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失独冒死生下双胞胎女儿,如何评价和看待?
“60岁时,我和双胞胎女儿已经有了祖孙的年龄差,但却以‘祖母级妈妈’的身份重新出发。”在母亲节前夕,75岁的盛海琳坐在家中客厅,目光掠过墙上双胞胎女儿的照片,声音里藏着岁月的褶皱与温暖。这个曾因“中国最高龄产妇”引发热议的母亲,在镜头前揭开了光环背后的真实人生——一面是失独后绝境求生的孤勇,一面是跨越代际的母爱坚守。
从“人生赢家”到“深渊边缘”
2009年的春节,一场煤气中毒事故夺走了盛海琳唯一的女儿和女婿。“前半生我是被命运宠爱的人,后半生我却从60岁才学会坚强。”回忆起那场灾难,她的语气平静却带着钝痛。作为军医的她曾以为能掌控生命的轨迹,却在57岁时一夜之间跌入失独深渊。“我当时突然理解了‘忍’这个字,心字头上一把刀。我要带着这把刀继续地活着。”
绝境中,她做出惊人决定:通过试管婴儿再育子女。2010年,60岁的盛海琳生下双胞胎女儿,成为“中国最高龄产妇”。但这一选择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孕期高血压、高尿酸、全身浮肿,甚至腹水危及生命。“这十个月的痛苦和失独相比不算什么,两害相遇取其轻,哪怕用命换,也要让生命延续。”
为了女儿,她成为“战士”
新生儿的啼哭打破了死寂,却也带来新的困局。“别人坐月子是享福,我是在算钱——两个早产儿每天6000元的温箱费用,一直持续了47天。”盛海琳语气里带着苦笑。为了抚养女儿,在孩子100天时她就提着拉杆箱全国各地奔波讲课赚钱,“带着拉杆箱去讲课,一年用坏一个拉杆箱,整整坏了10个拉杆箱。”,甚至被误解“消费苦难”。“有人骂我自私,说我这么大年纪生娃是拖累孩子,但他们不知道,是孩子救了我。”
“我姓盛,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年轻气盛,什么困难都压不倒我,现在我依然气盛,虽老犹荣,退而未休,我依然豪情万丈,但悲哀的是,我确实老了,有点力不从心了。” 培育双胞胎的经济压力如影随形,更棘手的是代际鸿沟。当别的母亲在辅导作业,她在与高血压和记忆力衰退抗争;当女儿们好奇“为什么不早点生我们,这样姐姐就不会死了。”她却无从解释。 “我身为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原本都可以做到的,但生了双胞胎之后,我可以不怕苦,但我怕死了没人养孩子,这是责任。”
丈夫去世后,女儿成为她的“盔甲”
岁月在争吵与和解中悄然流淌。盛海琳回忆2023年丈夫去世时,俩女儿哭了三天三夜,“到了第三天,她俩对我说,妈妈我们不哭了,爸爸不在了,你还有我们呢。”“她们之前说话一直都是奶里奶气的,特别可爱好听,在那之后说话开始变得斩钉截铁,她们觉得自己要顶住爸爸的角色。”
如今15岁的双胞胎已长成少女,她们会叮嘱母亲按时吃降压药,会在她直播时悄悄递上润喉糖。“有次我因为高血压在家晕倒了,之后她俩即便出去上学了,也会随时打电话‘抽查’我。”“偶然间发现,每次坐扶手电梯时,她俩都会在我一前一后站着,生怕我又晕倒,很有默契。”自此,她们不再是需要保护的雏鸟,而成为了盛海琳的盔甲。
盛海琳笑着说,孩子正值青春期,也有和自己“对着干”的时候,“她俩知道我有个外号叫‘小苹果’,开心的时候叫我‘小苹果’,发脾气时就叫我‘烂苹果’。”说到这里,她眼角微弯,皱纹里漾起柔光,“我不在她们的生活里过多地强调,我是她们唯一的亲人,女孩子敏感度很高,她们什么都明白,但是我们会互相安慰,抱团取暖。”
一定要坚强,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盛海琳沉默良久。“如果重来,我可能不会选择这条路,但人生没有如果。” “现在我常想,母爱不是本能,而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教她们吃饭走路,她们教我如何在破碎中重生。”
在面对一次次异样的眼光时, “她不是奶奶,是我的妈妈,60岁生我的。”这样稚嫩地挺身而出,总会出现在盛海琳的身边。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盛海琳说再次做母亲,在育儿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只希望她们好好活着,不想禁锢她们,能力是最重要的,要有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立足能力。”
在这个母亲节,她想对所有母亲说:“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无论什么时候要孩子,母爱从来不分年龄,孩子让生命有了时间的刻度,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做妈妈的一定要坚强,无论什么时候身教比言传都更重要。”。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时,盛海琳坚持送我们到电梯口。她的背影挺得很直,像一棵历经风雨的树。这个时代总在追问“高龄生育是否合理”,却少有人倾听一位母亲的心声:在生命的荒芜里,爱是唯一的答案。或许正如她所说:“当你凝视深渊时,爱会告诉你,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