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经济发展

台湾的经济发展

一、基本情况

台湾地区经济较发达,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中情局的《世界概况》等机构认定为发达经济体,被世界银行认定为高收入经济体,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台湾地区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综合得分80.2分,在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排名第12位(共141个经济体)。

在政策环境方面,社会制度和治理指标排名第24位、基础设施指标排名第16位、信息通信技术采用情况指标排名第11位、宏观经济稳定性指标排名世界第一;

在人力资源指标方面,卫生健康指标排名第24位、技能指标排名第23位;

在市场方面,产品市场指标排名第16位、劳动力市场指标排名第15位、金融体系指标排名第6位、市场规模指标排名第19位;

在创新生态指标方面,台湾地区是仅有的四个创新能力指标超过80分的经济体之一(全球的平均分只有38分),全球排名第4位,企业活力指标全球排名第20位。

依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20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在190个经济体中,台湾地区的经商便利度排名第15位。

台湾以外向型经济为主。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台湾经济年均增速达8%,创造了“台湾经济奇迹”。进入21世纪后,台湾经济增速逐渐放缓。

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台湾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台湾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1991年),是OECD竞争委员会观察员(2002年)、钢铁委员会观察员(2005年)和渔业委员会观察员(2006年)。与中美洲3国尼加拉瓜、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签订自贸协定,与日本签订投资协议和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与新西兰签订经济合作协议(ANZTEC),与新加坡签订经济伙伴协议(ASTEP)。

台湾计有237个一般工业区、10个加工出口区、3个科学工业园区、3个农业科技园区、4个环保科技园区、7个自由贸易港。

台湾经济虽人均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不坚实,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的影响。台湾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经济结构和财政税收体制的影响,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增长减缓,同时各类支出增长很快,尤其是军事、行政和社会保障等非生产性开支所占比重很大。财政收支不平衡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滞后。

二、数据

(一)深度搜索

2024年,台湾地区GDP增长率为3.9%,达到25万亿新台币(7791.3亿美元),总量大约位居全国第九名。

(二)以往数据分析

2020年,台湾地区完成的名义GDP约为19.76万亿新台币,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实际增长2.98%。按全年新台币与美元、人民币的平均汇率折算为6648亿美元,约为45855.24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七名。

2020年,台湾地区人均GDP约为26910美元,居世界第28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六位。

2020年,台湾人均消费支出407405元新台币,同比下降2.74%。台湾居民储蓄率为37.85%。

2021年,台湾GDP为7749.42亿美元,增长率为6.57%,人均GDP为33011美元。农、林、渔、牧业产值占GDP的1.48%;工业产值占37.95%;服务业产值占60.57%。工业中,制造业产值占32.88%,电力及燃气供应业产值占1.13%,营造业(即建筑业)产值占3.33%。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产值占15.72%,运输仓储业产值占4.08%,金融保险业产值占6.73%,不动产及住宅服务业产值占7.65%,公共行政及社会安全产值占5.50%。

2021年,台湾财税收入33211亿元新台币,比上年增加9.4%,占GDP的15.3%;支出33594亿元新台币;财政赤字383亿元新台币。其中,赋税收入28742亿元新台币,比上年增加19.8%。

截至2022年6月,台湾地区外汇储备为5489.63亿美元。

据台湾财政主管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台湾各级“政府”债务累积未偿余额65512亿元新台币,全部为内债。从债务结构看,主要为一年期以上非自偿性债务,占同期GDP的30%,形式是历年发行的公债。

据台湾“央行”统计,2021年底台湾所有外债总余额为2135.92亿美元,其中,公共部门承担的长期外债157.1亿美元,民间长期外债1460.2亿美元,民间短期外债1974.18亿美元,债负比率为2.11%。

2021年,台湾通货膨胀率(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全年平均为1.96%,核心CPI(不含水果及能源)为1.33%。

三、发展阶段

1945年以前,日本在殖民统治台湾地区期间,采取“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策略,岛内大米、蔗糖等主要农产品输出日本,工业产品则由日本供应,台湾地区呈现“米糖经济”的殖民地经济特征。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是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初期,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停滞,军事性开支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面对这种状况,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实行土地改革、币值改革和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进行经济援助,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是以农养工时期(1952—1960年)。台湾经济初步恢复后,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台湾当局实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通过土地改革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世纪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把农业部门获取的利润转移到工业部门的方式,重点发展民生工业,以岛内生产替代岛外进口,满足岛内基本消费需求,节省外汇开支,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业、轻工业以及建筑业等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体系。

三是出口导向经济时期(1960—1986年)。由于台湾市场狭小,进口替代工业产品的市场日趋饱和,台湾当局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制订鼓励政策和措施,利用低廉工资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到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加工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带动了经济发展。

