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方化”十年后,俄罗斯如何稳住经济与全球影响力?

500

Club 提要:过去十余年,俄罗斯经济在“去西方化”进程中保持韧性。其中,内需驱动与金融体系重构为经济发展打下牢固基础,数字经济带来发展新动能。民营经济贡献51%GDP、近80%就业,中小企业充满活力西方品牌退出后,超1万个本土快消品牌崛起,47%消费者青睐国货。城市中产与年轻群体拉动消费,2024年消费总额增至10.7万亿卢布,连续多年超30%增幅。

Ozon、Wildberries等电商平台日活用户超3000万,数字经济规模2025年初达4.4万亿卢布。金融领域,SPFS系统连接周边国家银行,Mir卡发卡量2.87亿张,资本市场人民币结算占比一度超九成。通过21%高利率揽储、能源折扣出口、加速增持黄金储备等举措,俄罗斯成功稳定市场,并保持资金流动充裕。 

贸易和基建“向东转”趋势明显,亚洲成经贸合作重心。中俄贸易额从2021年1400亿跃升至2024年2448亿美元,Ozon平台的跨境板块80%商品来自中国,95%交易用本币结算;中国车企2024年前9个月对俄出口85万辆,成最大汽车出口市场之一。北极航线2024年货运量3800万吨,中俄边境口岸通行能力提升,远东口岸汽车流量激增36%。与海湾国家在OPEC+框架下协调日均500万桶减产,卡塔尔、阿联酋资本参与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探索构建波罗的海至海湾港口运输走廊,并深化石化和军售等领域的多元合作。  

此外,俄罗斯继续凭借能源和基建优势巩固欧亚枢纽地位,并逐步加强数字领域的渗透。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保持紧密经贸联系,中亚70%-80%贸易依赖俄运输网络,电网、运河和交通仍大量沿用前苏联管理体系。欧洲对俄能源、化肥、核服务依赖仍在,显示“去俄化”面临技术与地缘阻力。 

在全球维度,制裁未能阻挡俄罗斯的扩张底色瓦格纳集团成海外扩张重要工具。其以“安全换资源”模式,在非洲、中东掌控战略资产:如中非金矿、苏丹金矿、利比亚石油等,近几年俄还在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等布局黄金、锰矿、铀资源等。这也反映出俄罗斯在全球资源争夺战中的制度化战略:以安全与军事为杠杆,撬动经济利益与地缘影响力。 

这是北京对话新栏目“多极视角”的第18篇内容。我们聚焦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议题,梳理最新的域外报告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迅速掌握“第一手”信息和研究资料。

“多极视角”将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本土视角,选取不限于“主流”英文媒体和智库的评论和资讯,还包含“小语种”报道和研究,以期展现一个更加多元和真实的全球图景。

如下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一、成功打造“内循环”:传统支柱依旧,本土替代崛起

500

尽管在制裁下收入依然保持增长,但俄罗斯钢铁巨头Severstal将其一季度利润下降 55% 归咎于经济增速放缓。来源:Energy News

(一)科技替代与电商驱动:俄罗斯版强力“内循环”

近年来,俄罗斯民营经济在多个维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正逐步降低对国有部门的依赖,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据估算,俄罗斯民营企业的产出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左右,创造了近80%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更是活力迸发,2024年春季数据显示,其营业额达到25.8万亿卢布,同比大幅增长40%,且已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势头。

2022年以来,大量西方品牌撤离俄罗斯市场,本土企业迅速抓住机遇填补空白,在衣食住行等各个生活领域均取得显著突破。2022年起,俄罗斯快速涌现出1万多个本土消费品牌,短短不到一年时间,约合650亿卢布。市场调研显示,47%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国产商品。在莫斯科,俄罗斯本土品牌已占据购物中心80%的租赁面积。

从消费结构分析,城市中产阶级和年轻群体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俄罗斯城市化率高达75.25%,城市人口超过1亿。其中,中产阶层月收入普遍在2.7万至7.5万卢布之间,消费支出略高于收入水平,展现出较强的消费能力。同时,俄罗斯约40%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25%的年轻人每年会进行5到10次网购,这直接推动了电商和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

