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裁员一边找人代工,娃哈哈还是以前那个娃哈哈吗?
这两天的热搜上,出现了一个让不少吃瓜群众大跌眼镜的话题,就是有网友发现,自己买的娃哈哈纯净水,竟然是今麦郎生产的。
该事冲上热搜后,吃瓜群众们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有人表示,「我是冲娃哈哈这个品牌去的,娃哈哈却给我嘴里喂了今麦郎,你们不是竞争关系吗」?
还有网友则表示:「娃哈哈由今麦郎贴牌了,我直接买今麦郎不就好了……」
事实上,代工并不意味着直接贴牌,代工只是借助别人的产能,技术标准、生产要求,依然是按照甲方的要求来的。
当然,这在行业里也是一种正常的操作,并没有什么不妥,自己产能跟不上的时候,找人代工,合情合理合法,并无不妥,也不会影响产品本身。
仅在饮料行业康师傅的部分饮品由统一的工厂生产,可口可乐与元气森林也曾共用过代工厂……
据知情人士,娃哈哈与今麦郎合作代工,本身就是双赢各取所需,娃哈哈为缓解产能压力(2024年其自有水厂满负荷运转仍缺口15%),今麦郎则为盘活闲置生产线(其纯净水生产线利用率不足40%)。
但这件事,奇怪的事,娃哈哈又今麦郎代工的话题冲上热搜后,娃哈哈很快站出来回应,承认与今麦郎存在委托代工关系。
「我司和今麦郎确存在委托代工关系,代工期间我司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自2025年4月起,我司已终止与相关代工方的合作。」
即有不少网友质疑,既然4月份就已经停止合作了,为何迟迟没有说明,而是等到有负面性质的话题冲上热搜后,无缝衔接的发了这么一则声明?连盖章日期都是新鲜的……
而自然,在不少消费者的认知中,娃哈哈在各地的生产基地,那是非常扎实的,为何突然就找人代工了?且没有事先声明,多少有点被欺骗的感觉。
以及娃哈哈为何要找别人代工,是为了节省成本?是因为产能不足?或者还有什么原因,娃哈哈都没有明确说明。
甚至在声明最后一段:「未来,娃哈哈将始终坚持自有生产模式,通过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全方位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为大家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产品……」
娃哈哈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个声明,一定会被解读出不一样的意思……比如,娃哈哈是觉得代工不好,或是被发现代工后,脸上有点挂不住?
而显然,站在公关视角来看,这是一份并不合格的声明。
很快,娃哈哈又发出再度说明,称去年因水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公司产品结构对应调整,导致公司产能紧张,就采取了委托代工的应对措施,并同时进行自有设备改造与投资新建工厂。
「为增强终端市场的响应能力,需要调整优化产销布局结构,导致部分工厂停工停产。对于停工停产的公司我司已按相关法律程序开展清算流程」。
而这一回应,又将娃哈哈裁员送上了热搜,据媒体报道,娃哈哈近来关闭了10余家分厂的生产线,之所以这10余家分厂的生产线被关闭,一部分因公司业务调整;一部分也因娃哈哈股东间的纠纷导致。
也就在前几天,有媒体报道称娃哈哈大量裁员,且内部员工合同陆续转签主体,有多地员工多次到线下讨薪维权未得到明确回应。
比如5月8日,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称,娃哈哈陕西公司多位一线职工反映,他们所在的乳品车间于今年2月16日停产,车间50余名一线员工被迫停工,收入大幅缩减,人均月收入从6000元骤降至不足2000元。
但时隔近3个月,公司仍未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有员工表示:「和其他工友像往常一样来到车间准备工作,却发现大门紧锁,生产线也停了」
而小柴很难想象,这种连对员工通知都没有的停产新闻,竟然能发生在娃哈哈的身上,怎么说,宗老在的时候,娃哈哈可真是名副其实的民族企业、良心企业。
更离谱的是,公司不仅没告知停产停工的原因和期限,就连停产停工期间工资待遇、社保公积金缴纳、岗位安排等都没能给出明确的答复和解决方案。
而员工们不得不求助于当地劳动部门,在相关单位协调下,公司负责人终于给出了解决方案,,表示目前乳品公司因股东争议问题,生产线暂时停产,希望员工能够积极到外地分公司帮扶工作,争取更多的收入保障。
然而,这份解决方案,没有公司名称,也没有正常的落款,员工都在担忧,这是否能真的落实……
而像这样的案例,在全国有十余家工厂上演着大差不差的剧情,也就是媒体报道中10余家分厂的生产线被关闭引发的。
除此之外,还有媒体报道,娃哈哈位于杭州的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四五十名员工冲进宏胜集团相关领导的办公室。原因是早先因为逐月降低的薪资,而给出的承诺,到期没有落实,公司却悄悄换了领导。
此外,还有就是由宗馥莉实控的宏胜饮料集团也再次被上门讨要说法的娃哈哈人「围攻」,原因都是为了薪资。
有员工表示,不离职,发的薪资不能养家糊口,离职,拿不到合理的赔偿,这是要逼死员工。
而这样的事,宗老掌舵娃哈哈几十年,大概是没出现过吧,至少在新闻及热搜上,大家都是没看到过的。