四是经济转型时期(1986年至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年提出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将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10多年的转型,台湾经济产业升级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比重已达70%以上,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在世界名列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占出口总量的7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

四、货币

新台币是台湾地区(含台湾省全境和福建省金门马祖地区)现行的货币,于1949年6月15日起发行流通。原始发行机构为台湾银行,2000年起由台湾当局所谓“中央银行”收回负责。基本单位为圆(常取同音字简作元)。货币代码按照ISO 4217标准编为TWD,符号为NT$或NTD,并使用NT$100、NTD100之类方法表示(中间无空格)。

新台币现行的发行币值自1981年起使用,硬币单位包括0.5元(伍角)、1元、5元、10元、20元及50元,纸钞单位有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换算基准为:1元=10角=100分。台湾已解除外汇管制,可自由兑换任何货币。

根据2022年8月1日台湾银行公布的结账汇率,新台币对美元汇率为30.25:1,对欧元汇率31.2:1,对人民币汇率4.5:1。

五、第一产业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

1984年,为了解决农村生产与生活的困难, 应对农村经济萧条、土地废耕等危机,台湾当局提出发展“精致农业”以来,以生产科技化、生态景观化、农业创意化、产品精细化、经营组织化和产业融合化为方向,将现代农业推向新的高度。2009年5月7日,台湾通过“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将精致农业作为台湾省重点推进的新兴产业之一,围绕“卓越农业”“健康农业”“乐活农业”三方面展开,同时融入台湾特色文化创意资源,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一)种植业

台湾地区土地中耕地占24%,长期作物占1%。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种植和裁培的作物种类在百种以上。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高梁、甘薯、大豆等,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经济作物包括甘蔗、茶叶、花生、芝麻、烟草、棉花、苏麻、剑麻、香茅草等。其中,早年稻米、甘蔗、茶叶并称为“台湾三宝”。

蔬菜种类多样,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四季生长,常年不断,从普通的白菜、西红柿、黄瓜,到竹笋、芦笋、莲藕,以及本地特产山葵、牛蒡、黄鹌菜、九层塔等,种类繁多。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台湾的水果种类繁多,四季不断。常见的水果有香蕉、菠萝、柑桔、龙眼、木瓜、芒果、番石榴、莲雾、人参果、酪梨、仙桃、百香果、香瓜梨等。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二)林业

台湾自然环境优良,树木生长迅速,种类资源丰富,树木种类达800多种。到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森林覆盖面积为210多万公顷,覆盖率达58.5%。森林蓄积量增长较快,从光复初期的2.1亿立方米增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3.6亿立方米。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

林产品包括主产品及副产品两大类。主产品包括用材、薪炭材、竹材与工业原料材等;副产品则包括竹筒、黄藤、菇类、爱玉子及药材等,其中用材产量与产值最大。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丰富,樟脑和樟油产量居世界首位。

20世纪50年代,木材主要由岛内生产自给,进口较少,每年进口量在20万立方米以下。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木材加工出口工业的发展,木材进口大幅增加,进口地区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后因这些国家积极发展本国木材加工业,限制原木出口,同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台湾开始分散木材进口地区,更多地转向北美地区进口,同时开发木材的替代产品。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林业发展从过去的木材生产为主转向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森林旅游开发等综合利用。因此,林业生产产值大幅滑落,从80年代初的近50亿元新台币,降至2000年的2.7亿元新台币。

(三)畜牧业

台湾畜牧业主要集中于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养猪业和养鸡业是台湾畜牧产业的核心,产值分别约占畜牧业产值的59%和33%。台湾养蜂业也是畜牧业一大特色,主要饲养西方蜜蜂,蜂蜜年产量5000吨左右,主要用于内销,3%用于出口。台湾畜牧业以优质、安全、休闲、生态为发展方向。台湾畜牧业从业人员甚多,仅养猪业及相关产业就达7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

台湾畜产品出口规模大,约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多以家庭农场饲养为主,进行集约化经营。1966—2013年畜牧业产值占21.38%—35.49%,1986年生猪出栏1400万头,产值达249亿元,约占畜牧业产值59%,占农业产值约23%,年屠宰量为1000万头(只)左右,人均占有猪肉量为60千克;家禽养殖方式以现代化大规模经营为主、农家副业饲养为辅,以饲养鸡、鸭、火鸡、鹅为主,产值约112亿元,约占畜牧业产值33%,约占农业产值13%。

因为台湾地区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为防范疫情传入风险,大陆严禁台湾地区生产或经台湾地区转运的肉类产品输入。