俄罗斯坚持维护“数字主权”,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本土互联网市场的繁荣。截至2025年初,俄罗斯互联网市场规模已达4.4万亿卢布,相比2018年增长了3.5倍。在电商领域,2023年网上交易总额达到8.26万亿卢布,同比增长45.1%;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10.7万亿卢布,增幅达36%。以Ozon和Wildberries为代表的本土电商平台发展势头迅猛,日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年收入达数千亿卢布。其中,Wildberries还专门开设了“俄罗斯制造”专区,助力A.Karina等本土品牌发展壮大。

在其他科技领域,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同样成果斐然,1С、Контур.Маркет、Яндекс Трекер等国产企业服务软件广泛应用于零售、物流、财务等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制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在稳步发展,逐步实现“本土替代”。凭借长期以来在STEM教育领域的积累,以及日益完善的风险投资生态,俄罗斯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等前沿领域正快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俄罗斯经济在部分高端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近四分之三的消费者表示怀念西方品牌,并期待它们重返俄罗斯市场。在新能源装备、移动芯片、高端汽车零部件等前沿领域,国内制造能力的不足意味着进口替代只能作为长期补充。

来源:РБК;Коммерсантъ;CRE.ru;СенатИнформ;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Компьютерра;Ведомости;forbes.ru;Новости GxP

(二)破局与重构:金融改革成果依然耀眼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尽管面临西方大规模制裁与“脱钩”压力,俄罗斯金融体系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

在银行与支付体系方面,俄罗斯加快推进本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摆脱对西方的依赖。自被SWIFT国际支付系统排除后,2014年启动的俄罗斯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迅速扩容,国内银行接入率大幅提升,并与中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银行建立了连接。本土支付系统Mir的发卡量已突破2.87亿张,成为国内交易的重要支柱。虽然受到次级制裁影响,Mir在海外的扩展受限,但俄罗斯正通过银行子公司和快速支付系统探索境外接受渠道。此外,黄金储备在规避制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俄罗斯长期持续增持黄金,其央行黄金储备量稳居全球前五。在西方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后,俄罗斯通过亚美尼亚转口阿联酋等间接渠道开展黄金交易,实现储备货币化,有效缓解了外部封锁带来的压力。

资本市场改革方面,俄罗斯着力推进“去西方化”,强化本土市场。2024年6月,受制裁影响,莫斯科交易所暂停美元、欧元交易,人民币迅速成为主导货币,月度外汇交易占比一度超过90%。俄罗斯通过吸引国内及“友好国家”投资者,试图提升市场深度,但整体来看,俄罗斯资本市场仍相对孤立。与此同时,海外上市企业被迫启动“退市返乡”进程。X5零售、O'KEY等公司因存托银行撤离以及国内监管要求,纷纷从海外市场退市。欧洲清算机构Euroclear和Clearstream冻结了价值5.7万亿卢布(约810亿美元)的俄罗斯海外资产交易,这进一步促使企业转向本土资本市场寻求发展。

在融资策略上,俄罗斯构建起多元化的支撑体系:通过实施严格的资本管制,有效遏制了资本外逃;2024年,凭借21%的高利率,银行存款激增。在能源出口方面,俄罗斯以折扣价维持稳定现金流,并构建了非西方航运保险网络。此外,政府通过发行国内债券、调用国家财富基金,以及剥离外国企业资产(强制低价出售并纳入C类账户)等方式,填补预算缺口,同时加大对军工等关键领域的支出,既拉动了GDP增长,又有效控制了通胀风险。私人投资领域呈现出“西退东进”的态势:随着西方企业撤离,本土资本迅速填补了金融、建筑等领域的空缺,2024年相关行业利润有所回升;与此同时,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在俄投资,尤其是在能源、数字安全等领域。 

来源:TASS;International Finance;Anadolu Ajansı;Центральный Банк России;Medium_Financial Strategy

(三)不止贸易,俄罗斯交通基建同样“向东转”

自俄乌冲突爆发及西方全面制裁实施以来,俄罗斯的贸易与交通物流格局经历深刻重构,核心表现为贸易伙伴多元化、物流通道战略调整、基础设施升级及国际旅行模式转型。2022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欧盟对俄出口下降58%,进口锐减86%,而中俄贸易额从2021年的1400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2448亿美元,增幅达75%,中国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土耳其等非制裁国家贸易额同步激增,其中印度对俄出口2022年增长200%,泰国更飙升1083%,形成“去西方化”的贸易新轴心。

