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走向落地,深圳率先给出新质互联网城市建设路线图
2024年7月的第三届中国IPv6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新质互联网,认为超大带宽、低时延、确定性、泛在安全等能力,将是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方向。
时间来到2025年4月,深圳市工信局在《深圳市极速宽带先锋城市2025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建设具有深圳优势的新质互联网,推动网络向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升级演进”。
按照技术扩散的规律,从概念到共识再到产业落地,往往需要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让外界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新质互联网”就已经开始在城市级场景中落地。
作为一个擅长创造奇迹的城市,深圳一直走在智能化的最前沿,一次次为外界指明了产业创新的方向。在新质互联网的建设中,深圳做了什么样的示范,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产业逻辑?
01 互联网的代际演变,应用模式不断被重构
从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算起,几乎每隔10年,互联网就会出现一轮代际演变,不断重构应用模式。
最早是门户网站和论坛,打开了连接人与信息的窗口;2005年后进入PC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博客、SNS等创新应用;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的里程碑时刻,购物、社交、娱乐等需求不断向互联网转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亿万用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
以此类推的话,2025年前后互联网将进入新的代际,又将对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邬贺铨院士已经给出了答案——未来十年是新质互联网阶段,将走向四大重构。
1、终端形态向新重构。大模型的下沉和智能体的落地,不断让AI嵌入到终端和边缘计算中,重新定义了手机、PC、眼镜、AR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工业模组,从过去信息获取和呈现的工具,演变为自主感知、理解和决策的智能协作节点,更依赖低延迟、高可靠、边云协同的网络架构。
2、网络设施向智重构。AI不仅仅被嵌入到终端,还嵌入到了网络层,驱动网络“自学习、自调度、自演进”,比如通过大模型预测网络负载实现路由优化、利用AI进行网络拓扑预测和故障模拟、通过大模型和智能体自动生成网络策略等等,AI for Network已经成为行业的新趋势。
3、产业应用向智重构。在IPv6+、5G-A等技术的驱动下,产业应用持续向智能化转型,就像智能座舱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工业互联网开始场景大模型优化供应链、城市利用视频+AI实现精细化管理、零售行业加速无人化……整个产业进入到了“智能涌现、泛在协同”的新阶段。
4、数字治理向善重构。互联网的有序创新,治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时需要有保持包容性,容许一定的试错空间,以促进新业态的发展。完善数据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基础制度成为网络治理的一部分,实现“技术向善”与“风险可控”的平衡,将是数字治理体系的核心课题。
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内涵不再局限于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而是“人-机-物-环”全要素协同,承担了算力支撑、数据流通、智能协同、系统调度等使命,在新质生产力中扮演了“基础设施技术底座”的角色。
特别是在城市间的竞争,不再是拼地段、拼人口、拼政策红利,转向拼算力、拼数据、拼产业应用的语境下,谁能更快、更深地融入新质互联网,谁就能在城市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02 新质互联网怎么建?深圳给出了落地指南
厘清了新质互联网的背景,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怎么建设新质互联网?
