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民族大学的价值
原创 孙琥瑭民大 民大孙老师
2025年02月07日 11:28 陕西 132人 星标
吾国现有十多所民族大学,除了位于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武汉的中南民族大学、大连的大连民族大学、广西的广西民族大学、湖北的中南民族大学与湖北民族大学外,其余多数分布在祖国广袤的西部省区。除了新疆没有以民族大学命名的大学(但执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外,其余每个西部省份至少有一所民族大学(四川有两所,即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内蒙古有两所即内蒙古民族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甘肃两所即西北民族大学、甘南民族师范学院)。云南、贵州、青海、宁夏、西藏等省区各有一所。其中属于委(部)属高校有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此外,部分省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有执行民族教育政策的高校,如湖南的吉首大学、广东的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延边大学(211大学)也曾或仍然在执行民族教育政策。
这十几所民族大学有何历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很多非民族地区或非民族大学的人可能不太了解,故而经常有人好奇的问询我。作为一个走过三所民族大学的老民大人,有责任有义务把我对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做一介绍。
一、历史。除了中央民族大学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
族学院外,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其余省份的民族大学大部分是建国以来,为扶持各个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平等与共同繁荣而专门设立的培养民族干部与人才的大学。如西藏民族大学前身是是1957年专门为培养西藏干部的西藏公学。云南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广西民族大学创建于1952年。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内蒙古民族大学创建于1958年。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西南民族大学1950年。中南民族大学1951年。西北民族大学1950年。北方民族大学创建于1984年。大连民族大学成立最晚,创建于1997年。我们知道,相比内地与沿海汉族聚居地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在建国前起点底、底子薄、部分地区交通极为落后闭塞、教育文化程度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充分不平衡。如西藏和平解放前是农奴制社会、云南部分民族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阶段、东北的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尚处于游牧打猎的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等等。咋么办?不让任何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民族地区发展靠什么?除了政策倾斜与内地支援,最主要还是靠人才。而人才培养靠学校。因而,中央政府高瞻远瞩,才兴办了众多民族大学。几十年来,这些民族大学为我国广大西部包括中东部地区培养了约100万名懂民族、热爱民族地区与热爱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人才(每个学校至少数万,如中央民族大学2021年70周年校庆时公布学校累计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西藏民族大学规模小,截至2024年学校累计培养人才11万名。2010年08月23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公布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院校培养90余万名各民族人才)。可谓功不可没。
二、特点。民族大学是各民族之间互相交往、交流乃至交
融的大舞台。民族团结是民族类大学最大的特点。各民族师生居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运动在一起、相爱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快乐在一起、收获在一起,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拼搏、共同进步。几年的共同学习、工作与相互交往下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认识与了解,建立了友谊,加深了印象,培养了感情。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与法治意识逐步建立。“祖国要统一、民族之间要团结、边疆地区要稳定发展、领土要完整”的观念深入学生心理。大家想想,民族大学的这种特点是非民族类的大学很难有的。当然,对起点低、经济差的部分少数民族同学有入学分数倾斜与政策优待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三、作用。如上所述,几十年来,各个民族大学承担“祖
国统一、民族团结”与“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与民族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这一使命至今仍然在路上、在进行中。虽然大多数民族大学非211、985、双一流(除了中央民族大学),但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再如何评价其重要性都毫不过分。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才,民族地区的一切发展无从谈起。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地区才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注、理解与支持民族类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注:此文得到中央民族大学田世珠老师与周润年老师的指正,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