料作物中。作为国产食用油的第一大来源,油菜贡献了40%以上的自产油量。

近日,湖南2258万亩油菜正在大面积收获。在湖南沅江市,初夏的田野正上演着一场金色的丰收盛宴。50万亩油菜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饱满的菜籽堆成小山。通过推广良种良技、创新种植模式,这里的油菜产业不仅实现了面积稳增、效益提升,更探索出一条“藏油于技”的新路径。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沅江人究竟变出了怎样的“油”戏法?让我们走进沅江这场关乎饭碗的“金色革命”,一探究竟。

良种良技,助力高产高效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呈现出鲜明的技术驱动特征,沅江也不例外。

高产高效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优化和产业效能的提升。通俗点来说就是要么扩大有效种植面积,要么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单位面积产量。

近年来,沅江在稳定扩大油菜种植规模的同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重心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

沅江的智慧,首先体现在破解耕地资源约束上。当地创新推广“稻稻油”轮作模式,巧妙地利用了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和水稻生产的时空间隙,将油菜种植嵌入到粮食生产的空档期,实现了“一年三熟”

500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稻稻油”轮作模式能带来多重效益:一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使土地利用率提升;二是改善土壤微生态。油菜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能有效活化土壤养分;三是规避市场风险,通过多元化种植稳定农户收入。

2024年,沅江油菜种植面积达50.6万亩,其中新增扩种面积2.36万亩。这些数字背后,是沅江对每一寸土地的精细规划。

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场由技术引领的种植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一台无人机至少可以抵十个劳力”,这是飞航手陈亚洲的切身体会。每到播种季节,陈亚洲不仅负责家里两千多亩田地的飞航,还负责村里其他农户的两千多亩农田的飞航。

500

在劳动力日益紧缺的农村,沅江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6.49%,其中,油菜机播面积超过30万亩。

综合机械化率背后,是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深刻变革。像陈亚洲这样的专业飞航手,他们的角色已从简单的劳务提供者,升级为农业技术服务者。这种转变预示着:未来农业的竞争,将是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的竞争。

与此同时,油菜种植户王剑良种植的“三高两低”(高产、高油、高抗、低芥酸、低硫苷)新品种,正是沅江市重点推广的优质油菜品种。今年,王剑良的油菜田亩产预计突破300斤,部分地块可以达到400斤以上

这一产量表现得益于新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的协同效应:一方面,高产品种特性充分发挥了增产潜力;另一方面,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保障了品种优势的转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品种的高含油率进一步提升了单位面积产油量,而低芥酸、低硫苷的生化特性则使其品质显著优化,体现了沅江油菜产业从追求产量向“量质并重”的发展转型。

沅江系列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正在重塑其传统油菜产业的价值链,也启示了我们: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术应用本身,更在于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体系和产业生态。

农旅融合,激活四季经济

当农业资源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乡村发展的可能性正在被重新定义。

“体验经济”的崛起正在重塑县域资源的开发模式。长期以来,油菜种植业的价值评估局限于单一的经济产出维度,其潜在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忽视。这种价值认知的局限性,制约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效益。

如今,随着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深度结合,油菜种植正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多元价值链延伸。

500

每年三月,当数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时,沅江市便迎来一场农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沅江市琼湖街道保民村为例。近年来,保民村凭借油菜花,打造“花间经济”全产业链,为传统农业融入新动能,蹚出一条“以花兴产、以产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保民村的创新之处在于并未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而是以系统化思维和全产业链布局,突破了“花开一季、客来一时”的农旅瓶颈

保民村“春赏花、夏榨油、秋研学、冬养地”的四季产业循环体系,使该村实现了旅游资源与农业生产的无缝衔接。春季,观光小火车穿梭于金色花海,骑马观花、田埂摄影等项目吸引游客驻足;夏季,现代化榨油坊将丰收的菜籽转化为高品质食用油;秋季,农田变身为自然教育课堂,游客在此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冬季,农田进入休耕期,农民通过生态养护提升土地肥力。

可以看出,通过深度挖掘油菜的食用价值、文化价值和体验价值,保民村构建起了“观光引流-体验增值-消费变现”的完整价值链条。这种多维度的价值开发体系,使得每亩油菜地的综合收益较传统种植模式大幅提升,并激发了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的系统性重构。沅江市农旅融合创新不仅突破了油菜产业生产效益单一的局限,更推动了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元价值创造的转型升级。

这一转型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度契合。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其价值实现不应囿于传统的生产维度,而应着眼于全要素、全产业链的价值挖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激活农业资源的多维价值。这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

500

从良种良技的推广到农旅融合的探索,沅江的经验表明:破解“油罐子”问题,既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单产,更要通过产业融合拓展价值空间。

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农业的多功能性还将被进一步激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型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禀赋,避免同质化竞争。沅江模式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既把握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又扎根于洞庭湖区的生态本底。当更多地区能找到这样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时,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才能真正遍地开花。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