(四)渔业

渔业资源方面,台湾四面环海,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以及远洋渔业都比较发达。台湾有经济价值的捕捞鱼类有20多种。台湾的珊瑚较为知名,产量较大。

六、第二产业

台湾的产业聚落分布,北部地区以电子科技产业为主,中部地区则是精密机械产业,南部地区主要是石化及重工业。台湾地区已有全球布局的丰富经验与上下游产业的严密整合基础。另外,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技术长期与国际密切接轨,以原始设备制造商,俗称代工,作为全球品牌厂商的重要伙伴。

台湾部分科技业与制造业具竞争优势,多项产品产值名列世界前茅。2021年排名世界第一的有:高阶自行车、硅晶圆、晶圆代工业、IC封测、绿藻。世界排名第二的有:电路板、铜箔基板、滚珠导螺杆、IC载板、大型TFT-LCD面板、中小型TFT-LCD面板、PND、IC设计。世界排名第三的有:聚酯丝、耐隆纤维、电动机车、ABS、WLAN、TPE、β胡萝卜素。

(一)制造业

台湾制造业主要包括基础原物料产业、化学及生技医疗产业、交通工具产业、电力及机械设备、食品及纺织产业和电子及光学产业等6大产业。制造业占台湾GDP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

(二)资讯电子业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居世界领先水平。2021年,台湾半导体产业产值为40820亿元新台币,约占全球产值的28%。半导体产业产值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平面显示(TFT-LCD)面板产值世界第二,人造纤维产量世界第三。

资讯电子业是台湾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台湾生产的个人计算机、光驱、显示器、手机、GPS、WLAN、ADSL电子书等,在全世界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半导体业

台湾在代工(芯片)和测试等领域较为领先,其中芯片代工制造方面具全球垄断地位,92%小于10纳米芯片是由台湾代工制造生产。半导体晶圆代工产值全球排名第一,半导体封装测试产值全球排名第一,半导体设计产值全球排名第二,台积电、联发科、日月光都是全球著名企业。截至2020年,台湾晶圆代工(半导体代工)占全球70%的份额,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简称台积电)占据50%以上的份额,特别是在先进制程半导体的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美国的市场、设备、原材料及资本等。

2021年台湾集成电路(IC)产业产值40820亿元新台币,较2020年增长26.7%,占全球半导体产业总产值的26.2%,是台湾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在地区GDP、股市及进出口贸易都占有最重要的位置。IC产业占台湾GDP的16%,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5.1%,占全部出口的35.5%,在台湾整体经济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2年台湾半导体产值约达1623亿美元,约占台湾地区生产总值的12.4%。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制造企业,员工总数超过6.5万人,2021年合并营收15874.2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8.5%,2021年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占有率达52.1%,领先排名第二的三星33.8%。

台积电被民进党当局打造为“护台神山”,意图扮演美西方加强供应链韧性的关键角色,提升台积电等半导体产业的地缘政治价值,但实际结果却提升了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地缘政治风险,强化了美西方要求其“去台化”的动机。

(四)钢铁业

钢铁业是台湾重要产业,2020年产值为10003亿元新台币,岛内市场销售额为5856亿元新台币,占产值的58.5%。出口值4147亿元新台币,出口占产值的41.46%;进口值为2735亿新台币,进口依存度约为27.4%。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大陆、日本、越南,主要进口来源地为日本、大陆、印度尼西亚、俄罗斯。

七、第三产业

台湾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的海岛经济,对外依赖性极强,其经济发展不能不受世界经贸格局的影响。

台湾服务业是内需型产业,以岛内市场为主导。

在制造业国际化程度高且具竞争力下,台湾外汇存底快速累积,2022年底台湾外汇存底已达5549亿美元。

1980年前,台湾地区严格限制外国资本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放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但仍对外国投资者进入本地市场设下许多限制。2000年后,台湾开始解除对国际资本的管制,放宽进入门槛,然而受到科技股泡沫破裂、本土资金外流的影响,这一措施并未取得促进经济增长的预期成效。

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90年代开始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岛内服务业的主导型态。由分类服务业的产值来看,服务业中产值最高的为批发及零售业。

台湾服务业是涵盖行业最广泛,内容最具时代特征和多样化的产业,并且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以演进。根据台湾当局“行政院主计处”1996年12月第6次修订行业标准分类,服务业分为七大类别,即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工商服务业,社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公共行政业﹑其他不能归类之行业。2001年1月,第7次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又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十一大类别,包括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

服务业的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已超过70%,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55%。

