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学茂:从基层业务员到保险经纪标杆的底层逻辑

500

在台湾保险经纪行业,富士达保经董事长廖学茂的名字始终与“逆袭”和“标杆”紧密相连。

从五专毕业生到跨国险企总经理,从零起步的创业者到连续十年斩获“玉山奖”的行业领袖,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行业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这一核心要素的系统性经营。

500

500

500

终身学习:突破认知天花板的底层动力

廖学茂的成长轨迹,堪称“知识改写命运”的典范。

20岁五专毕业后,他始终以教育为阶梯,不断突破职业天花板:30岁补足大学学历,40岁攻读政大EMBA,50岁跨海进入北大光华学院,60岁成为台大EMBA最年长学员,甚至计划70岁赴哈佛深造。这种跨越半个世纪的持续学习,背后是清醒的自我认知——在高度依赖人际信任的保险行业,领导者的知识储备与思维高度,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应对技术变革与市场迭代。

他深谙“学历≠学习力”的辩证逻辑:早年基层推销经历让他明白,保险本质是“人的服务”,而管理大型机构则需系统方法论。从推销话术到组织战略,从本土经验到全球视野,每一次进修都是对既有能力的破界重构。这也解释了为何富士达保经能在人工智慧与大数据浪潮中稳居前列——领导者对新趋势的敏锐度,决定了企业创新的天花板。

500

人才经营:从“数量扩张”到“价值共生”的范式革新

“留住好人比找人更重要”是廖学茂贯穿40年职业生涯的铁律。在保险行业高流动率的常态下,他通过三大策略构建人才生态:

信任授权与目标共治:在南山人寿时期,他带领团队连续四年蝉联最佳通讯处,秘诀在于“充分授权一线”。担任富士达董事长后,他延续“与员工并肩作战”的基因,以明确政策与强执行力消除管理层级壁垒,让优秀人才获得决策空间。

韧性培育与长期投资:早期在保诚人寿,他将业务团队从1943人扩展至1.2万人,并非依赖短期激励,而是通过建立职业成长通道(如内部晋升机制)与抗压训练(如新人期韧性培养),将个体成长与企业战略深度绑定。

文化认同与社会价值共振:投身“张老师基金会”公益事业的行为逻辑,与其企业管理一脉相承——通过塑造“助人者”的企业人格,提升员工职业尊严感,从而在保险经纪这一高压力行业中实现价值留存。

500

目标哲学:以终为始的战略定力

廖学茂的每个十年都烙印着清晰的目标刻度:25岁放弃高薪转行保险,40岁从跨国企业高管转型创业者,60岁以学者姿态回归校园。这种“目标导向”思维渗透到富士达保经的经营中:

长期主义视角:在行业追逐保费规模时,他率先建立客户终身服务体系,将保单成交视为服务起点而非终点,通过高频互动提升续保率与转介绍率。

组织韧性构建:2006年创业初期,他并未复制传统险企的“人海战术”,而是聚焦经纪人专业能力建设,以服务差异化为根基抵抗市场波动。

代际传承布局:通过内部创业机制与股权激励,将企业愿景转化为新生代员工的共同目标,破解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双重困境。

500

保险经纪业的“人本主义”回归

廖学茂的成功,本质是对保险行业本质的回归——当技术工具逐渐替代流程性工作时,人的专业温度与组织的人性化管理成为核心竞争力。富士达保经连续十年获“玉山奖”的背后,是“终身学习”对抗行业周期、“人才深耕”破解增长焦虑、“目标定力”重塑商业逻辑的三重奏。

在廖学茂的字典里,保险经纪人不仅是风险管理者,更是社会信任网络的编织者。这种将企业经营与人的价值深度绑定的哲学,或许正是金融服务业穿越经济周期的终极答案。

正如他的座右铭:“事实就是最好的说服力”——当行业喧嚣褪去,唯有对“人”的真诚投入,方能书写可持续的成功。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