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坐镇一线,京东高增长引擎再度点燃?

今年的京东真是相当让人惊喜。

500

前有刘强东高调宣布进军外卖市场,让一众老少爷们开口称赞,如今第一季度财报新鲜出炉,成绩也相当不错。

财报数据显示,京东集团第一季度实现营收30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5.8%创下近三年来最高同比增速;

实现归母净利润10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1亿元同比增长53.5%;Non-gaap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43.4%,净利润率为4.2%,2024年同期为3.4%。

成绩超过市场预期,现在的京东,用“名利双收”表示毫不为过。

那么,为何京东能再度重启高增长引擎呢?

恐怕还是绕不开刘强东坐镇一线的关键作用。

解密京东财报:刘强东成为“关键先生”

刘强东如今在大众的的视野里,亲赴外卖市场,参与一线指挥与实行,好像是最近才开始的事儿。

500

其实早在2022年,京东业绩出现放缓趋势时,刘强东就开始深入一线参与业务创新。

在2022年,疫情的到来引起了电商格局改变,当时的京东的业绩并不理想,二季度收入增速一度跌至个位数。

2022年底,刘强东开了一场视频会议,认为京东应该重启低价策略。

随后的一年多时间,京东在战略聚焦、组织文化等方面动作频频,在业务上坚守用户体验,以“又好又便宜”进行竞争,刘强东并亲自要求采销团队在全球内找高性价比商品。

最终,从2023年开始,京东以超万亿收入的体量实现了增长一路加速,增速从当初的1.2%加速到如今的15.8%,重回行业第一梯队,同时GMV相应达到了4万亿以上,排于行业第三。

可以说,京东如今的业绩高增长始于刘强东亲自深入一线操刀之际。

具体业务上看,2025第一季度,京东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达到14.9%,其中商超品类连续5个季度保持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

起初外界不看好的京东3C业务,如今却最“争气”,增长达到了17.1%,用实力打破了质疑。

同时,京东集团一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6个季度同比双位数增长,增速超过20%。第三方商家成交用户数和订单量保持同比双位数增长。

从这份成绩单中,我们不难看出,“双位数”、“高增长”赫然成为关键词。

这也让笔者感到好奇,创始人身居一线,难道就有这么大的能量吗?

当然有。

一是在当今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对于一个品牌或平台而言,创始人就如同其灵魂。

现在,大众对企业的认知不再仅仅局限于公司产品或品牌本身,创始人的一举一动、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也越来越频繁地展现在公众视野中。

可以说,创始人如今不再只是传统的单一决策者,由于本身就饱受关注,使其成为平台流量的新引擎,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有小米雷军跨界造车,现有东哥高调入围外卖,企业创始人如今正在成为自家企业的明星代言人。

500

刘强东自带流量,又愿意与市场打交道,其每一次公开露面、每一次演讲、每一个商业决策,都在无形中强化消费者对京东的认知,都会博得公众广大的关注,就像最近刘强东穿件猪猪侠与京东外卖IP联名的T恤又火了。

有关注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为业务发展提供援助,尤其是为新业务—外卖业务提供了强大流量支持。

当然并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玩得转,雷军能做到,那是因为出道以来的谦逊,善于聆听消费者声音;刘强东能做到,那是因为76个鸡蛋的白手起家,对正道成功的长期坚守。

二是刘强东亲自坐镇一线,直接参与决策和业务创新,为京东带来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高效执行力。

据知情人透露,2024年,刘强东对京东管理层做了1800人次的培训,几乎每周要讲4天课,每天讲10多个小时,甚至一度嗓子讲得撕裂。

这种深入一线,在业务上亲力亲为的风格还是相当少见。

就好比乔布斯当年对苹果的创新与设计的深度参与,是苹果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互联网行业,速度和效率是竞争关键。

老板亲自上阵,团队也就能更紧密围绕核心目标推进工作,就以外卖业务为例,刘强东亲自参与业务规划,从技术平台搭建到配送团队组建,每一环节都在倾注心血,这也使整个京东在应对市场竞争时,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强化团队执行力。

这也是京东外卖短时间在市场上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京东外卖为何能做成?