在物流通道建设上,俄罗斯加速推进替代路线开发。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通过伊朗连接印度,7200公里的陆海联运网络显著缩短南亚与欧洲的货运时间。北极航线(NSR)作为战略重点,2024年货运量达3800万吨,其中95%为对华能源运输,原油占比62%,虽未达8000万吨目标;摩尔曼斯克港货运量占比超40%,成为北极枢纽。黑海港口因军事行动呈现集中度提升趋势,新罗西斯克港承担了俄军80%的黑海物资转运,而“影子船队”和第三国中转模式则推动相关港口吞吐量增长15%-20%。

国内基建升级围绕贸易转向展开。政府计划未来六年投入万亿卢布改造公路网络,M-11涅瓦高速、M-12东方高速等项目构建贯穿欧亚的陆路动脉。中俄边境口岸改造加速推进,卡尼库尔干-黑河口岸升级后日通行能力提升至862辆汽车,绥芬河口岸车道增至22条,2024年远东口岸汽车流量同比激增36%。数字基建同步发力,1.26万公里的北极光纤电缆项目将于2026年完工,实现摩尔曼斯克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高速通信覆盖。

国际旅行领域也呈现“制裁倒逼”特征。欧盟、美国空域禁令导致俄航洲际航线缩减60%,但通过土耳其、伊朗等第三国中转,2023年国际航班量已恢复至战前70%。航空货运逆势增长,伊斯坦布尔新机场成为最大中转枢纽。中俄跨境电商规模突破200亿美元,直播带货和数字支付合作推动物流需求升级,签证政策也吸引越来越多俄罗斯游客来华。尽管西方飞机备件供应受限,但俄罗斯通过拆解封存飞机、灰色渠道采购等方式维持机队运营,波音777等主力机型仍保持高出勤率。

来源:Trans Info;gCaptain;Maritime Executive;Freight Waves;Eurasia Review;Reuters;Russia’s Pivot to Asia

(四)传统支柱依然强劲,轻工制造有限突破

能源、采矿、冶金、国防及农业作为俄罗斯的传统经济支柱产业,至今仍是该国经济的核心命脉。油气产业持续主导着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2024年,俄罗斯油气预算收入达11.13万亿卢布(约合1080亿美元),同比增长26%。采矿行业对GDP的贡献长期超过10%,业务涵盖煤炭、铁矿石及有色金属开采。2023年,俄罗斯煤炭产量达4.3亿吨,虽然对欧洲出口有所缩减,但对土耳其等新兴市场的销量激增,有效维持了外汇创收能力。

冶金产业以占5%的GDP比重,持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2023年,俄罗斯钢铁产量为7600万吨,排名全球第五。受欧美制裁影响,其钢铁出口量较2021年减少1100万吨,但企业迅速调整策略,加速开拓亚洲市场。谢韦尔钢铁公司(Severstal)、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NLMK)等行业龙头,还通过电炉改造等技术升级手段,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国防工业作为俄罗斯的战略核心,2024年国防开支占GDP的8.7%。俄罗斯武器出口额从137亿美元增长至170亿美元,订单储备高达600亿美元,苏霍伊系列战机、阿尔马兹-安泰防空系统等高端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持续巩固。农业领域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显著突破,2023年谷物出口量突破500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俄罗斯农业集团(Rusagro)等企业借助卫星监测、自动化机械等精准农业技术,推动俄罗斯跻身全球主要农产品出口国行列。

面对产业转型压力,俄罗斯各传统产业领域正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重构寻求突破。然而,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多元化制造业发展却面临诸多瓶颈。尽管采矿与能源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重工业与军工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但关键设备进口受限、高端人才短缺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等,导致食品加工、电子消费品等行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2024年前三季度,俄罗斯服装产量同比激增3.1倍,进口替代政策初见成效。但要实现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型,仍需在技术创新、改善投资环境以及融入全球产业链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重工业在俄罗斯经济中的支柱地位难以动摇,而轻工业能否实现突破,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解决结构性矛盾,并在细分领域培育出国际竞争力。 

来源:TASS;Ведомости;NEDRADV;ННЦК;Gazprom;Severstal;Rusagro

(五)以地生财?领土扩张的“经济宿命论”

