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噪音:比亚迪,在欧洲遭遇重大挫折

在中国一路高歌猛进、连续刷新销量纪录的比亚迪,却在欧洲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低谷。

它带着“新能源王者”的光环登陆欧洲,但在这个全球最成熟的汽车战场上陷入困境。销量低迷、渠道乏力、认知偏差、战略失调……曾经在国内如鱼得水的打法,到了欧洲却频频“水土不服”。

比亚迪这场全球化征途中最早、最重要的节点——欧洲,非但没能成为其品牌国际化的样板工程,反而变成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500

销量惨淡:从“冠军光环”到“市场边缘人”

2023年,比亚迪在全球售出超过300万辆新能源汽车,成功超越特斯拉,登上全球纯电车销量第一的宝座。在中国,它的市占率高达35%,可以说是独步江湖。

但到了欧洲,这样的成绩却仿佛失去了魔力。2024年全年,比亚迪在整个欧洲售出5万多辆新车,仅占欧洲新能源车市场份额的2.8%。在关键市场德国,其全年销量甚至不足3000辆,市占率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还是比亚迪花费重金成为2024年德国欧洲杯主赞助商的加持下,所取得的成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依旧牢牢占据欧洲纯电车第一的位置,大众、宝马、奔驰等本土品牌也依靠强大的渠道与用户基础维持稳定份额。而比亚迪,不仅没能打开市场,甚至没能建立起基本的品牌认知。

这对于一家以“全球化”为战略方向、并在欧洲投入巨大资源的中国车企来说,是一次沉重的失败。

500

战术失误:一套“中国打法”打遍天下的幻想破裂

比亚迪的欧洲挫折,绝非偶然,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战略误判。

(1)产品结构错配

比亚迪在进入欧洲市场初期,几乎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纯电车型,完全忽视了欧洲用户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的强烈需求。

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纯电车虽然是政策主导的未来方向,但现实中仍有大量用户出于充电不便、电价昂贵和续航焦虑等原因,更倾向于PHEV这一过渡技术。

比亚迪自家的插混技术在中国堪称行业翘楚,但最初却未在欧洲同步推出插混车型,导致错失了大量潜在消费者。

(2)品牌认知错位

在中国,“比亚迪”已经是新能源的代名词;而在欧洲,消费者对它几乎毫无认知基础。尽管比亚迪在广告中宣传“NEV第一车企”,但“NEV”这个术语本身就脱胎于中国政策术语,欧洲消费者根本听不懂、也不关心。

品牌传播缺乏本地化语言与情感连接,使得比亚迪很难与消费者建立信任。

(3)渠道建设滞后

比亚迪在德国等核心市场初期仅设立了不到30家门店,覆盖范围极其有限,远远落后于特斯拉和欧洲本地车企的布局。

在大多数城市,消费者甚至无法看到比亚迪门店,更谈不上试驾、了解产品。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状态,让比亚迪成为市场中的“隐形人”。

(4)企业文化难以本地落地

比亚迪作为一家工程师文化浓厚的公司,内部决策高度集中,对市场判断和品牌运作依赖总部拍板。这种机制在快速变化、文化差异巨大的欧洲市场中,显得尤为迟钝。

很多一线反馈上报后难以及时决策,导致错失修正时机。

500

拐点来临:内部压力与外部现实的双重冲击

进入2024年下半年,比亚迪欧洲团队面临巨大压力:销量上不去,库存积压,经销商信心动摇。在德国,比亚迪2024上半年的新注册量仅为1432辆,同比大幅下跌超过四成。

与此同时,欧洲整体新能源车市场也进入调整期。由于政府补贴削减、电价上涨和经济放缓,欧洲电动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原本设想中的“红利市场”,转眼之间变成了“泥潭”。

双重打击之下,比亚迪终于意识到:原有策略必须彻底调整。

这一次,比亚迪不再坚持自我,而是做出了一系列“结构性让步”。

亡羊补牢:高层换血与路径重构

2024年,比亚迪在欧洲的组织架构迎来重大调整——聘请前Stellantis高管阿尔塔维拉担任欧洲业务负责人,并从前欧洲车企引入大量资深管理人才。

新团队带来的,不只是人员变化,更重要的是决策机制的变化与市场思维的转变。

首先,产品结构开始调整:比亚迪将旗下插混车型如“宋Plus DM-i”、“海豹06 DM-i”等正式引入欧洲市场,改变之前纯电为主的单一结构。

其次,渠道扩张提速:德国门店数量从27家扩张至120家,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场同步进行网络重建,销售覆盖面大幅提升。

同时,品牌传播策略也更加本地化,强调“省油、环保、不依赖充电”的实际价值,而不是再谈“全球第一”。

这一切的背后,是曾经傲慢的比亚迪对欧洲市场做出的妥协。它不再坚持“以我为主”,而是低下头学会了“就地适应”。

500

深层反思:中国车企集体的海外焦虑症

比亚迪的欧洲挫折,并不是孤案。

蔚来在德国建店成本高昂却客流稀少,小鹏在北欧折戟后迅速收缩,比亚迪的遭遇只是揭开了更广泛的出海症候群: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类“出海焦虑症”。

一般表现为:

(1)对海外用户的误判:以为“价格便宜+技术领先”就能征服市场,却忽视了品牌、文化与消费心理。

(2)对本地人才的迟疑:不愿放权、不愿让外部团队主导,结果导致“既不接地气,也反应迟钝”。

(3)对节奏的误判:太急于求成,却低估了建立品牌所需的时间、耐心和长期投入。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新能源车企正重复十年前中国手机品牌出海时的阵痛,只不过这一次战场更复杂、门槛更高。

结语:一次重挫,一次机会

比亚迪在欧洲的失败,固然令人唏嘘。但如果它能真正从这次挫败中汲取教训,真正完成从“工程主导”到“用户主导”的转型,这次重挫未必不是一次机会。

品牌的建立从来都不是“赢一次”的游戏,而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真正的全球化,从来不是把中国内部的成功复制到海外,而是要重新理解用户、重新学习规则,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自己。

总结一句话就是:到哪里,就得遵守哪里的规则,傲慢自大则一定会遭到惩罚。

站务

全部专栏