而对于这一系列裁员传闻,娃哈哈则回应称,近出现的员工劳动合同转签、投诉、维权等一系列现象,是我司向内合规化改革和管理优化所带来的短期阵痛,「对于这些员工的安置工作均合法合规」。
而除此之外,自宗馥莉接手后,宗老时代娃哈哈员工那种让人羡慕的薪酬待遇,也迎来了变革。
据媒体报道,2024年,娃哈哈的考评方案从原先的 A、B、C 三个档次改为 A、B、C、D 四个档次,且流程不透明。
据员工透露,集团多个部门评级为C和D的员工比例大幅增加,如核心业务部门达45%,其余部门达50%,物业及新设立的瓶装水业务部门更高达70%。
此外,2024年年终奖相较于2023年出现下滑,有的甚至减半或打两三折。
显然,一边找人代工,一边却在关厂裁员、降低员工报酬,让我们看到了娃哈哈如今的矛盾。
自宗老走后,这一年多,宗馥莉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说,刀刀见肉、刀刀血肉模糊,而这一年多,娃哈哈一直身处内部动荡以及舆情旋涡。
媒体观察网也对娃哈哈近期风波作出评论:「与我们印象中的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相比,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令人唏嘘」。
然而,这种阵痛到底什么时候结束,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回到娃哈哈的业绩来看,娃哈哈自进入宗馥莉时代后,又体现了出明显的重回巅峰的迹象。
在在去年11月举行的娃哈哈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宗馥莉表示,2024年娃哈哈成功拉齐了十年前的业绩规模。
那么拉齐十年前的业绩规模是什么概念呢?数据显示,2012年,娃哈哈营收更是跻身500亿俱乐部,并在2013年达到巅峰,营收高达782亿元,2014年为720.43亿元。
也就是说,2024年,娃哈哈的业绩规模预估重回700亿规模,可能大家还没什么概念,那我们再来看看2024年之前,娃哈哈的业绩。
事实上,从2014年之后,饮料市场开始百花齐放,2015年,娃哈哈业绩遭受重创,营收直接从2024年的720亿元暴跌至494亿元,自此之后,娃哈哈的业绩一直稳定在500亿左右。
也就是说,宗老走后的不到一年时间内,虽然娃哈哈面临战略、产线调整等各种内部震荡,但其依然创造出了200亿的业绩增量,涨幅约40%。
那么这也就是说,宗馥莉自身的能力是非常强悍的,要知道,在当下的饮品市场,竞争那不是一般的激烈,尤其还加上内部的变革,能取得如此成绩,绝非易事。
而企业传承、接班,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像娃哈哈这样的商业帝国,它是一个遍布全国180多家分公司、7000多个经销商。
盘根错节的股权结构组成的庞大盛业帝国,背后自然是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当主心骨宗老撒手,如何平衡这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已经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了。
然而,仅仅一年多时间,宗馥莉通过一系列操作,已将娃哈哈的原料、包装、生产和销售,包括商标使用等多个重要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为公司创造出了200亿的业绩增量。
也就是站在企业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宗馥莉的这一系列操作是错的,包括近期爆发出来的一系列负面信息,这是娃哈哈在变革、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阵痛。
且同时,从业绩表现来看,宗馥莉无疑是为娃哈哈重回巅峰的另一条路径,只是属于宗老时代的娃哈哈,已经不在了。
现在站在大家面前的,也是一个全新的娃哈哈,一个属于宗馥莉时代的娃哈哈,而宗老时代,那个刻满无数人记忆的娃哈哈,不管是品牌、还是产品,都将披上新装……
就好比这次代工事件能冲上热搜,也只不过是宗馥莉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大众认知中对娃哈哈品牌文化,形成的反差与冲突罢了!
毕竟,在大众的认知中,娃哈哈一直以来都是国民品牌的一块金字招牌,是宗老这一商业传奇人物,几十年打造的国民品牌,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但这一年多来,娃哈哈大量的动作和动态,正在加速撕碎这些标签,那么等宗馥莉调整完成,是否能在纯商业品牌中,重新续上娃哈哈本来的标签,或许是宗馥莉面临的一个全新选择。
现在看来,宗馥莉离成功接班越来越近了,但如何传承宗老的精神和娃哈哈的品牌文化,接下来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或许,站在消费者视角来看,很多人还是喜欢真正的国民品牌,远胜喜欢纯商业品牌的……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贰号
编辑|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