自近代以来,俄罗斯的领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地理因素驱动,核心动机可归结为三点:获取自然资源、掌控关键通道与市场、构建经济缓冲带。尽管俄罗斯历经多次政体更迭与意识形态转变,但其受限于自身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人力与土地条件),地缘经济逻辑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首先,获取自然资源是俄罗斯扩张的首要驱动力。16世纪,伊凡雷帝征服喀山与阿斯特拉罕,这不仅是宗教层面的征服,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控伏尔加流域丰富的粮食资源与矿产储备;彼得大帝积极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成功为俄罗斯打开通往欧洲贸易的门户。向东推进的西伯利亚扩张进程中,俄罗斯收获了海量木材、矿产和毛皮资源,沙俄时期通过“毛皮贡税”制度积累了大量财富。进入苏联时期,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大规模开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油气、煤炭及金属资源,这些边疆地区逐渐成为国家工业体系的物质基础。直至21世纪,俄罗斯联邦预算的主要来源依然是油气出口,资源经济牢牢占据国家财政命脉地位。

其次,控制战略通道与出口路径也是俄罗斯扩张的关键因素。帝俄时期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旨在连接偏远资源产区与欧洲核心区域;苏联通过建立东欧卫星国体系,既构筑起军事缓冲区,又保障了商品出口的市场与物流安全。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延续这一传统,积极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试图重建前苏联空间内的经济一体化格局。此外,“北溪”“土耳其流”等天然气管道成为俄罗斯重要的对外战略工具,使得欧洲在能源供应上对俄罗斯形成依赖。

第三,俄罗斯始终致力于构建“经济缓冲区”,以此保障自身供应链稳定与产业安全。冷战时期,华约国家构成了苏联的外围屏障;如今,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在俄罗斯战略布局中,依然是抵御西方经济渗透的关键防线。以乌克兰为例,其东部地区拥有雄厚的煤炭与钢铁产业基础,黑海港口是俄罗斯粮食与能源出口的重要枢纽,也是关键天然气输送通道。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除地缘政治因素外,俄罗斯还希望通过控制乌克兰的资源与物流枢纽,缓解西方制裁带来的压力,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来源:Economic War: Ukraine and the Global Conflict between Russia and the West by Maximilian Hess;Forged in War: A Military History Of Russia From Its Beginnings To Today By Mark Galeotti

二、稳坐欧亚枢纽:能源、基建和数字化,周边国际剪不断的“依赖”

500

俄罗斯电商巨头Ozon吸引中国跨境卖家,以填补西方品牌撤离留下的空缺。随着西方品牌撤离,且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Ozon认为中国商家在俄罗斯迎来“机遇之窗” ;来源:SCMP

(一)衣食住行,百业竞发:中俄经贸合作“多点开花”

中俄经贸合作正突破传统资源领域的框架,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全新格局。2024年,双边贸易额飙升至244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较2023年增长1.9%。这一增长态势不仅得益于能源贸易的稳定支撑,更离不开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消费品等非资源领域的全面发力。以电子产品为例,众多中国产品通过俄罗斯主流电商平台快速打开市场,Ozon的全球平台上80%的商品来自中国卖家;在跨境电商结算中,卢布与人民币的使用占比高达95%,本币结算已成主流。

智能手机市场,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表现尤为亮眼,在2024年俄罗斯2990万部手机的市场规模中占据主导地位。华为针对俄罗斯市场推出Mate XT等定制机型;小米、荣耀等品牌也长期稳居畅销榜前列,成功填补了苹果、三星撤离后留下的市场空白。消费品领域同样成绩斐然:中国对纺织品年进口额达65.6亿美元;厨房用具、肉类出口更是分别增长4倍,达到1.258亿美元,极大满足了俄罗斯消费者在西方品牌退出后的日常需求。

汽车产业已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随着西方车企大规模撤离俄罗斯市场,中国车企迅速抢占先机。2024年1月,比亚迪纯电动车在俄交付量达125377辆;吉利全年销量达149118辆,同比增长32%;奇瑞依托原雷诺、福特工厂开展本地化生产,江淮、长城等品牌也在加速布局分销网络。2024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高达849951辆,俄罗斯由此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汽车出口市场之一。不过,截至2025年初,电动车在俄罗斯的渗透率仅为0.6%,内燃机车型仍占据市场主流。

