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孩子不犯错,全网围剿小米是亲者痛仇者快

500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2499字,阅读时间6分钟

2025年的初夏,一场关于小米汽车的舆论风暴正在席卷整个互联网。

从安徽铜陵高速上那辆燃烧的SU7,到车主们愤怒拆解的“皇帝新衣”碳纤维前舱盖;从被戏称为“驾校考试”的赛道锁马力争议,到一夜之间更名的智驾系统——这家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科技公司,正遭遇着成立以来最猛烈的信任危机。

数字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在过去30天里,关于小米汽车的负面舆情暴增487%,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120亿次。但与此同时,一个鲜少被提及的数据是:小米SU7系列的实际交付量仍在稳步攀升,创下新势力品牌首年交付纪录。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揭示了当下舆论场的吊诡之处——我们究竟是要理性审视一个新兴车企的成长烦恼,还是要在情绪驱动下进行一场针对跨界者的集体审判?

1. 流量反噬:跨界颠覆者的滑铁卢

小米汽车的困境,本质是一场跨界创新与行业旧秩序碰撞的必然结果。

自2025年4月起,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引发的电池安全争议、智驾系统更名风波、碳纤维前舱盖功能缺失、赛道性能付费解锁等事件连环爆发,将小米推入信任危机的深渊。  

以碳纤维前舱盖事件为例,这款标价4.2万元的选装件被宣传为“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却在车主实测中被发现风道设计简化为装饰件,鼓风机测试下连纸巾都无法吹动。

500

图/小米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更令用户愤怒的是,小米通过OTA更新将车辆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要求车主在官方赛道刷出指定圈速才能解锁全部性能,被戏称为“驾校式付费体验”。 

500

图/小米SU7 Ultra限制最大马力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上海车主李先生是这场风波中的典型代表。他花费52.99万元购入SU7 Ultra,并额外支付4.2万元选装碳纤维前舱盖。提车后,他通过烟雾测试发现,所谓“双风道散热”根本不存在,气流在开孔处纹丝不动。

李先生愤然加入维权群,与其他300余名车主联名起诉小米,要求退一赔三:我买的是性能车,不是装饰品!

这些争议背后,是行业竞争下的“靶心效应”,而流量经济的畸形审判更放大了危机。小米SU7 Ultra车主维权视频在抖音单条播放量破亿,而小米付出了全部真诚拿出的长达23页的技术说明文档阅读量还凑不出一个10万+。

500

图/小米SU7 Ultra车主维权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种情绪化传播的背后,是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焦虑的集体转移:2024年L2级智驾事故率同比上升18%,但当事故发生在话题度最高的小米身上时,舆论瞬间从“行业问题”异化为“品牌原罪”。  

2. 成长阵痛:逃不脱的“必修课”

实际上,翻开全球汽车工业史,没有一家企业能绕过试错与迭代的荆棘之路。

比如,特斯拉2018年深陷“产能地狱”,Model 3周产量一度不足2000台,马斯克睡工厂地板、直播流泪的窘境至今仍是商学院经典案例。理想MEGA在2024年因造型争议上市72小时就退订了1万多单,如今也连出焕新版和家庭特别版,成为成功人士首选的高端纯电MPV。

500

图/马斯克睡在工厂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而技术落地更需直面“实验室神话”与“量产现实”的落差。小米V8s电机实验室转速达27200转,但受制于量产车成本与可靠性,最终只能实现21000转——这与特斯拉从Roadster到Model S的电机性能衰减曲线几乎一致。

智能驾驶的“试错权”争议更具代表性。华为的高阶智驾系统在初期也是时有误判,但公众却对民族品牌展现出惊人包容;而小米智驾系统因3月底一起NOA智能辅助驾驶事故卷入舆论漩涡,主动降级为“辅助驾驶”。

这种双重标准背后,实质是市场对跨界创新者的天然警惕。当传统车企的油改电车型续航虚标20%成为“行业惯例”时,舆论的宽容度却远高于对小米这种新生车企的苛责。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技术成熟度与法律责任的模糊地带。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小米SU7的视觉算法在施工路段识别失败,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悲剧发生。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L2级系统的局限性,更引发对责任划分的激烈讨论。

500

图/安徽铜陵高速事故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数据显示,62%的消费者误认为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而车企过度宣传正是这一认知错位的根源。为此,小米在新版用户手册中增设12页《辅助驾驶安全指引》,要求车主完成AR模拟训练并通过测评才能激活功能,试图通过强制教育弥合认知鸿沟。

这种认知偏差暴露了汽车行业与互联网思维的冲突:小米习惯用“快速迭代”修复问题,但汽车用户要的是“一次成型”的完美体验——当车主发现车辆需每月接收系统更新时,有人调侃“买的是车还是智能手机”。

3. 中国智造:多给一点容错空间

当全网围剿小米时,我们真正恐惧的或许不是某个品牌的失误,而是失去包容创新的胸襟。我们需要给中国智造多一点容错的空间,让以小米汽车为代表的国产新势力,给技术一点时间、给用户一个交代、给行业创造一个样本。

给技术一点时间,或许是对创新最理性的宽容。需要重点说的是,在安徽铜陵的高速事故,电池安全隐患带来的灾难也给小米好好上了一课。

小米SU7的不同版本使用不同的电池供应商,其中,Pro版和Max版仅搭载宁德时代电池,而标准版则采用了双供应商体系,比亚迪的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在车辆出厂时是随机混装。

500

图/小米SU7各版本搭载电池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在安徽高速发生不幸事故的就是搭载弗迪电池的SU7标准版,发生事故后,关于电池安全的关注直线攀升。回顾小米汽车的几次冒烟起火案例,似乎都与该电池有关。

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小米已经与宁德时代联合建设电池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后,安全、性能等都将得到大幅提升。毕竟,小米汽车要成为中国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新标杆,电池是基础,也是关键一环。

500

图/小米与宁德时代联合建设电池工厂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给用户一个交代,则需要超越“积分补偿”的诚意。

小米“2万积分补偿”方案被车主讥讽为“用星巴克券打发保时捷用户”。若能将补偿升级为“前舱盖全额退款+终身免费保养”,并仿效蔚来用户顾问委员会机制,让车主参与SU9的功能定义,或许能将骂声转化为产品迭代的燃料。 

给行业一个样本,则是小米必须承担的使命。其“人车家生态”若成功,将首次实现手机、家电、汽车系统的无缝互联,为打破苹果CarPlay与特斯拉FSD的生态垄断提供中国方案。在供应链端,小米控股的臻驱科技已攻克碳化硅电机控制器技术,使国产电驱成本下降40%。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正在推动本土产业链向高端跃迁。  

事实上,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每一次跨界都在挑战行业旧秩序,而质疑与争议本就是颠覆者的宿命。给小米一次修正的机会,或许就是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多留一扇门。毕竟,没有谁天生完美,但真诚与进化,终将赢得时间的宽容。

若中国汽车工业要在智能时代实现“换道超车”,或许该学会用更长的眼光看待今天的风波——正如孩童学步时的踉跄,终将成为奔跑前的蓄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