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的代工争议:“良心”与利益的博弈难题

500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300字)

近日,娃哈哈因委托今麦郎代工纯净水引发的争议,将食品代工的潜在风险彻底推向公众视野。

娃哈哈对此迅速作出声明,表示已终止合作,并强调产品符合国标以及自有标准。其在声明中坦言,选择代工是2024年市场需求激增,导致产能不足。言下之意,代工只是应对短期压力的权宜之计。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尽管其对于代工问题毫无回避的态度,被部分舆论所肯定,言此符合其掌门人宗馥莉一贯雷厉风行、敢作敢为、直截了当的个性。但公众对其“代工模式”的质疑并未就此平息。

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食品代工链条的脆弱性,更折射出行业长期存在的“良心”与“利益”的博弈难题。

500

1

代工通弊的信任危机

代工模式在食品行业的普及,本质上是市场倒逼或者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娃哈哈选择代工的初衷正是与此相关。

公开数据也佐证了此点:2024年娃哈哈的营业收入约为700亿元。这意味着,在宗馥莉的带领下,娃哈哈再次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回升。2024年11月,宗馥莉直接表明,娃哈哈2024年的业绩拉动,更多源于瓶装水、AD钙奶的强势增长。

增长之下,产能自然跟着吃紧。此时,选择代工就是最便捷的解决方案。

然而,与电子产品、服装等代工不同,食品行业对原料、生产工艺及储存条件等的敏感性要高出很多,涉及原料溯源、工艺稳定性及微生物控制等众多环节,而成品质量常常难以通过单一出厂检验就完全保障。

这种动态风险源于食品生产的复杂性——原料批次差异、生产设备清洁度、运输温控等环节稍有疏漏,都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更关键的是,现有检测方式及标准是否足以覆盖所有潜在风险?

以曾经备受瞩目的苹果汁生产为例,原料苹果的糖分、酸度及农药残留差异、霉变程度等,都可能直接影响成品风味与安全性,但这类指标未必全部纳入检测范围。

更早的三聚氰胺事件,更是将食品安全监控的复杂性彻底放大:当时的检测方式因无法识别非法添加物,导致问题奶粉居然通过了检测。

类似的,娃哈哈代工事件中,若代工厂使用低价原料但成品符合国标,品牌方仅凭出厂检验是否可以完全察觉?

事实上,娃哈哈于声明中表示,在与今麦郎的合作中,其“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抽样检测” ,这或许起到了反向效果,反而放大了消费者的品质焦虑,消费者会问:“对于整体代工生产的流程,你能完全把控吗?更何况,这只是抽检,那些没有抽到样的批次,如何保证全部合格?”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正是这种“合规但未必合理”的矛盾,带来了食品生产的最大隐患。而代工模式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当品牌方将生产环节外包,其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必然削弱,对代工厂的质量监控更加困难。

2

娃哈哈代工争议的特殊性

更多精彩,详见:(娃哈哈的代工争议:“良心”与利益的博弈难题【《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