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经济裹挟之下,胖东来们该何去何从?
对公众而言,尽管经历过多次舆论反转,但仍需警惕情绪化的正义,避免被“受害者人设”的营销裹挟。在“柴怼怼”事件中,部分网友仅凭该博主的片面之词便大肆攻击胖东来,直到官方数据公布后才转向理性,这一现象折射出流量时代公众媒介素养的缺失——
真正的批评应基于事实与数据,而非立场与情绪。
作者|笑嘻嘻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段时间,河南许昌的网红商超胖东来有点“上火”。
前有经济学家宋清辉公开质疑其变着花样靠流量活着,后有网红博主“柴怼怼”质疑其玉石以次充好牟取暴利,还有浙江某商超“胖都来”的商标侵权风波。
这接连而来的“三味真火”,把胖东上烧成了舆论场的焦点。
而胖东来方面的反应不可谓不激烈,不仅公开发布关于侵权行为的处理公示,表示“正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责任”,而且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连续发文回怼,还关闭了胖东来官网,将自己的抖音账号设为私密。
并留下一句话:“如果不让柴怼怼这种随意污蔑伤害他人的行为,包括抖音平台这种为了谋取利益无道德无底线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我会主动关闭或者永远离开胖东来这个企业!”
此语一出,激起舆论千层浪,截至发稿前,相关事件还未尘埃落定,仍在不断发酵中。
客观来看,这场商业与舆论的碰撞,不仅考验着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更折射出中国商业社会在流量经济时代面临的普遍性挑战。
当“流量至上”的逻辑渗透到商业竞争的肌理,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平衡言论自由与商业信誉,如何在公众情绪裹挟中坚守商业伦理,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仔细来看,宋清辉将与胖东来的商业争议升格为“河南企业界耻辱”这样的地域攻击,用“于东来初中没毕业”等人身攻击替代事实论证,本质上是将学术批判异化为煽动流量的工具。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商誉,更消解了公众对专家群体的信任根基。
相比之下,“柴怼怼”事件更凸显法律边界的模糊性。
该博主在尚无实证情况下指控胖东来玉石“成本几百卖几万”,并对比自家产品称“品质不如其他商家三千元”,其言论已超出合理质疑范畴,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商业诋毁。
尽管许昌市监局调查证实胖东来玉石销售合规,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远低于行业水平,但“柴怼怼”仍通过地域歧视、人身攻击等话术煽动舆论,甚至涉嫌编造虚假信息。
在这场案件中,平台下架了相关侵权视频并限制其投稿权限,为网络言论治理提供了实证,但法律追责的漫长周期与平台监管的滞后性,仍暴露出当前网络谣言监管体系的短板。
在此之前,胖东来以“员工平均月薪近万元”“店长月薪7.8万元”等福利政策闻名,其藏富于员工、以利润回报社会的经营哲学,被视为良心民营企业的标杆。
这种模式的成功,植根于其独特的区域垄断优势。在许昌、新乡等三四线城市,胖东来市场占有率较高,消费者忠诚度也同步提高。通过与区域供应商深度合作,胖东来的库存周转天数仅15天,远低于行业平均的40—60天,为供应链的高效运转提供支撑,也就为创造高额利润提供强大动能。
然而,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备受质疑。
永辉超市引入胖东来模式时,因员工薪资仅提升至4500元,不足胖东来的一半,导致服务质量严重下滑。一线城市高昂的成本、多元的需求及激烈的竞争,更直接冲击其“高成本服务模式”的可持续性。
此外,胖东来对员工生活的“大家长式管理”,如禁止天价彩礼、家访制度,也引发法律和伦理讨论,企业自主福利的规定与法定权益的边界亟待详细厘清。
至于“胖都来”商标侵权案,暴露出胖东来品牌在企业扩张中的困境。“胖都来”与“胖东来”仅一字之差,且同属商超领域,存在明显的模仿痕迹,但法律能否及时介入,甚至提前介入,在现实执行环节中还要打一个问号。
据极目新闻报道,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和店铺以“胖东莱”命名。包括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胖东莱板面店、福建省尤溪县胖东莱餐馆、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胖东莱生鲜超市等。这样的现象使得区域性品牌在跨区域扩张时面临山寨风险,企业如何维权,亟待有关部门尽快回应。
如果这种碰瓷式的山寨行为被纵容,可能导致市场出现更多“胖美来”“胖西来”,挤压原创品牌的生存空间。
当然,从近期相关争议之中,我们也能从胖东来身上吸收一些经验和教训。
第一。善用法律武器捍卫商誉。从起诉宋清辉索赔百万到追究“柴怼怼”商业诋毁责任,胖东来通过司法途径传递“零容忍”信号,为行业划出底线。
第二,用事实回应质疑。在“红内裤事件”中,胖东来用53页的检测报告详解来龙去脉,将自证转化为公众自发正名,成为教科书级危机公关案例。
第三,推动平台与监管协同治理。抖音下架侵权视频、限制账号权限的举措值得肯定,但需建立更长效的治理机制,避免网络成为谣言的温床。
对公众而言,尽管经历过多次舆论反转,但仍需警惕情绪化的正义,避免被“受害者人设”的营销裹挟。在“柴怼怼”事件中,部分网友仅凭该博主的片面之词便大肆攻击胖东来,直到官方数据公布后才转向理性,这一现象折射出流量时代公众媒介素养的缺失——
真正的批评应基于事实与数据,而非立场与情绪。
胖东来事件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流量经济时代商业伦理、法治建设与公众理性的困境。当“流量至上”的逻辑侵蚀商业文明的根基,当“污名化碰瓷”成为部分自媒体的财富密码,唯有企业坚守诚信、公众提升理性、监管填补漏洞,才能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在这场商业与舆论的博弈中,胖东来的探索或许能为行业提供一条可行路径——在流量漩涡中坚守商业的本质,让诚信与法治成为抵御喧嚣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