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逆境如何应对,这名“轮椅战士”给了我们答案
13 岁考入著名的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33岁评为教授,38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样的人生,放到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开挂”来形容,但却在中途按下了“重启键”——2013年1月23日凌晨,国防科大王戟教授,因过度操劳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被紧急送进医院。14个小时后,王戟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永远失去了双腿。
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痛,成为他重新起跑的见证。术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回归团队。重返教学科研一线后,王戟牵头申请了某重大科研项目,并担任首席科学家。2021年7月1日,党的百年华诞当天,王戟团队研制的“天河”E级计算机验证系统,再次获得两项世界第一。2025年5月,王戟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在强国强军的战场上,这样的挑战者从不孤单:老红军钟赤兵先后3次截肢坚持用独腿走完长征,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整理科研资料,扫雷英雄杜富国负伤后开辟人生新战场......一代代革命军人经历着不同时代的困难磨砺,却都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初心使命,书写着军人荣光。
当我们聆听“王戟们”的故事,令人感动的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奋斗,更是一种英雄精神的传承和革命意志的凝炼——真正的革命军人,不是从未跌倒,而是跌倒后能带着满身泥泞重新站起,向着胜利继续冲锋。回望历史长河,也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优秀中华儿女,以 “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壮志豪情,驱散了 “开除球籍” 的时代忧思;正是以他们为代表亿万人民,凭一股 “杀出一条血路” 的闯劲拼劲,在荆棘密布中踏出前行通途。
诚然,坚韧顽强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日常的锤炼摔打。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为我们提供了超越困境的价值坐标与精神动力,让个体在迷茫与挫折中锚定方向,赋予其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坚守初心的定力。而日常的锤炼摔打,则是将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必由之路,每一次克服困难的尝试、每一回挑战自我的坚持,都如同磨刀石般,在日积月累中塑造着坚韧的品格。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的方向,日常锤炼则夯实奋进的根基,二者缺一不可。
如今,距离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仅有两年多时间。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备战打仗的瓶颈问题、转型建设的深层矛盾、发展增效的顽瘴痼疾等,都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去突破。只要每一名革命军人都能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在攻坚克难中增强斗争本领,在接续奋斗中挺立精神脊梁,努力积蓄不畏困难的攻坚精神,扛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我们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没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