在服务业内部的就业结构中,以批发、零售、贸易、运输、仓储、通信等分配性服务为主。

(一)批发和零售业

台湾商业包括批发业、一般零售业和综合零售业。多年来,批发及零售业占台湾GDP的比重保持在16%左右。台湾约有60多万家商业企业。1986年,台湾核准放开侨资和外来资本投资零售业,岛外企业大举进入台湾零售业市场,主要来自日本,其次是美国、荷兰、法国和中国香港等。

2021年,台湾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实现销售总额16.87万亿元新台币,比上年增长6.3%。其中,批发业营业额12.16万亿元新台币,零售业3.98万亿元新台币,餐饮业0.73万亿元新台币。

台湾有“便利之岛”的美称,便利商店密度高居全球第二,2018年平均每2148人就有一家连锁便利商店。便利店的各式服务和功能五花八门,从水电瓦斯等基本民生消费,到手机话费、交通罚单、学费、信用卡、地价税等,都可由其代收。

(二)金融和保险业

自2010年以来,台湾金融和保险业产值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速。2021年金融和保险业产值达到14591亿元新台币,占GDP比重为6.74%。

“台湾中央银行”是台湾的“中央银行”,承担货币发行和金融监管职能。台湾八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是:台湾银行、土地银行、合作金库、第一银行、华南银行、彰化银行、兆丰商银、台湾企银。主要民营商业银行包括国泰世华、中国信托、台北富邦、永丰银行、玉山银行等。

截至2023年6月底,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共979家,市值总计约1.7兆美元,整体市场本益比为16.46倍;另累计2023年1至6月,集中市场成交值约为0.9兆美元。若以经济规模与股市市值相比较,2022年底台湾集中市场市值总额占GDP比率为195.29%。

台湾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其无论是上市公司家数还是市值、成交金额均排在首位。

台湾证券交易所交易产品种类繁多,包括普通股、特别股、存托凭证、债券、受益凭证、受益证券、指数股票型证券投资信托基金(ETF)等。

(三)对外贸易

据台湾海关统计,2021年台湾货物进出口额为8274.65亿美元。其中,出口446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4%;进口3810.22亿美元,同比增长33.2%。贸易顺差为654.4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

从出口目的地看,2021年前五大出口贸易伙伴分别为中国大陆与香港、东盟、美国、欧洲、日本。从进口来源地看,2021年前五大进口贸易伙伴分别是中国大陆与香港、日本、东盟、美国、欧洲。

2021年,台湾主要出口商品是电子零组件,占全年总出口额的38.5%,这其中90%是集成电路。其余主要为资通讯与视听产品、基本金属及制品、机械、电机产品、光学器材、塑料橡胶、化学品、矿产品等。

(四)对外投资

2021年1—12月核准(备)对外投资件数为404件,较上年同期减少21.71%;投(增)资金额计美金125亿9913万2000元(折合新台币3779亿739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73%。另2021年1—12月核准(备)对新南向国家投资件数为121件,较上年同期减少30.86%,投(增)资金额计美金58亿2835万1000元(折合新台币1748亿505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5.97%;其中投资金额较大者为新加坡、越南、泰国。

对中国大陆投资方面,2021年1—12月核准对中国大陆投资件数为423件,件数较上年同期减少10.95%;核准投(增)资金额计美金58亿6317万3000元(折合新台币1758亿9519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0.73%。

(五)两岸贸易

2021年,大陆与台湾货物贸易额为3283.44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额为783.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4%;自台湾进口额为2499.79亿美元,同比增长24.7%。

2021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6595个,同比增长29.2%;实际使用台资金额9.4亿美元,同比下降5.6%。若加上台商经第三地的转投资,2021年,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6679个,同比增长28.5%;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3.1亿美元,同比下降11.4%。

截至2021年12月,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2.4万个,占大陆累计批准境外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11.4%;实际使用台资713.4亿美元,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9%。

八、知名企业

台积电     华 硕(ASUS)     宏 碁(Acer)    鸿海科技集团     宏达电(HTC)    捷安特    联发科     联 电     统一企业    旺 旺     顶新国际集团     台塑集团 

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富邦金融控股公司     日月光集团     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纬 创     和 硕     兆丰金融控股       新光金融控股     环球晶圆     

稳懋半导体     国泰金     中信金     研 华     联强国际集团     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湾彰化银行     台湾中华电信     

远东新世纪股份有限公司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瑞 昱     矽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美利达

趋势科技     正新轮胎     联强国际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润泰集团     广达电脑     威 盛     长荣集团     台湾中华航空     仁宝电脑     东元电机

友达光电     裕隆汽车     三阳机车     永和豆浆     奇美实业     宝岛眼镜     微 星     钱柜KTV     明 基     上岛咖啡     85度C     宝成国际集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