工程机械与电子设备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徐工向俄罗斯北极地区基建项目批量供应旋挖钻机,三一重工在俄罗斯国际建筑及工程机械展会(CTT)上推出多款新型挖掘机,展现出两国在高端装备领域日益增强的协同效应。华为、中兴等企业持续为俄罗斯提供5G设备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逐步取代西方通信供应商的地位。

然而,当前中俄经贸合作更多呈现“填空式”互补特征,系统性产业共建仍有待加强。尽管奇瑞等少数企业尝试开展本地化组装,但多数中国企业仍以成品出口为主,技术转移和合资建厂项目相对较少。受制裁影响下的结算周期问题,以及季节性因素干扰,2025年1-4月,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7.5%,降至711.2亿美元。不过,非资源领域的多元发展,已推动中俄经贸关系从单一的“能源依赖型”,逐步向“全产业链协同型”转变,为双方合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来源:Rhodium;Ведомости;Фонд Росконгресс;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ЯСИА;РИА Новости;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MERICS;Atlantic Council;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

(二)稳步推进能源、基建与数字渗透,欧亚经济枢纽地位依旧

在持续冲突的背景下,俄罗斯凭借贸易网络构建、基础设施掌控与制度整合,稳固着其在中亚和东欧地区的经济枢纽地位。2024年,白俄罗斯以576亿美元的贸易额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7.4%,能源产品、钾肥、机械和食品是主要交易品类;哈萨克斯坦超过80%的石油出口依赖俄罗斯的里海至黑海管道,年运输量达6700万吨,随着2025年产能扩建,运输量有望提升至8300万吨;2024年前10个月,土耳其从俄罗斯进口355亿美元商品,主要涉及能源、化肥和谷物,俄罗斯出口中心为此类交易提供了超过35亿美元的支持。

俄罗斯正通过多元策略深化区域经济联系:作为2024年独联体和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俄罗斯借助替代性支付机制和贸易协议,不断拓展与印度、巴西、南非、伊朗等国的合作;在西方企业撤离后,俄罗斯与中亚的农业加工合作显著加强,例如俄罗斯农业集团的油脂业务占据区域30%的葵花籽油加工产能,产品经俄罗斯黑海港口分销至各地;在数字领域,俄罗斯影响力持续渗透,Mir支付系统和俄管国家域名系统已扩展至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Ozone等电商巨头的跨境贸易规模年增长30%。

在基础设施控制方面,俄罗斯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哈萨克斯坦超80%、乌兹别克斯坦70%的贸易依赖俄罗斯的管道、铁路(如西伯利亚大铁路)及里海-黑海运输走廊;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几乎完全依赖俄罗斯,匈牙利、斯洛伐克仍通过“德鲁日巴”管道进口俄石油,欧亚经济联盟的免税贸易机制进一步巩固了莫斯科的区域中心地位。核能领域,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330兆瓦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同时管理着中亚多国的铀矿和水电项目;电力系统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超70%的可出口电力需通过俄罗斯电网传输,Rosatom还在吉尔吉斯斯坦启动首个海外风电项目;水资源方面,苏联时期建成的458公里长的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仍由俄方管理,相关河流改道计划更显其水资源战略意图;互联网领域,俄罗斯电信公司(Rostelecom)参与建设的TEA NEXT光纤骨干网承载着25太比特/秒的流量,连接俄罗斯各大城市,并可通往俄蒙、俄中边境以及纳霍德卡的海底通信线路沿海站。

尽管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邻国正探索跨里海运输、南北走廊等替代路径,但受资金短缺和制裁影响,短期内难以动摇俄罗斯的基础设施优势。未来,随着金砖国家扩员及与中东合作的深化,俄罗斯的区域影响力有望被平衡。与此同时,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推进的管道、铁路升级计划,以及金融科技、网络安全领域的深度合作,预计也将延续俄罗斯的经济枢纽地位。 

来源:Новости Турции и Евразии;Ведомости;REGNUM;Rusagro;Gazeta.uz;TASS;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Qalam Global

(三)脱钩无力,合作不能:欧洲对俄经济依赖仍在持续

尽管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双方在能源、农业、矿产和核服务等关键领域仍保持着深度经济依存关系。