据京东首席执行官许冉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京东外卖日订单量已经接近2000万单。5月15日,京东在618惊喜开放日上公布,5月14日京东外卖日订单量已突破2000万单。

500

短短三个月,京东外卖能有这样的成绩,增长速度不可谓不惊人。

不过如今的外卖大战,存在着许多变数,像当年电商大战中,也有不少平台前期取得不错的优势,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也逐渐没有了声音,京东外卖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我首先想到的是,多年前刘强东在参与央视创业节目中说,不要与雷军比营销,打败他的核心不是营销,是可持续性。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关注到,京东的竞争特征就是可持续性。

从当年刘强东力排众议,耗费长时间、高成本,来建别人都不愿意做的自有物流系,我们就能看出京东是一家根植于长期主义理念的公司。

如今外卖要打持久战,我反而觉得进入了京东的优势地带。

首先拿业绩来说,即使对外卖业务有着“百亿补贴”,京东这次一季度依然保持着高增长。

企业业绩好,要利润有利润,要增速有增速,这也为京东进军外卖业务提供了现金流底气。

其次,京东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始终以用户品质需求为核心,主抓用户信任的基因未变。

在电商火热时,用户最痛恨的就是假货,京东当时就率先提出坚持正品行货,杜绝假冒产品。

总结起来就是满足用户“品质需求”,这一基因在外卖业务上也延续了下来。

在外卖行业里,用户对外卖有两大信任痛点。

一是长期以来,外卖食物安全无法让人吃得放心,其一度与“不干净”食品相挂钩,这导致仍有人对外卖有偏见;二是一些商家利用假地址、伪营业执照等在外卖平台上提供服务,“幽灵外卖”问题层出不穷。

主要来说,还是品质问题,用户的即时需求被满足了,但品质需求还未得到满足。

这也正给了京东外卖需求立足点,品质一直是京东的强项,电商时代这正是京东的依仗,如今外卖时代,恐怕也是如此。

京东外卖自成立以来,便锚定“品质”,严选商家,仅限品质堂食入驻,并创立了外卖行业最严的准入标准,入驻审核率仅在40%左右。

同时,为了让用户吃的放心,进一步得到用户信任,京东外卖还实施照片复检、定期巡检、视频验真等措施,以做到全方位保障品质。

最近京东也宣布全民进行监督,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无堂食商家发布了“通缉令”,举报者还有饭卡奖励。

不光是线上做外卖,京东于线下也在同步规划、打造生态。京东打造的首家餐饮实体基础设施“七鲜美食MALL”,也将于6月18日在哈尔滨正式亮相,集合了本地老字号、非遗美食、网红小吃,通过“品质堂食+品质外卖”联动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餐饮服务。

可以说,京东在打造品质外卖上铆足了劲。

此外,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京东布局外卖业务的初衷并非单纯着眼于外卖市场的竞争,而是作为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拓展自身能力,并强化零售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

京东的战略性决策是基于对自身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以及自身能力的持续拓展精心制定的。

未来,京东能打赢外卖这场“硬仗”,关键不仅在于其投入的资源和力量,更在于其外卖业务能够与即时零售、自营业务,以及技术、服务等多个业务板块展开深度协同,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的价值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外卖业务是京东构建零售生态的重要延伸。

京东的外卖业务与即时零售业务都在同一个频道运营,这不仅有利于把外卖用户变成即时零售的用户,还能在即时消费的大场景下,让用户更频繁地接触到京东。

外卖业务在市场快速被推广,这也能帮助京东快速提升即时零售业务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高效地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同时,京东APP本身拥有海量的用户基础,而外卖业务作为一种高频消费场景,可以借助京东电商庞大的用户群体,进一步提高用户在京东生态内的消费频次和消费金额,从而有效增强东APP内的活跃度和转化率。

总结起来,京东外卖的核心优势,在于成功构建了“外卖—即时零售—电商”的完整生态,未来能够实现业务板块之间的深度协同与价值最大化。

京东注重共生生态,坚定“三毛五”商业信仰

从行业来看,京东入驻外卖也是一个推动行业进步的过程。

一直以来,外卖骑手与商家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京东无论是推出的商家0佣金,还是为骑手交五险一金,都是对于弱势地位群体的一种保护。

在市场竞争中,弱势并不意味着要始终遭到排挤,行业保持生态平衡也很重要,这就像自然界,人类不能因为自己的强势就要肆意破坏生态平衡,唇亡则齿寒。

一直以来,行业存在压榨供给和履约来降低成本,这是典型的内卷逻辑,也是资本驱动的逻辑,只做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不会考虑社会价值最大化,最后只会导致行业恶性循环、生态恶化。

京东注重弱势群体利益,实在说,是一种商业向善行为。

京东做这样的行动也并不只是从外卖才开始,刘强东早年便提出“三毛五理论”,京东一直秉持着如有机会赚一块钱,只拿走七毛,留三毛给合作伙伴,七毛中留三毛五给员工,三毛五用于公司发展。

这一直是京东的商业信仰,做电商时就在践行。

如今在外卖行业看似声势浩大,其实背后是京东常年积累的细水长流。

外卖只是对这一信仰的寻常落实。

当前,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企业和商业模式,通过价值观与创新去卷自己的成本和效率,而不是通过算法和规模优势去卷同行、商家和基层劳动者。

现在,餐饮外卖行业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内卷情况,餐饮商家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只能牺牲产品质量,骑手拼命卷时效枉顾服务质量,最终受损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

京东进入外卖行业,可以说为其带来了摆脱内卷的“春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