2024年9月举办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新质互联网研究组”在《新质互联网智鉴报告》中,首次系统提出了“联算、联智、联数、联空”的要求,为新质互联网的建设提供了清晰路径。
2024年11月底开幕的第二届网络创新发展会议上,正式启动了新质互联网(Net5.5G)全球先锋计划,聚焦全球范围内发展百大思想先锋、百大城市先锋及百大商业先锋,深圳和沙特入选第一批“城市先锋”。
如果说《新质互联网智鉴报告》给出了理论框架,《深圳市极速宽带先锋城市2025年行动计划》则是一份极具操作性的落地指南,提出了18项工作任务,和新质互联网密切相关的可以总结为三个维度:
一是升级基础网络。
以万兆以太“百千万”建设行动为例,将推进智慧园区、智慧医院、智慧校园、智慧工厂等重点场所数据通信网络升级,新增高品质万兆以太园区100个以上、10G以太端口1000个以上、Wi-Fi 7 AP 10000个以上,实现万兆以太、智能管控运维及网络安全技术部署。
二是优化算力网络。
特别提到“构建算力互联互通体系”,在算力中心方面,明确了“鹏城云脑”网络智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项目;在算网协同方面,涉及国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调度平台等,实现算网资源统一调度与智能编排。
三是陆海空天一体化。
除了基础网络和算力互联互通,还将构建全球首个市域级“5G+毫米波+卫星”低空全覆盖安全网络,新增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10个以上,同时将加快推进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光明等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的建设,完善龙岗、盐田、坪山、大鹏等低空测试场功能。
其中的内在逻辑并不难解释。
升级基础网络的目的,是在算力需求和供给间架起高效联接的桥梁,满足办公、生产等企业智能化场景的入算需求;优化算力网络,旨在通过高吞吐、长距无损协同等能力打破地域限制,提升算力资源利用率;在低空智联上的提前布局,则是构建稳定、连续、高速可靠的无缝覆盖通信网络,以满足各种日益增长的低空类新业务需求。
在大模型重塑千行万业的背景下,践行新质互联网的深圳,正在用行动回应一个时代命题——未来城市靠什么竞争?
03 重塑城市资源禀赋,一场教科书式的案例
问题似乎并不难回答。
回顾城市的进化史,可以说是一部生产要素的变迁时。在土地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时代,肥沃的平原地区往往是大城市的摇篮;而当资本取代土地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时,城市开始沿着金融与商业的脉络扩张,港口城市、交通枢纽等迅速成长为现代化都市。
进入到智能化时代,数据被视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同时也在重新评估城市的资源禀赋。
从偏居华南一隅的小渔村,到雄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国际性大都市,深圳只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其中有“经济特区”的政策利好,更重要的是深圳对“新生产要素”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行动力。
比如前面提到的低空经济。
按照中国民航局的预测,2025年国内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有望在2035年达到3.5万亿元。在出台了低空经济“行动方案”的城市中,只有深圳明确提出了“构建融合通信网络体系”。
低空经济“飞起来”并不难,可想要“飞得好”“飞得稳”,就需要构建空、天、地多网融合,通信、导航、监视、服务为一体的智能网联低空产业服务模式,新质互联网恰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无人机、eVTOL,还是低空物流、低空旅游,都离不开高可靠、低时延、高带宽的网络,可以说没有新质互联网,就没有可规模化的低空经济。
同样的还有智能机器人。
根据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的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国内已经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比2020年底增长了206.73%,较2023年底增长了19.39%,妥妥地新兴蓝海赛道。
智能机器人的价值释放,在于能否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生产一线。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想要满足多机器人协作的需求,网络必须提供1Gbps的带宽,将交互反馈时延控制在20ms内,同时需要厘米级精度的定位防止碰撞事故。剑指机器人“第一军团”的深圳,已经在加速培育落地应用土壤。
由此再来审视《深圳市极速宽带先锋城市2025年行动计划》,高喊“形成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要素供给能力,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的深圳,已经在通过新质互联网重塑城市的资源禀赋,打造全场景覆盖、超低时延、高可靠接入的网络底座,让算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抢占下一个城市跃迁的制高点。
在传统要素边际效应递减的当下,一座城市怎么凝聚新质生产力,深圳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案例。
04 写在最后
深圳并不是拥抱新质互联网的唯一选手。
就在4月末的第六届金砖国家未来网络创新论坛上,“金砖国家新质互联网先锋城市建设计划”正式启动,意味着金砖国家对新质互联网产业方向的共识,已经转化为网络演进的实际行动。
把视角再放大一些的话,在数据流通、算力调度、智能协同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议题上,新质互联网正通过金砖国家、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向全世界输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开启智能化时代的网络新篇章,帮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搭上智能经济的“高速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