在能源领域,欧洲推进的“去俄罗斯化”进程遭遇现实困境。尽管欧盟设定了在2027年前完全摆脱俄罗斯能源的目标,但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通过“土耳其溪”管道输往东南欧的天然气量同比激增16%。在俄罗斯天然气大幅折扣的吸引下,匈牙利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达80亿立方米。2024年第四季度,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虽降至2021年同期的10%,但价值仍占13%。液化天然气更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2024年俄罗斯输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量达250亿立方米,较此前近乎翻倍,法国、西班牙等国成为主要进口国。此外,矿产出口也成为俄罗斯抵御制裁的稳定支柱。

在农业领域,化肥贸易形成“制裁盲区”。受欧盟内部生产成本上升和物流瓶颈影响,2024年7月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化肥57.4万吨,较2021年同期增长50%。全年进口量达620万吨,创造了22亿欧元的收入,仅税收就贡献了5.5亿欧元。波兰、德国等农业大国对钾肥和复合肥料的进口量同比翻倍甚至三倍,凸显出俄罗斯化肥在欧洲农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核领域合作在争议声中持续推进。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承建的匈牙利保克什二期核电站项目,凭借俄方提供的100亿欧元贷款以及匈牙利的立法保障,不顾欧盟审查继续施工。而芬兰取消的汉希基维项目引发的28亿美元诉讼,则暴露出双方在大型基建项目中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

从制裁效果来看,实际情况与预期存在明显差距。尽管俄罗斯2800亿至3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冻结,但俄罗斯通过实施资本管制和运用国内金融工具,维持了市场流动性。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俄罗斯计划放宽资本管制,允许外企汇回特殊账户利润,西门子、壳牌等跨国企业已开始评估重返俄罗斯市场的可能性,部分企业仍对当初放弃的千亿美元资产难以释怀。

展望未来,欧洲推进能源脱钩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东欧国家存在政治阻力;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替代需要较长的技术周期。这导致2024年俄罗斯天然气在欧盟能源需求中的占比反而反弹。此外,核领域的“项目绑定”、农业对化肥的依赖,以及矿产供应链的深度交织,使得完全实现“去俄化”在技术、法律和地缘政治层面都困难重重。尽管欧美正加速布局美国液化天然气、非洲矿产等替代方案,但基于历史合作形成的经济纽带,双方大概率将在博弈中维持“有限脱钩、部分依存”的复杂格局。 

来源:Reuters;Re: Russia;CEPA;Brookings;Politico;Le Monde

(四)产量调控、军贸合作,与海湾国家携手构建多极体系

基于对多极国际秩序的共识,莫斯科与海湾国家的合作正朝着多元化方向深入发展。在传统的OPEC+合作框架下,沙特与俄罗斯通过协调日均近500万桶的减产计划(约占全球石油需求的5%),有效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不仅成功抵消了西方制裁带来的冲击,还稳固了各自的市场份额。截至2024年中,这一协同机制已为俄罗斯创造超过3500亿美元收益,远超其被西方冻结的外汇储备规模。双方的合作不再局限于产量调控,海湾主权基金与俄罗斯能源巨头在油气全产业链展开了深度融合:卡塔尔投资局洽谈收购俄石油公司持有的德国PCK施韦特炼油厂54.17%股权(该炼油厂供应柏林90%的燃料需求,是俄石油的子公司);阿联酋资本参与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投资;俄罗斯与阿联酋还探讨构建连接波罗的海乌斯季卢加港与海湾港口的运输走廊,推动液化天然气及成品油出口路径的多元化。

在安全领域,双方的协作也在不断升级。俄罗斯国防企业持续在阿联酋防务展上展示导弹系统、无人机等先进装备;2022年,即便受到制裁,俄罗斯军工企业仍获邀参加沙特世界防务展,这充分彰显了海湾国家在安全领域平衡供应商的战略考量。2023年,搭载高超音速导弹的俄罗斯“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护卫舰停靠沙特吉达港,这是近十年来首艘访问海湾地区的俄罗斯军舰。同年泄露的文件显示,沙特为采购俄制综合防空系统支付超过20亿欧元,标志着双方军事技术合作正朝着高端化方向迈进。

在金融与经贸领域,双方合作呈现明显的“去西方化”特征。海湾主权基金通过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等渠道,为能源基础设施、港口码头、电信等项目注入资金。2023年,受西方制裁影响,欧洲从俄罗斯的进口量大幅萎缩,而阿联酋等国对俄罗斯折扣燃料油和柴油的采购量却急剧增加,推动俄罗斯对海湾地区的出口同比增长超过30%。非能源贸易重心加速向迪拜、多哈转移,逐步形成了连接莫斯科、利雅得、孟买的跨欧亚贸易网络,构建起能够规避西方金融管制的“中立市场”体系。

