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空公司还是太多了

我很想去重庆逛逛,因为我从来没去过——其实很多地方我都想去,但一直没机会去。朋友经常嘲讽我,说你挂着航空博主的名头,都不说西藏和新疆,你连耳熟能详的重庆都没去过,丢不丢啊。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没事儿的时候我就会打开飞猪,搜搜那些我想去的城市的航班,假装自己有时间去飞飞看看,只是今年以来,我总有这种感觉:

机票是越来越便宜了。

可真点进去,又发现服务看似高大上,实则是越来越缩水了,餐食质量要严控成本,心仪的座位得加钱,连带着乘务员的笑容都不甜了——毕竟旅客要求越来越高,航司连年亏损工资又涨不起来。

所以我总觉得,咱们中国的航空公司,是不是真的太多了。

但我们搜机票的时候,你以为是选择多吗?——不,其实是困扰多,看似“琳琅满目”,却有些“难以下嘴”。有的票看着很便宜,但行李额一查一个心惊;有的看着像“全服务”,细看又处处得掏钱,那些一年只坐几次飞机的普通旅客,压根分辨不出来到底哪家航司靠谱,也不知道哪个价格藏着坑。

咱们现在有多少家客运航司?根据民航局官网最新的数据(关于民航-民航概论-航空公司)共有65家航空公司,减去货运13家,还有:

52家。

这其中有央企、有地方国企、有民营、有合资;有做低成本的、有搞“差异化”的。

有些富饶的地方,恨不得只要有机场,就想搞个航空公司,仿佛“有个航空公司”成了KPI的一种。而民营资本也不甘落后,各种跑马圈地。于是天空倒是没飞满,人已经多到挤不下了。

比如我想去成都,可以选的有东航、山航、川航、春秋、藏航、青岛航,再加上各种代码共享,国航与南航的身影也在期间隐约出现。

这是多样化吗?

不一定,这也可能是“同质化”。

如此多的航司,势必会出现这个问题:既然票价卷到了地板,那服务就得卷到天花板——但是呢,大家过的又都不怎么如意,为了活下去,就只能展开血腥竞争。

票价你降我也降,旅客看似捡了便宜,实际“体验”也同步缩水,航空公司有限的预算,既不够投入到旅客实际使用的硬件里,又不够补贴给能让员工满意的工资单里,最终只能化作“宣传”式的烟花,绽放出绚丽的光泽,可惜也只能维持那个瞬间而已。

更反常的是,旅客其实回来了。

500

根据2024年和2025年初的数据,全国民航旅客吞吐量已经恢复并超过疫情前的水平,客座率也在节节攀升,但票价却始终提不上来。

500

这不是需求不够,而是供给太多。航司之间卷到“利润失忆”,就算满座也不敢涨价,生怕被别人家抢了客流。所以航司宁肯赔本赚吆喝,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也解释了一个行业现象:明明航班很满,为什么大家还在喊亏?

因为价格战打得越猛,航司越没利润,越没利润就越砍服务。

最后大家发现:

原来航空公司宣传的尊贵感,只存在于宣传片里。

总有人表示如今的服务比不上从前,这不怪某个具体的航司,也不怪某个具体的人,这是行业生态的问题——航司之间你死我活的焦虑生态。

蛋糕就这么大,航司却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想分一口,市场分散、航线重复、运力低效,让每家航司都像在过“刮刮乐”的日子,今天这班飞得好,明天那班就赔进去。结果就是:

没人吃得饱,也没人吃得好。

于是,有人砍服务,有人拼票价,有人卷宣传,有人省安全冗余,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

当你感觉值机柜台越来越敷衍、客舱里笑容越来越假、航司账号越来越“官腔”——别急着怪一线人员态度差,他们不是冷漠,是生态撑不住了。

在票价不断被压低的竞争里,航司没钱投入,也养不起人。人手不足、资源紧张、工时拉满,谁还有力气去微笑服务?而造成这一切内耗的源头,就是航司太多,市场太乱。

那“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家航空公司?”

这个问题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一个国家的航司数量,不该靠“批得多”,而应该看“活得久”。

市场经济不是拼热闹,是拼供需与长效。

你今天还靠“政府补贴”和“低价抢客”活着,明天一旦油价涨点、汇率动点,立马原形毕露。

讲真,航空业不是扶谁一把的问题,而是谁真的能飞远。

所以我们不是在否定小航司的存在,而是不需要没有规划的增长。那些真正“想清楚要怎么飞”的公司,才适合出现在这片天空里。

写在最后,你说航司多了有什么不好?竞争多了旅客不是能受益?可你仔细想想:

当所有航司都为了抢你这一张票,而拼到只剩下一瓶水、一声“欢迎登机”时,这飞行还是你心仪的那个飞行吗?

航空业不是摆摊。它需要品牌、需要厚度、需要长期主义。

我们不是不需要航空公司,我们只是不需要只能“低空盘旋”的航空梦想。

多不是错,错的是为了多而多;飞也没那么难,难的是你能不能飞得稳、飞得久、飞得起。

500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