展望未来,双方合作将围绕三条主线进一步深化:其一,推动能源交易采用卢布、迪拉姆甚至人民币结算,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其二,扩大高附加值石化项目的合资合作,并加强可再生氢能源开发,以对冲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其三,在核能、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建立联合研发机制,同时强化联合军演、防空系统整合等安全协作。这种超越单一能源合作的多极模式,正在重塑后西方制裁时代的国际市场格局,标志着俄罗斯与海湾国家的战略合作正从资源互补向制度性协作的更高阶段演进。

来源:Russia’s Pivot to Asia;Le Monde;Arab News;AL-Monitor;Middle East Institute;France 24;World Policy Hub;Insight Turkey

(五)边缘突破,“瓦格纳”撬动全球资源经济版图

自2014年崭露头角,瓦格纳集团便成为俄罗斯非正式的海外经济拓展工具。该集团通过“安全换资源”模式在全球多地获取战略资产,既服务于俄罗斯地缘政治目标,也逐步构建起年收益数百亿美元的经济网络。

瓦格纳集团早期的行动主要聚焦于非洲资源富集地区。在中非共和国,它为当地总统政权提供军事保护,作为交换,得以控制恩达西马金矿。该金矿由与普里戈任相关的米达斯资源公司(Midas Resources)运营,据估算,其黄金储备价值超过10亿美元,每周产金约10公斤(市值达50万美元),产出的黄金通过亚洲壳公司出口至俄罗斯。在苏丹,自2017年起,瓦格纳集团通过梅罗埃黄金公司(Meroe Gold)掌控665平方公里矿区,2021年该矿区黄金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运输过程需依赖阿联酋的中介渠道。在利比亚,1200名瓦格纳承包商支持哈夫塔尔领导的国民军,协助其控制东部石油港口,为后续“石油换安全”协议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2022年之后,瓦格纳集团的海外扩张明显提速,且涉足领域更加多元化。在马里,2023年11月,瓦格纳与当地军政府签署协议,计划建设一座年处理4吨黄金的精炼厂,以减少对外部加工的依赖,从而将更多收益直接输送至俄罗斯,这一举动引发美国对相关官员实施制裁,试图遏制其扩张势头。2024年初,布基纳法索迎来首批100名“非洲军团”部队(计划后续增至300人),瓦格纳以安全保障为筹码,换取当地潜在的黄金与锰矿开采特许权,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在萨赫勒地区的影响力。2023年尼日尔发生政变后,瓦格纳释放出以安保服务换取铀矿开采权的信号,意图染指该国位居全球前列的铀资源储备。在能源领域,瓦格纳的布局也在不断深化:与瓦格纳有关联的利比亚东部“阿尔克努”公司,在2024年5月至12月期间出口760万桶石油,价值约6亿美元,打破了国家对石油出口的垄断;2025年3月,叙利亚接收了首批俄罗斯北极原油,瓦格纳也可以额凭借早期协议获得的东部油田25%产量份额,经巴尼亚斯炼油厂加工后,纳入俄罗斯的供应链体系;在委内瑞拉局势动荡期间,瓦格纳人员负责保护石油设施,保障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石油公司的长期合同不受选举冲突影响。

然而,这种“军事经济捆绑”模式给东道国的治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中非共和国,约30%的采矿收入被挪用,黄金收益未能用于改善公共服务,导致腐败问题加剧;在苏丹,2022年黄金出口额飙升至10亿美元以上,但资金大量流入冲突势力手中,加剧了通货膨胀,可能进一步恶化达尔富尔等地的人道主义危机;在利比亚,尽管石油产量恢复到2011年前的水平,但瓦格纳关联企业绕过国家体系进行石油出口,造成收入分配失衡,激化了民兵组织之间的矛盾;在萨赫勒地区,瓦格纳的“安全换资源”协议重塑了当地权力结构,削弱了法国的传统影响力,同时催生了新的雇佣兵保护网络。   

来源: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OCCRP;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Reuters;FT;AP News;CSIS;Ośrodek Studiów Wschodnich;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Assemblée parlementaire de la Méditerranée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